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doc
《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QC T 664-2000 汽车空调(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QC/T 664-2000( 2000-11-06批准, 2001-04-01实施) 前 言 本标准是根据汽车空调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工作原理、相关资料及试验数据,参考了国外先进国家的同类标准及国际标准等制定的。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 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性能要求、试验方法、检验及种类、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的基本要求,代表厂该类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是国内制造单位设计生产该类产品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使用单位检测此类产品的重要依据。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同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长春汽车研究所、南京 7425 工厂、固特异(青岛)工程橡胶
2、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兆国、朱熠、孙克俭、韩同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汽车行业标准 汽车空调( HFC-134a)用软管及软管组合件 QC/T 664-2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 HFC-134a 制冷剂的空调软管及软管组合件的种 类、尺寸、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志、检验及包装 、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汽车空调系统中输送液态或气态 HFC-134a 制冷剂用橡胶或热塑性软管及软管组合件。软管的设计应尽可能减小 HFC-134a 的渗透及对环境的污染,并可在 -40 125 温度范围内使用。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
3、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690-1992 硫化橡胶耐液体试验方法 GB/T 2941-1991 橡胶试样环境调节和试验的标准温度、湿度及时间 3 种类 3.1 A1、 A2型 织物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Al型软管的外径比 A2 型软管小,且为一层增强层; A2型软管是两层增强层; A1、 A2型软管的管接头通常不可互换使用。 3.2 B 型 钢丝增强的合成橡胶软管 软管内胶层为耐油橡胶,增强层由钢
4、丝组成,外层由用合成橡胶浸渍的耐热织物组成。 3.3 C 型 织物增强的带有热塑性绝缘层的软管 软管内外橡胶层之间有热塑性绝缘层,以织物作为增强层,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3.4 D 型 织物增强的热塑性内衬的软管 在软管内胶层的内表面有薄薄一层热塑性塑料内衬,增强层由与内胶层和外胶层粘合的织物组成,外胶层为耐热和耐臭氧的橡胶。 4 技术要求 4.1 尺寸 4.1.1 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内外径尺寸应满足供需双方同意的图样的要求。 4.1.2 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壁厚的偏差不应超过表 1 中规定的数值。 表 1 软管壁厚偏差 mm A 型、 B型和 D型 C 型 公称内径 最大偏差 公称内径
5、 最大偏差 4.8、 6.4 0.8 4.8、 6.4 0.5 8 22 1.0 8 13 0.6 29 1.3 16 0.8 4.2 外观质量 软管及软管组合件上不允许有影响使用性能和安装的缺陷;软管内外表面应清洁干燥、无破损、裂纹、气泡、缩孔、起皱、凸起等缺陷;软管各层之间应结合牢固;软管组合件应连接牢固无缺陷。 4.3 拉伸性能 软管组合件应能承受表 2中给出的拉脱力而不损坏。 表 2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拉脱力 公 称 内 径, mm 最小拉脱力, N A型 、 C 型、 D 型 B 型 4.8 910 1500 6.4 1130 1810 8 1590 2720 9.5 2040 300
6、0 10 2270 3290 13 以上 2490 3290 4.4 渗透量 制冷剂的渗透量不得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 10。 4.5 制冷剂的渗透率 制冷剂的渗透率应满足表 3的要求。 表 3 制冷剂最大渗透率 kg/m2/年 试验温度 A型、 B 型 C型、 D 型 80 12.0 5.0 100 40.0 30.0 注:以软管的内表面 为基准 4.6 耐高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 4.7 耐低温性 软管内外表面应无肉眼可见的裂纹,在压力试验过程中软管组合件无泄漏现象。 4.8 耐真空性 软管外径的塌陷量不大于软管初始外径的 20。 4.9
7、 长度变化率 软管在规定压力作用下,长度变化率为 -4 2。 4.10 爆破压力 软管组合件的最小爆破压力为 12 MPa。 4.11 耐压性 软管组合件按规定压力和时间试验后,不允许出现渗 漏、裂纹、突然扭曲等异常现象。 4.12 可萃取物含量 软管组合件内表面的可萃取物含量不大于 118 g/m2。 4.13 体积变化率 橡胶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 -5 35;热塑性材料的软管体积变化率为 -5 5。 4.14 组合件密封性 12天中每个软管组合件最大质量损失不大于 10 g,在所有的试验周期内及进行弯曲试验时,在软管组合件任何位置上不得产生渗漏现象。 4.15 耐臭氧性 软管外胶层在八倍
8、放大镜下无可见的龟裂现象。 4.16 内表面清洁度 杂质含量不大于 270 mg/m2。 4.17 耐脉冲疲劳性 经 150000 次循环试验后,软管组合件无渗漏及损坏等异常现象。 4.18 浸湿率 软管组合件的浸湿率不大于 3.9010 -4/mm2/年;平均浸湿率不大于1.1110 -3g/mm2/年。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试验室的环境条件应符合 GB/T 2941 的要求。试样在试验前,要在此条件下至少保存 24 h。 5.2 试验介质 试验使用的试验介质为在 HFC-134a制冷剂中添加 10 l 质量的冷冻润 滑油。 5.3 尺寸 5.3.1 软管的内外径 软管的内径应使
9、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扩张球型或可伸缩型量具等;软管的外径应使用游标卡尺等量具测量,在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上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5.3.2 软管壁厚偏差 软管的壁厚偏差应使用专用的量具测量,例如能接触软管内壁测量的有探头的卡尺等。 5.4 拉伸性能试验 取软管组合件 3 根,软管暴露长度不小于 300 mm,两端固定在拉力机上,以 25 mm/min2 mm/min 的试验速度进行拉伸,达到规定最小拉脱力或拉脱及断裂时停止 试验,记录负荷值。 5.5 渗透量试验 取 3 根软管组合件,按 5.6.3, 2的方法将规定的试验介质充注到软管组合件中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然后将样件在 1002
10、温度条件下放置24 h,取出后再次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并计算质量损失。 5.6 制冷剂渗透率试验 5.6.1 试验装置 5.6.1.1 金属压力罐 金属压力罐的内部容积在 475 cm3到 525 cm3之间,至少能承受 21 MPa的压力,并配有合适的附件来连接软管组合件。 5.6.1.2 附件和夹具 附件和夹具 在承受管内压力时能保证密封且无渗漏现象。 5.6.1.3 检漏仪 检漏仪的灵敏度为 11 g/年以上。 5.6.1.4 恒温箱 恒温箱应保证在试验周期内保持稳定的试验温度,温度精度为 1 。 5.6.1.5 天平 天平的精度为 0.1 g。 5.6.2 试验条件 在较高工作压力下
11、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 1002(液体排放软管);在较低工作压力下使用的软管或软管组合件的试验温度为802 (液体抽吸软管)。 5.6.3 试验步骤 5.6.3.1 试验前 准备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 l m 的软管组合件 4根,两端用密封件密封好。其中3根用于测量制冷剂的损 失。第 4 根接上接头,作为检测软管自身质量变化的对比管;在标准状态下,测量软管暴露长度( l1、 l2),误差为 l mm ;然后分别将这 4 根软管与金属压力罐连接,测量每根软管组合件的质量,包括接头,误差为 0.1 g 。接着按每立方毫米体积软管充装 0.6 mg 的试验介质量充装,误差为 5 g 。充装管
12、子数量为3根,用检漏仪检查每根软管是否有渗漏现象。 5.6.3.2 制冷剂充装 方法 1: 软管组合件 充装前,必须在 -30 或更低的低温箱内保持 4 h。用该温度下试验介质的密度,算出需充装试验介质的体积;保持填充液和管子在该温度下,用量杯量取规定体积的试验介质,然后将试验介质填充到管子中;填充好的软管组合件,在该温度下进行密封。 方法 2: 软管组合件和金属压力罐在环境温度下,通过一定压力填充试验介质。保持试验介质流动的仪器有一个存储压缩空气系统,一个活塞泵和一个用于测量流量的控制设备。 5.6.3.3 试验方法 首先要把 3根试验管和 1根对比管放在恒温箱中以试验温度干燥 30 min
13、,以除去软管组合件表面的水分;然后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并称量。 当软管组合件放在恒温箱中时,软管组合件的曲率不能超过软管公称外径的 20 倍。 把软管组合件放在规定温度(见 5.6.2)的恒温箱中,每隔 24 h 取出一次,用检漏仪检查是否渗漏;在从恒温箱拿出 15 min 至 30 min 之间称量,然后再次放入恒温箱中。 第一个 24 h 是准备阶段,如果损耗量大于初始制冷剂质量的 10时,停止试验,计算时不考虑在这个阶段的质量变化。准备阶段称量之后,记录试验用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 m1)及对比软管组合 件的初始质量( m3);然后再进行72 h 试验后,测量软管组合件的质量( m2)及
14、对比软管组合件的质量( m4)。 5.6.4 试验结果的计算 制冷剂的渗透率计算公式如下: R=( m1-m2) /l1-( m3-m4) /l2)( k/d) ( 1) 式中: R 每年每平方米上损失制冷剂的质量, kg/m2/年; m1 准备阶段后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 g; m2 72 h 后软管组合件质量, g; m3 准备阶段后对比软管组合件初始质量, g; m4 72 h 后对比软管组合件质量, g; l1 软管暴露长度, m; l2 对比软管暴露长度, m; d 软管内径, mm; k 常数 38.7。 5.7 耐高温性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 300 mm 1000 mm 的软管组
15、合件 3 根,绕直径为软管公称外径 8 倍的芯轴弯 曲,然后将其放入恒温箱中,在 1352 的条件下放置 168 h;取出试样,冷却至室温后松开 软管,仔细检查软管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软管在 2.4 MPa 的压力下保压 5 min,检查软管组合件有无泄漏现象。 5.8 耐低温性试验 取软管暴露长度为 300mm 1000mm 的软管组合件 3根,在室温下,将样件填充试验介质至软管容积的 70;或将软管组合件及试验介质冷却到 -30 以下进行充装。 将充装后的软管组合件置 702 的恒温箱中,保持 48 h 后,取出使其冷却到室温;然后将呈直线状态的软管组合件与直径为软管名
16、义外径 8倍的芯轴一起在 -402 低温箱中放置 24h,放置后在低温箱中把软管组合件以均匀的速度在 4 s 8 s 内绕芯轴弯曲 180 ;取出后将试样恢复至室温,仔细检查外表面是否有肉眼可见的裂纹等缺陷,然后将每一根软管组合件充装的试验介质倒回一个合适的回收容器中,将软管在 2.4 MPa 的压力下保压 5 min,检查软管组合件有无泄漏现象。 5.9 耐真空性试验 取软管长度为 600 mm 1000 mm 的软管组合件,将软管弯成 “U” 型,“U” 型的内径为软管公称外径的 5倍,测量 “U” 型底部任意平面上最小外径尺寸为初始外径( D0);将软管抽真空至绝对压力为 81 kP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QC 664 2000 汽车空调 HFC 134 软管 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