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
《2016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 年重庆市部分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模拟考试试卷语文 第卷 阅读题( 70 分)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 170 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 4 个发展阶段,推出6 万多种传统菜点、 2 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
2、,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 、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
3、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 、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 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后来的道教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
4、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和”不是“同” ,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 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
5、部分,甚至可以成 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3 分)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 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 170 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 至可以成为研究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解析: C 项中“影响
6、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说法有误。由文章第七段可以知道,“中国饮食文化是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而不是“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答案: C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 项是( ) ( 3 分)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7、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解析: 由 文章 第 四 段可知, D 项将原文“古代的中国人”说成“中国人”,扩大了范围。 答案: D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3 分)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味”说,而且把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 “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 调,就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 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
8、、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解析: B 项错误在于“只要就”的关联词语,原文第 五 段中是“只有才”。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 38 分) (一)文 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玺,太原左卫指挥同知也。成化初,擢署都指挥佥事,守御黄河七墅。巡抚李侃荐于朝。阿鲁出寇延绥,命充游击将军赴援,战孤山堡,败之。寇再入,战漫天岭、刘宗坞及漫塔、水磨川,皆有功。进都指挥同知,充副总兵,镇守宁夏。九年以将才与周玉同荐。十二年擢署都督佥事,充总兵官,镇守
9、甘肃。 黄河以西。自庄浪抵肃州南山,其外番人阿吉等二十九族所居也。洪武间,立石画界,约樵牧毋越疆。 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入,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通为边患。 玺请“复画疆域,召集诸番,谕以界石废,恐官军 欺凌诸部,今复立之,听界外驻牧,互市则入关。如此,番人必听命,可潜消他日忧”。帝称善,从之。 十七年进署都督同知。时玺以都督佥事为总兵官,而鲁鉴以署都督同知为参将,玺恐难于节制,乞解兵柄,故有是命。 初,哈密为土鲁番所扰 ,使其将牙兰守之。都督罕慎寄居苦峪口,近赤斤、罕东,数相攻,罕慎势穷无援。朝议敕玺筑城苦峪,别立哈密卫以居之。 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十
10、七年召集赤斤、罕东将士,犒以牛酒,令助罕慎。罕慎合二卫兵,夜袭哈密及刺木等八城,遂复其地,仍令罕慎居之。事闻,奖劳,赉 金币。已,罕东入寇,玺御却之,请兴师以讨。帝念其常助罕慎,第遣使责谕。明年,北寇杀哨卒,玺率参将李俊及赤斤兵击之于狼心山、黑河西。多所斩获。 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玺习韬略,谙文事,勇而有谋。廷臣多称之。在边二十余年,为番人所惮。弘治元年卒。赐祭葬,赠恤有加。 (选自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3 分) A.阿鲁出 寇 延绥 寇:侵犯 B.听 界外驻牧 听:任凭 C.帝称善, 从 之 从:听从
11、 D.玺御 却 之 却:后退 解析: D 项,却:使后退,击退。 答案: D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项是( ) ( 3 分) A.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B.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C.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D.二十年移镇大同玺有复哈密功官不进陈于朝乃实授都督同知。 解析:首先在疏通文意的前提下搞清楚句意: 成化二十年,王玺改而镇守大同。他有收复哈密之功,却没升官,于是向朝廷 诉说,才被正式授官都督同知。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
12、语等断句。 答案: 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3 分) A.王玺是明朝军事将领,他熟悉韬略,作战勇敢,屡建战功,被不断推荐、提拔,先后镇守山西、宁夏、甘肃等地区二十多年,番人十分畏惧他。 B.为消除可 能产生的边患,王玺向朝廷建议在疆界重新立界石,然后召集诸番,告诉他们驻留放牧必须在界石外,互通贸易时则可入关。 C.成化十七年,王玺升为代理都督同知。当时,他以都督佥事的身份任总兵官,而另一将领鲁鉴以代理都督同知的身份为参将,他担心难以调度管束,便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 D.王玺召集、犒劳赤斤、罕东的将士,他们协助罕慎收复了哈密,捷报传到朝廷,朝廷给予 王
13、玺褒奖、赏赐,却没有提升他的官职,后经过他的申诉,朝廷任命他为都督同知。 解析: C 项 中 关于“请求解除鲁鉴的兵权”的说法错 误, 王玺请求解除 的是 自己的兵权。 答案: C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岁久湮废,诸番往往阑人,而中国无赖人又潜与交 通为边患。( 5 分) 玺遣谍者间牙兰。牙兰不听,得其所羁掠九十余人以归,具悉虚实。(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首先疏通文意,然后再翻译句子,落实句中的关键字词的翻译。 本题中,第 一 句中的“湮废”即“湮没、废弃”;“阑入”即擅自闯入;“交通”就是勾结、往来。第 二 句中的“间”
14、即挑拨离间;“羁掠”即抓捕掠走;“具悉”就是全部明白知晓。 答案: (界石)因年岁久了被埋没废弃,诸番常常擅自进入中原,而中原的无赖之徒又暗中与之来往,成为边患。 王玺派遣间谍去离间牙兰。牙兰没有听信间谍的话,间谍带着自己抓捕的 九十余人回来,将所探虚实全部上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鵷行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注:鵷行:喻指朝官的行列。檀槽:指乐器。 8.“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它在诗中起到了
15、什么作用?( 5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首先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描述出画面,然后再总结其在全 诗中 的作用。 答案: 画面 : 描写了一幅旌旗飘荡、秋风惨淡、刁斗声声的边塞军营画面。 作用 : 衬托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凄凉形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二联叙事,第四联抒情,叙事和抒情通过这一句贯穿起来。 9.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 6 分) 解析: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要 在读懂全诗各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先分析诗中主人公过去的形象,再分析主人公现在的形象,最后加以对比。 答案: 抒情主人公过去的形象特点:深受君王赏识、器重
16、,壮志满怀; 抒情主人公现在的形象特点:漂泊边城,壮志未酬。 早年,姓 名被君王记住,足见其被君王赏识、器重;说自己“壮心未许”,可见其早年壮志满怀。如今,作客边城,漂泊憔悴,久沉下僚,白发新生,足见其壮志未酬。 (三)名篇名句默写( 8 分) 10.按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每空 1 分, 8 分) ( 1)锦瑟中追忆华年往事的起兴句子是: _, _。 (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描写琵琶女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 _。 ( 3)离骚中表明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别人奉为信条的两句:_, _。 ( 4) 赤 壁 赋 中 运 用 拟 人 手 法 借 箫 声 写
17、愁 情 的 两 句 是 : _,_。 解析:本题考查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的能力 。 注意不要写错字。 本题的 易错 字如:锦瑟、教、妆、竞等。 答案 : ( 1)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2)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3)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3 分)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地,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重庆市 部分 中学 第一次 联合 模拟考试 试卷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