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1)语文.docx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1)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1)语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卷 1)语文 第 I 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 9 分,毎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3 题 。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 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 “ 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
2、百篇做起 ” 。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 1917 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 。论文无 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 “ 实录 ” ,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
3、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 “ 五四 运动 ” 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1925 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 “ 二重证据法 ” ,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 1928 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
4、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 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 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 项是 ( ) A.
5、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1917 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l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解析:首先要认真阅读一遍文本,然后阅读题干和各个选项,再根据各选项表述 ,在文本中找出相应的部分,与文本中的文字仔细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本题中,原文是“殿王世系几乎皆可由 卜辞资
6、料印证”,并不是选项所说的“所载内容”。 答案: D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 20 世纪 20 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 “ 二重证据法 ” 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解析: B 项犯扩大化错误:原文只是说 “
7、 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 ” ,并没有泛指旧史学。 答案: 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尚书 .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 马迁在史记 .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解析: B 项错误是,原文已指出 “ 殷
8、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 实录 ”“ 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也不是向壁虚构的 ” ,并未讲 “ 还要依靠地下出土 的新材料 ” 。 答案: B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 首相 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 建
9、储 ,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盍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 “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 有司 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 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 ,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
10、,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 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B.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他境 /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11、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C.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 /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D.为政有能声 /盗悉窜 /他境至夜户不闭 /尝有使客亡橐中物 /移书诘盗 /公亮报 /吾境不藏盗 /殆从者之廋耳 /索之 /果然 / 解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此段大意为:“(曾公亮)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
12、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 答案: B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 建储 ” 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 “ 有司 ” 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解析: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A 项关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的说法是错误的,
13、“首相”的意思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是大致相同的 。 答案: 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 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
14、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解析: C 项 不是派使者调解,而是禁止 。 答案: 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 2)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解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 ( 1) 句中的 “ 锡 ”即 “
15、 赐 ” ; “ 不虔君命 ” 即 “ 对国君的命令不尊重 ” ; “ 而 ” 作转折连词; “ 处之安乎 ” 意思是 “ 能安然处之吗 ” 。第 ( 2) 句中的 “ 从容 ” 此处应是 “ 郑重、严肃 ” 之意; “ 救正 ”即纠正、弥补时政的过错; “ 世 ” 即当时的人; “ 持禄固宠 ” 意思是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的意思。 参考译文: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
16、门。曾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个强盗得以不被判死刑。契丹指使 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
17、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不赴,这是对君主的不恭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让他亲自设宴,能处之安然吗?”使者于是赴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 任职一年,回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 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
18、财富达巨万。曾公亮起初推荐王安石,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计划,都听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他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 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答案: ( 1) 如果不参加我们皇上赐给您的筵席,这就是对我们皇帝的不尊重。我们的国君有病,如果一定要他亲自参加,您能安然处之吗? ( 2) 苏轼曾经严肃地责备曾公亮不能救正补弊,世人讥讽曾公亮用这种
19、办法保持禄位和受宠幸的待遇。 (二)古代诗歌阅读( 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 9 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6 分 ) 解析:诗的前四
20、句,第一、二句写汉江的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汉江横贯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应当结合下文,分析此四句在诗对表达作者情感、书写下文所 起的作用。 答案: 诗的前四句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磅礴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这样写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气象,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 分 )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注释说:“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
21、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由此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并不是单纯而热烈地歌颂盛世,也透露出作者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悲哀,自然又蕴含丰富地表达出盛世才子的惆怅。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 ( 1) 荀子 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_, _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 2) 在出师表开头,诸葛亮向后主指出,先帝刘备过早去世 _, _正是危急存亡之时。 ( 3) 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
22、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 _”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_。 答案: ( 1)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2)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3)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解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本题的重点字如:埃土、黄、疲敝、狼居胥、赢、顾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 分)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
23、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 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 了 ,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6 普通高等学校 招生 全国 统一 考试 新课 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