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 T 5020-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pdf
《MH T 5020-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MH T 5020-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pdf(2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UDC MH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行业标准 P MH/T5020-2004 民用机场 航站楼广播 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broadcast system engineering of civil airport terminal building 2004-03-03 发布 2004-05-01 实施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 行业 标准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 系统 工程 设计规范 Design code for broadcast system engineering of civil airport terminal building M
2、H/T5020-2004 主编部门 :中航机场设备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 施行日期 :2004 年 5 月 1 日 2004 北京 关于发布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 设计规范等八项行业标准的通知 民航机发200457 号 民航各地区管理局,各航空运输(通用)企业,各机场,各设计、施工、监理、 咨询单位: 为了适应民用机场建设发展需要,保证民用机场航站楼弱电系统工程设计质量,由总局机场司组织编写的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 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航班信息显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民用机场航站
3、楼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 时钟、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和民用机场航站楼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已经民航总局审定。现批准民用机场航站楼离港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03-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楼宇自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09-2004)、民用机场航站楼航班信息显示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15-2004)、民用机场航站楼航闭路电视监控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17-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 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 MH/T5018-2004)、 民用机场航站楼 时钟系统工
4、程设计规范(编号MH/T5019-2004 )、 民 用 机 场 航 站 楼 广 播 系 统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 编 号MH/T5020-2004)和 民用机场航站楼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编号MH/T5021-2004)等八项规范为推荐性民用航空业标准,自 2004 年 5 月 1 日起实行。 上述八项标准由民航总局机场司负责管理,由中航机场设备有限公司负责解释。 民 航 总 局 二 0 0 四年三月三日 抄送:建设部标准定额司 前 言 本 规 范 是 根 据 民 航 总 局 基 函 1 9 9 8 0 5 6 号文- 关于委托 编 制 民 用 机 场 航 站 楼 弱 电 系 统
5、 工 程 设 计 规 范 和 民 用机 场 航 站 楼 弱 电 系 统 工 程 施 工 验 收 规 范 的 函 而 编 制 。 本 规范共分 3 章,1 个 附 录 。 本 规 范 由 中 国 民 用 航 空 总 局 机 场 司 负 责 管 理 ,由 中 航 机场 设 备 有 限 公 司 负 责 解 释 。 地 址 : 北 京 市 朝 阳 区 北 四 环 东 路111 号 , 邮 编 : 1 0 0 1 0 1, 电 话 :( 0 1 0) 6 4 9 6 5 11 9。 由 于 本 规 范 为 初 次 编 制 , 规 范 中 错 漏 在 所 难 免 。 同 时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迅
6、猛 发 展 , 规 范 中 不 适 之 处 将 会 不 断 增 加 。 希望 各 有 关 单 位 在 使 用 过 程 中 , 注 意 总 结 经 验 , 并 将 意 见 寄 往中 航 机 场 设 备 有 限 公 司 , 以 供 修 订 时 参 考 。 主编单位: 中 航 机 场 设 备 有 限 公 司 主要起草人: 张 同 荣 目 录 1 总则( 1) 2 术语和符号 ( 1) 3 系统设计 ( 2) 31 广播分区设置 ( 2) 32 广播呼叫站设置 ( 2) 33 消防紧急广播 ( 3) 34 扩声系统 ( 3) 35 功率放大与扩音 ( 5) 36 广播设备 ( 7) 37 线路敷设 (
7、 8) 38 防雷、接地与等电位连接 ( 8) 39 广播 系统中央控制室及电源设备间的环境要求 ( 10) 附录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 12) 附:条文说明 ( 13)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 系统 工程设计规范 总 则 10 1 为加强对民用机场航站楼弱电系统工程设计工作的管理,健全标准规范体系,特制定本规范。 10 2 本规范适用于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新建、改建扩建的规划及设计,也可供民用机场其他建筑和自控系统工程楼宇自控系统规划及设计时参考。 10 3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的规划及设计,应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令、法规,重视 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做到技术先
8、进 、 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10 4 民用机场航站楼广播系统工程的规划及设计 ,除执行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及相关行业现行的有关工程设计标准及规范。 2 术语和符号 20 1 广播分区 为了便于管理而将整个广播服务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的服务区域。 20 2 广播呼叫站 设置于广播服务区域内,且受广播主机控制,并能在广播主机的授权下通过广播主机将该广播设备 使用者的声音向指定区域内进行播放的广播设备。 20 3 应急广播 包括消防、空防在内的广播。 3 系统设计 3 1 广播分区设置 3 1 1 应按照具有不同功能的区域及消防分区的要求来划分广播分区。 3 1 2 在航站楼内,凡允许旅客活动的区
9、域均应包括在广播分区内,且无论旅客在任何位置均应清晰的听到广播声。 31 3 航站楼内最基本的广播分区应有: 1 国内(国际)旅客到达区; 2 国内(国际)旅客出发区; 3 国内(国际)旅客办票区; 4 国内(国际)行李提取区; 5 工作人员办公区。 3 1 4 可根据航站楼的规模大小、功能区的增加和管理的需要增设广播分区。 31 5 同一广播分区的扬声器必须由同一信号源驱动。 3 2 广播呼叫站设置 3 2 1 根据广播分区内旅客流量、旅客服务项目、疏导旅客的繁忙程度及管理的需要,在该广播分区内设置广播呼叫站。 32 2 广播呼叫站的呼叫优先级别由广播控制室设定。 32 3 广播呼叫站呼叫广
10、播分区的范围由广播控制室授权界定。 3 2 4 广播呼叫设备必须具备上述功能外 ,还应具备能呼叫任意一个由广 播控制室授权界定的广播分区的能力。其呼叫方式为手动式人工呼叫,呼叫前应有提示音响。 3 3 应急广播 33 1 消防紧急广播与航站楼广播系统应共用一套广播设备。 33 2 在消防控制中心设置消防紧急广播呼叫站。 3 3 3 消防紧急广播呼叫站 呼叫优先级别应设为最高级。其呼叫能力应具备呼叫任意一个广播分区、多个广播分区和呼叫全部广播的能力。 3 3 4 航站楼广播系统应根据紧急中心的指令向响应的广播区自动或人工播放特种报警声响和事故疏散撤离命令。 3 4 扩声系统 3 4 1 扩声系统
11、应根 据设计任务书、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建筑学和建筑声学设计的因素确定。 3 4 2 扩声系统的设计应与建筑设计、建筑声学设计及其他有关单位密切配合。 3 4 3 语音清晰度指数的设计参见 GB/T15485-95 声学语音清晰度指数的计算方法。 3 4 4 扬声器的布置方式应满足扩声的功能要求,并根据建筑物的功能、体形、空间高度等因素确定。布置方式有: 1 分散布置方式; 2 集中布置方式; 3 4 5 当广播分区为室外分区时,扬声器的设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 满足供 声范围内的声压及扬声均匀度要求; 2 扬声器的声辐射范围应避开障碍物; 3 应合理布置扬声器,控制反射声、避免重声。 3 4
12、6 在旅客集中且噪音较大的广播分区宜设置噪声检测器,当噪声达到设置值时,广播系统应自动的将该广播分区的扩声升压级升高,确保信噪比。 34 7 扩声系统设计的声学特性指标宜符合表 3.4.7 的规定。 表 3.4.7 扩声系统技术指标 3 4 8 航站楼工作人员分区的最大声压级和声场不均匀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降低标准。在旅客流量大的广播分区,可根据实际情况条件 声学特性 0 254.00kHZ 范围内平均声压级 0 254.00kHZ 范围内平均声压级为 0dB 0 254.00kHZ 的平均值 1 004.00kHZ 最大声压级(空场稳压准峰值声压级)( dB) 90 _ _ _ 传输频率特性
13、 ( dB) +4 10 传声增益 ( dB) 14 声扬不均匀度 ( dB) 10 适当提高标准。 3 5 功率放大与扩音 3 5 1 广播系统功率放大器宜采用 高压方式传输,其额定电压宜不大于 120V。 3 5 2 广播系统应满足各个广播分区对功率的要求,功率放大单元在实际使用负载运行时,宜留有一定的功率储备两广播系量。 35 3 广播系统功率放大单元必须设置备用单元。 3 5 4 广播系统必须满足所有广播分区对功率放大单元的接入数量要求外,尚应留有一定余量供系统扩展需要。 35 5 广播系统对广播呼叫站应具备如下能力: 1 设定广播呼叫站的优先级别; 2 设定和限制广播呼叫站的呼叫范围
14、; 3 满足各广播呼叫站 同时呼叫各自广播分区的能力 。 3 5 6 广播系统应具备呼叫站接入能力,并宜预留有其他声源的接口。 35 7 广播系统宜具备如下系统自诊断功能: 1 监测功率放大单元系统,实现功率放大单元自动倒卑功能,同时报警及显示故障单元; 2 监测各广播分区扬声器网络系统,实现短路、断路故障自动报警及显示,并将自动关闭故障网络。 35 8 广播系统宜具备如下声源: 1 广播电台声源; 2 重拨媒提记载声源; 3 提示性声源; 4 特种报警声源; 5 多媒体语音合成航班信息声源; 6 消防紧急广播用火灾事故声源; 7 现场广播声源; 8 内通广播声源。 以上声源均可在任意广播分区
15、广播。 3 5 9 语音广播声源用语应符合中国民航颁布的“民用机场侯机楼广播用语规范” MH/T1001-95 的规定。语种应有汉语普通话和英语。 35 10 广播系统宜具备对每一广播分区的监听功能。 35 11 自动广播系统应具备如下功能: 1 根据编制好的广播内容 和时间表,在不同的时间段向指定的广播分区自动播出多媒体语音广播或其他媒体广播; 2 根据航班动态信息,经多媒体语音合成后自动向不同的广播分区播出最新航班信息; 3 操作人员输入的实时航班信息,经多媒体语音合成后向不同的广播分区播出最新航班信息; 35 12 自动广播系统应具备数据通信接口。 3 6 广播设备 36 1 广播设备应
16、根据设计任务书和实现广播功能需求选择。 3 6 2 广播设备应满足广电部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GY/T152-2000 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 3 6 3 广播设备中声系统设备互连配接值,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197-93声系统设备互连的优选配接值的规定。 3 6 4 广播设备中声系统设备互连用连接器,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4197-94声系统设备互连 用连接器 的应用的规定。 3 6 5 广播设备的安全应符合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8898-2001音频、视频及类似电子设备安全要求的规定。 3 7 线路敷设 3 7 1 广播管线的敷设路由应根据建
17、筑结构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和相关专业管线 路由设计等因素进行设计。 37 2 广播管线的配管用料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使用金属桥架时,应选用符合消防规范要求的防火、阻燃桥架; 2 使用管材时,应选用符合消防规范的防火、阻燃 PVC 管材。 37 3 建筑物内的广播配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沿弱电系统桥架敷设时,应使用阻燃线; 2 穿管和线槽敷设时,必须使用阻燃多芯线缆; 3 广播呼叫站自广播控制室的音频信号线和控制线必须使用阻燃双芯屏蔽线。 37 4 室内广播线路必须安装 敷设,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有弱电桥架时,广播干线宜沿弱电桥架敷设; 2 广播支线宜穿管敷设; 3 管材宜用镀锌钢管。 3
18、7 5 室外广播线路的敷设路由应根据规划总图及专业要求确定。 3 8 防雷、接地与等电位连接 38 1 民用机场航站楼 广播系统 属于计算机信息系统,其防雷与接地是整个航站楼共用防雷与接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站楼强、弱电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统筹规划,协调设计,有条件时应同步进行。 3 8 2 广播系统 的防雷与接地主要是防止由于雷击航站楼防 雷装置,使共用接地系统电位升高对 广播系统 的反击、雷电感应及操作过电压等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和雷电波侵入对 广播系统 工作和系统信息设备造成干扰和破坏。 38 3 广播系统在进行防雷与接地设计时,应认真了解航站楼强电共用防雷与接地系统的设计,广播系统的规模
19、和具体消息设备的要求,以便做出切实可行的设计方案,避免盲目性。 3 8 4 为减少雷电感应的磁场强度,广播系统中央控制室应做成空间电磁屏蔽结构,即将其构成空间的钢筋混凝土顶板、钢筋混凝土墙、柱和钢筋混凝土地板内的钢筋就近连通,构成法拉地笼,形成空间屏蔽结构,并与共用接地装置连接。 38 5 引进、引出广播系统中央控制室的电气线缆宜选择屏蔽线缆,其屏蔽层应至少在两端和引进、引出广播系统中央控制室处做等电位连接。当子系统要求只在一端做等电位连接时,应采用两层屏蔽,外层屏蔽按前述要求处理。 38 6 为减少雷电感应的电位差,沿广播系统中央控制室内四周围宜设环型等电位连接带,引进、引出室内的导电物、电
20、力线路、信息线路等均应在进、出口处与环形等电位连接、并与时内空间屏蔽结构和其他金属物、设备金属外壳连接。 38 7 广播系统信息设备的箱体、壳体、机架等金属组件应与 建筑物的共用接地系统做等电位连接,其接地网地形式宜应采用“ M”型网型结构。 38 8 引入、引出广播系统中央控制室的电源线缆和信息线缆,均应做等电位连接: 1 屏蔽线缆至少应在电缆两端和中间连接器处,做等电位连结; 2 非屏蔽线缆应在引入前或引出后套 10m 长以上的金属管或 金属线槽敷设,金属管或金属线槽的两端要做等电位连接。 38 9 雷电波侵入的主要途径是引入引出系统的广播金属线缆,其防护的主要方法是加装限压型电涌保护器(
21、 SPD),以便逐级泻放雷电感应能量,但电涌保护器的 选择原则,必须符合国际 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局部修订部分的规定。 38 10 当加装两极电涌保护器时,应保证两极电涌保护器工作的协调性。 3 9 广播系统 中央控制室及电源设备间的环境要求 39 1 建筑面积应根据信息设备需求而定,但一般不小于 20 。 39 2 应有良好的电气防护和防雷与接地措施。 39 3 与 广播系统 无关地管线不应穿越 广播系统中央控制室。 3 9 4 全天温度宜为 22 28;全天相对湿度宜为 4075 ,不得结露。 3 9 5 工作台面最小工作照度为 200lux,且应设置应急照明和事故照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MH 5020 2004 民用 机场 航站 广播 系统工程 设计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