【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课)24及答案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课)24及答案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课)24及答案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法律硕士(专业课)24 及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12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分数:1.00)A.表面联系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C.一般联系D.普遍联系2.下列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的是 ( )(分数:1.00)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乙一起去实施抢劫B.乙向其朋友甲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3.应当认定为诈骗罪的情形是( )(分数:1.00)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
2、骗,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B.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C.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假报出口的欺骗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国家出口退税款D.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造赝品冒充珍贵文物出售,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4.刑法理论上所指的结果犯指( )(分数:1.00)A.走私罪B.故意杀人罪C.伪证罪D.侮辱罪5.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满后减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分数:1.00)A.没有故意犯罪B.遵守监规C.确有重大立功表现D.接受劳动改造6.甲因为男友乙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 片)掺入咖啡让乙喝下。乙在甲的
3、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经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甲大喜过望。对甲(分数:1.00)A.按既遂犯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应当免除处罚7.某地税局局长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为乙的独资企业减税。随后,乙送给甲一张 2 万元、使用期限为1 个月的购物卡。甲收下购物卡后忘记使用,导致购物卡过期作废,卡内的 2 万元被退回到乙的企业。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分数:1.00)A.甲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B.甲的行为构成受贿(预备)罪C.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未遂)罪D.甲的行为构成
4、受贿(既遂)罪8.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分数:1.00)A.目标的认识错误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9.我国刑法对溯及力之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分数:1.00)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10.甲从邻居男孩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即作了模压并仿制,后还了钥匙。一日,甲拿着仿制的钥匙去邻居家企图行窃,因钥匙仿制不准,未能得逞。甲正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被人抓获。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1.00)A.犯罪预备B.手段不能犯C.对象不能犯D.工具不能犯11.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分数:1.00)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
5、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12.犯罪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分数:1.00)A.死刑立即执行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无期徒刑D.有期徒刑 15 年13.下列关于对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1.00)A.犯罪时怀孕的妇女一律不适用死刑B.已婚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未婚妇女怀孕的,也不适用死刑C.在侦查、起诉阶段,自愿或非自愿地做了人工流产的妇女不适用死刑D.进入审判阶段后分娩妇女,不管婴儿是否成活,也不对该妇女适用死刑14.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 20 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
6、(分数:1.00)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C.贪污罪D.职务侵占罪15.使罪犯在有关人士帮助、监督、辅导下能更好地适应社会自由生活,减少该罪犯再次犯罪的机率。下列选项中较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制度是(分数:1.00)A.缓刑B.管制C.假释D.减刑16.按照刑法的规定,追诉时效中断的条件之一是在追诉期限内(分数:1.00)A.犯罪分子还有其他的违法行为B.犯罪分子又犯新罪C.犯罪分子逃避侦查或者审判D.犯罪分子阻止被害人向公检法机关提出控告17.缓刑考验期限的计算从( )(分数:1.00)A.判决确定之日起B.羁押之日起C.审判之日起D.交付执行缓刑之日起18.下列表述中,正确的说法是(分数:1
7、.00)A.村民委员会主任甲利用职务之便侵吞救济款物,构成贪污罪B.普通公民乙利用受聘担任国有公司经理职务的便利条件,侵吞国有财物,不构成贪污罪C.国家工作人员丙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向他人索取财物,但未为他人谋取利益,不构成受贿罪D.丁采用暴力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行公务,并致使该工作人员重伤,以妨害公务罪从重处罚19.甲系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在协助镇政府处理土地征用事宜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利用作废收款收据等手段,套取征地补偿费 9 万元,据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 )(分数:1.00)A.侵占罪B.贪污罪C.诈骗罪D.职务侵占罪20.根据刑法第 13 条的规定,犯罪是指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
8、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分数:1.00)A.不认为是犯罪B.也应当以犯罪论处C.可以认定为犯罪也可以不认为是犯罪D.可以判处刑罚也可以免予刑罚处罚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5,分数:5.00)21.甲武装掩护走私毒品,法院判决其构成走私毒品罪,判处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甲的下列哪些财产可纳入适用没收财产刑予以没收的范围(分数:1.00)A.甲在走私毒品中使用的枪支B.甲被查获的毒品和贩毒资金C.甲在银行账户上的 500 万元存款D.甲所有的 2 辆豪华轿车2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我国刑法理论及刑法规定的是( )(分数:1.00)A.所有不作为均是过失犯罪B.有因果关系就要承
9、担刑事责任C.对单位犯罪一律采用双罚制处罚D.对想象竞合犯按从一重罪处罚23.侵占罪的犯罪对象包括(分数:1.00)A.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B.他人的遗忘物、埋藏物C.受委托经营、管理国有财物的人员所经营、管理的国有财物D.用于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扶贫、移民、救济款物24.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分数:1.00)A.甲盗走铁路上钢轨 10 米,因铁路巡道员发现钢轨被盗,采取紧急措施,才避免了火车颠覆事故的发生。对甲按照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既遂适用法律B.乙为一 15 周岁的未成年人,绑架他人作为人质后,因勒索财物未成而杀害被绑架人,应当追究乙的刑事责任C.丙是某国有仓库保管员,利用职务之便,盗窃其
10、保管的物资价值 2 万元。后听说单位要来盘点物资,担心事发,遂将所盗物资送回仓库,丙的行为成立犯罪中止D.丁设立一家公司,专门用于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谋取非法利益。对此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行为,应当按照自然人犯罪处理25.下列犯罪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有(分数:1.00)A.侵占罪B.侮辱罪C.遗弃罪D.虐待罪三、简析题(总题数:1,分数:1.00)26.试比较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限度条件。(分数:1.00)_四、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1.00)刑法第 335 条规定:“医务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就诊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试分析:(分数:0
11、.50)(1).本条所规定的罪名和罪状的描述类型;(分数:0.25)_(2).本条所规定的犯罪构成特征。(分数:0.25)_27.刑法第 395 条第 1 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财产或者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巨大的,可以责令说明来源。本人不能说明其来源是合法的,差额部分以非法所得论,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财产的差额部分予以追缴。” 试分析条款规定。 (分数:0.50)_五、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2000 年 7 月某日,被告人王桌、李某、张某在某公园售票处商定,由李某负责望风,王某、张某混入购票的人群行窃。后王某、张某挤入购票人群。王某窃得一游客钱包(内有人民币
12、200 余元),欲逃离现场时。被发现。民警胡某与几名群众即上前抓捕王某、张某。王某向东逃离 200 余米后,掏出随身携带的尖刀刺破胡某主动脉,致胡某因急性失血性休克死亡,王某逃走。张某向西逃离 100 余米后,被群众抓获。李某则乘乱逃走。后王某、李某均被抓获。 问: (分数:1.00)(1).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分数:0.50)_(2).王某、李某、张某的行为构成什么罪?为什么?(分数:0.50)_法律硕士(专业课)24 答案解析(总分:28.00,做题时间:12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20.00)1.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
13、之间存在的(分数:1.00)A.表面联系B.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C.一般联系D.普遍联系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刑法因果关系的概念。在刑法理论上,刑法因果关系是指人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2.下列情形,尚不能认为是犯罪的是 ( )(分数:1.00)A.甲打电话邀约其朋友乙一起去实施抢劫B.乙向其朋友甲表示要杀掉仇人陈某 C.丙为了盗窃张某家财产,毒死了张某家的看家犬D.丁为方便对刘某实施抢劫,对刘某的活动规律进行跟踪调查解析:3.应当认定为诈骗罪的情形是( )(分数:1.00)A.甲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骗
14、取数额较大的财物B.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伪造的信用卡,骗取数额较大的财物C.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假报出口的欺骗手段,骗取数额较大的国家出口退税款D.丁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造赝品冒充珍贵文物出售,骗取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 解析:4.刑法理论上所指的结果犯指( )(分数:1.00)A.走私罪B.故意杀人罪 C.伪证罪D.侮辱罪解析:5.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罪犯在二年期满后减为 15 年以上 20 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条件是(分数:1.00)A.没有故意犯罪B.遵守监规C.确有重大立功表现 D.接受劳动改造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死刑缓期执行期满后的处理。关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请参见 2003 年试
15、题的第 32 题。6.甲因为男友乙不忠而生恨意,决定杀乙。某日把乙引到家中将一瓶安眠药(50 片)掺入咖啡让乙喝下。乙在甲的床上昏睡,甲离家到附近一座山上打算自杀。甲在山上犹豫徘徊一昼夜,心生悔意急回家,发现乙已经被人送医院抢救,未死。甲大喜过望。对甲(分数:1.00)A.按既遂犯处罚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免除处罚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区别。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其最关键的特征在于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有效地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如果行为人不是以自己的行为防止了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是他人的行为防止了犯罪结
16、果的发生,对于行为人而言,这实际上是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未得逞,故只能成立犯罪未遂,而不是犯罪中止。本题就是适例。甲在实施完犯罪行为之后,虽然欲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但犯罪结果实际上是由他人的行为防止发生的,所以,甲成立犯罪未遂,按照刑法第23 条第 2 款的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7.某地税局局长甲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非法为乙的独资企业减税。随后,乙送给甲一张 2 万元、使用期限为1 个月的购物卡。甲收下购物卡后忘记使用,导致购物卡过期作废,卡内的 2 万元被退回到乙的企业。关于甲的行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分数:1.00)A.甲的行为不构成
17、受贿罪B.甲的行为构成受贿(预备)罪C.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未遂)罪D.甲的行为构成受贿(既遂)罪 解析:8.误人为兽加以杀伤的,属于。(分数:1.00)A.目标的认识错误 B.手段的认识错误C.因果关系的认识错误D.行为误差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实认识错误的种类。根据行为人对事实认识的错误内容,事实认识错误可以分为目标认识错误、手段认识错误、因果关系认识错误等。误以人为兽加以杀伤的,显然属于目标的认识错误,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9.我国刑法对溯及力之规定所体现的原则是(分数:1.00)A.从旧原则B.从新原则C.从旧兼从轻原则 D.从新兼从轻原则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刑
18、法的溯及力原则。关于本题的具体分析,请参见 2002 年试题的第 1题。我国刑法的溯及力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C。10.甲从邻居男孩手中骗得房门钥匙一把,即作了模压并仿制,后还了钥匙。一日,甲拿着仿制的钥匙去邻居家企图行窃,因钥匙仿制不准,未能得逞。甲正准备回家加工后继续作案,被人抓获。甲的行为属于( )(分数:1.00)A.犯罪预备B.手段不能犯C.对象不能犯D.工具不能犯 解析:11.我国刑法关于刑法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分数:1.00)A.从新原则B.从旧原则C.从新兼从轻原则D.从旧兼从轻原则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我国刑法溯及力原则。刑法第 12 条规定:
1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根据这一规定,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所采用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12.犯罪时怀孕的妇女,无论犯了多么严重的罪,最高可以判处。(分数:1.00)A.死刑立即执行 B.死刑缓期二年执行C.无期徒刑D.有期徒刑 15 年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死刑适用对象的限制。刑法第 4
20、9 条规定:“犯罪的时候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根据这一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被告人是怀孕的妇女,也包括审判前被羁押时已是怀孕的妇女。对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也包括不能适用死缓。刑法第 49 条规定的是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是犯罪时怀孕的妇女,犯罪时怀孕的妇女,在审判时可能已经分娩,不属于怀孕的妇女,此时,如果,其罪行极其严重,而其所犯的特定犯罪法定最高刑为死刑,可以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13.下列关于对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分数:1.00)A.犯罪时怀孕的妇
21、女一律不适用死刑 B.已婚怀孕妇女不适用死刑,未婚妇女怀孕的,也不适用死刑C.在侦查、起诉阶段,自愿或非自愿地做了人工流产的妇女不适用死刑D.进入审判阶段后分娩妇女,不管婴儿是否成活,也不对该妇女适用死刑解析:14.某国有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张某,故意指使他人虚报保险事故,并由自己亲自理赔骗取保险金 20 万元与他人私分。张某构成。(分数:1.00)A.保险诈骗罪B.虚假理赔罪C.贪污罪 D.职务侵占罪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贪污罪的认定。刑法第 183 条规定:“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法律硕士 专业课 2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