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4 627-2011 Riparian vegetation buffer zon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cedures《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pdf
《DB14 627-2011 Riparian vegetation buffer zon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cedures《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4 627-2011 Riparian vegetation buffer zon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cedures《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 65.020.01 B 64 DB14 山西省 地方标准 DB 14/ T627 2011 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技术规程 Technical regulation for building riparian vegetation buffer strips 2011 - 11 - 10 发布 2011 - 12 - 10 实施 山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 DB14/ T627 2011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与定义 1 4 总体要求 1 5 分类及组成 2 6 植被恢复 2 7 培育管护 3 8 检查验收 3 9 档案管理 4 附录 A(
2、资料性附录) 河岸植被 缓冲带示意图 5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河岸植被缓冲带主要植物种 6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主要整地方式 7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 河岸植被缓冲带植物种植密度 8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河岸植被缓冲带植物混交种搭配 9 DB14/ T627 2011 II 前 言 为指导规范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和管理,提高其建设质量与成效,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山西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西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林英、齐实、刘劲、李永生、卢淑贤 、张广分、李高升、曹梅英。 DB14/ T627 2011 1 河岸植被缓冲带建设技
3、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河 岸 植被缓冲带的 术语和定义、建设 的 总体要求 、 分类及组成、植被恢复 、培育管护、检查验收与档案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 山西 省行政区域内的 河 岸 植被缓冲带建设 与 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6141 豆科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6142 禾本科主要栽培牧草种子质量分级 GB 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5163 封山 (沙 )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4、GB/T 16453.2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荒地治理技术 GB/T 18337.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NY/T 1342 人工草地建设技术规程 DB14/ 134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3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 3.1 河岸带 Riparian zone 河溪两岸,自河溪水与陆地交界处起至直接或间接受到水体影 响的地带。 3.2 河 岸 植被缓冲带 River forest buffers 河溪两岸由乔、灌、草组成的植被缓冲区域。 4 总体要求 4.1 按流域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建设原则。 DB14/ T627
5、2011 2 4.2 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适地适树原则。 4.3 乡土植物材料为主的原则。 4.4 人工植被恢复与现有植被封禁培育相结合的原则。 4.5 尊重自然规律,保持湿地自然属性的原则。 5 分类及组成 5.1 河岸植被缓冲带分类 根据 临河岸的土地利用方式 将河岸植被缓冲带分为:森林植被缓冲带、邻路植被缓冲带、农田植被缓冲带、草地植被缓冲带、其他用地植被缓冲带。 5.2 植被缓冲带的组成 5.2.1 植被缓 冲带一般由 A、 B、 C 三个缓冲区组成。完整型由 A、 B、 C 三个缓冲区组成;不完整型根据当地立地 条件,选择 1 个或 2 个缓冲区组成。 5.2.2 A 区:位于河溪水
6、陆交错区,属护岸缓冲带,由乔、灌木组成的,保持堤岸稳定性的植物群落。一般设定的宽度为 3 m 15 m。 5.2.3 B 区:位于 A 区外侧,属岸坡缓冲带,由生长旺盛的灌木与草类组成,起吸收滞纳大量营养物质的植物群带。向外(高)延伸几米至几十米。 5.2.4 C 区:位于 B 区外侧,属岸坡缓冲带,由草本植物组成的,用以截留地表径流,将其转化为片状流、提高入渗和过滤量,促使 地表径流转化为潜水的植物带。一般 设定的宽度为 3 m 10 m。 5.2.5 缓冲带示意图参见附录 A。 6 植被恢复 6.1 树(草)种选择 6.1.1 A 区:根系发达、生长量大、固土力强。耐水淹乡土乔灌木树种。
7、6.1.2 B 区:根量多、根系分布广、改良土壤作用强。生长量大、生长稳定、抗逆性强的灌木树种。 6.1.3 C 区:根系发达、生长旺盛、固土力强。能大量过滤水中沉淀物和化学物质的草本植物。 6.1.4 缓冲带主要造林树(草)种见附录 B。 6.2 植被恢复方式 6.2.1 人工植被恢复 6.2.1.1 种苗(子)质量 造林树种的苗木质量应达到 GB 7908和 DB14/134规定的二级以上标准;草种种子质量应符合 GB 6142和 GB 6141规定的二级以上种子质量标准。 6.2.1.2 整地 6.2.1.2.1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缓冲区,分别采用不同形式的整地措施。 6.2.1.2.2
8、 A 区、 B 区整地方式按照 GB/T 18337.3、 GB/T 15776 的规定执行, C 区整地方式见附录 C。 6.2.1.3 密度 DB14/ T627 2011 3 主要植物种的适宜造林或播种密度见附录 D。 6.2.1.4 混交林(草)营造 采用乔、灌、针、阔、草等植物材料混交搭配,见附录 E。主要树种应占到总株数的 50% 75%。 6.2.1.5 造林(草)季节 采用春、秋、雨三季造林(草)。 6.2.1.6 种植方法 6.2.1.6.1 播种、植苗、分殖造林(草) 播种造林(草)、植苗造林(草)、分殖造林(草), 按照 GB/T 15776 和 GB/T 16453.2
9、的规定执行。 6.2.1.6.2 草带播种 草带播种采用条播、穴播、撒播三种方式。条播适应于地面较完整、坡度 25以下地带;穴播适应于地面较破碎、坡度较陡,以及坝坡、堤坡、田坎等地带;撒播适应于地形平缓,河岸较宽,污染物较轻地带。具体方法按照 NY/T 1342的规定执行。 6.2.1.7 幼林抚育 按照 GB/T 15776和 LY/T 1607的规定执行。 6.2.2 封禁培育 不适宜人工植被恢复的河岸带进行应封禁培育, 按照 GB/T 15163 的规定执行。 7 培育管护 7.1 病虫害防治 7.1.1 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用化学农药。 7.1.2 防治方法:加强树体管理,
10、提高抗病虫能力,采用物理、生物防治方法。 7.2 管 护 7.2.1 封禁管护:适用于特殊保护地区的缓冲林带。 7.2.2 重点管护:适用于重点保护地区的缓冲林带,以及一般保护地区的中幼缓冲林带及更新较好的缓冲林带。 7.2.3 一般管护:其它缓冲林带采用一般管护。 7.3 抚育 按照 GB/T 18337.3 的规定执行。 8 检查验收 按照 GB/T 15776 、 LY/T 1607和 NY/T 1342的规定执行。 DB14/ T627 2011 4 9 档案管理 按照 GB/T 15776、 GB/T 16453.2、 LY/T 1607的规定执行。 DB14/ T627 201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46272011RIPARIANVEGETATIONBUFFERZONECONSTRUCTIONTECHNOLOGYPROCEDURES 河岸 植被 缓冲 建设 技术规程 PDF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30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