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查漏补缺提能增分讲义(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六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单元末 查漏补缺提能增分重视“三农”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思想1.春秋时期,建立国储粮制度的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连续多年大量进口鲁国的丝织品,鲁国民众基本放弃了其他生产。然后齐国阻断其粮食进口通道,迫使其屈服,这说明( )A农业具有战略价值 B商战决定争霸成效C自然经济保障国家安全 D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解析:选 A 齐国对鲁国进行的商战,主要是通过进口鲁国的丝织品,使得鲁国民众放弃农业的粮食生产,然后齐国再阻断鲁国的粮食进口,迫使鲁国屈服,这体现了农业在此时期的战略价值,故 A 项正确;商战决定争霸成效说法太绝对,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粮食生产的重
2、要性,而没有突出自然经济,故 C 项错误;贸易战争有损国际秩序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D 项错误。2北宋前期,统治者提倡江南江北不同农作物的“参植” ,要求各地官员大力宣传,并制定了如由北方官府供给南方所缺的粟、麦、豆的种子,北方种稻免其租等优惠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税收 B提高粮食产量C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D维护国家统一解析:选 A 政府提倡南方北方农作物混杂种植,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扩大耕地面积和作物品种,从而提高粮食总产量,增加国家财政税收,故 A 项正确;农作物“参植”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但政府提倡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统治,为税收提供稳定的来源,故 B 项错
3、误;“积贫积弱”局面在北宋中期比较明显,故北宋前期的政策不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局面,故 C 项错误;不同农作物南北“参植” ,与国家统一没有直接联系,故 D 项错误。深化提能“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国之根本,采取一系列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现将中国古代以农立国的思想总结如下:1古代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原因(1)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2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
4、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2古代管理农业的机构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农业的管理,历代设立了一系列管理农业的机构:如东汉及其后的魏晋南北朝设“大司农”(或改称司农寺)、 “少府”等。在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中,户部即类似于今天的财政部和农业部,以后历经宋、元、明、清,户部一直作为管理财政和农政的重要机构而存留,其中元世祖还设立负责水利和农业的大司农司。3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上的主要特色古代王朝十分重视科技兴农,如西汉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 ;东汉时推行“区田法”
5、,从而基本解决了旱作地区农业生产中的春旱多风与春种的矛盾。我国很早就开辟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扩大耕地面积这样两条发展农业的途径。在此基础上,人们又开辟了以复种技术争取全年总产量增加的第三条途径。自然经济 VS 小农经济 VS 自耕农经济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进而出现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这一趋势( )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 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 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解析:选 B 据材料“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说明农民并未放弃农业,故不会冲击地主所有制经济,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从事农
6、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可知农民以副业的方式从事小规模经济活动有利于农业的自给自足,故 B 项正确;据材料“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可知农民并未脱离土地,人身自由没有变化,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小雇佣劳动”可知这种雇佣形式的出现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故 D 项错误。4下表是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表。这一变化反映了(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A.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的松弛B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强化C士大夫阶层不断丧失对土地的占有权D自耕农阶级在曲折中渐趋发展壮大解析:选 A 夏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集体耕作,农民
7、称臣、人、众、野人,秦汉实行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了维护个体小农经济,农民称夫、仆,魏晋时期有大量的地主庄园,豪强地主的庄园内有大量田客、部曲,宋元时期,租佃关系盛行,农民称佃客、庄客、农3户,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农民对地主和国家的依附关系松弛,故 A 项正确。深化提能1三者都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着,并且在很长时间内共同存在,但也有一定的区别:区别 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 自耕农经济从产生上看产生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原始农业产生后,自然经济就存在了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一家一户的个体农业产生了,小农经济也就出现了产生于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自耕农经济产生从消亡上看在鸦片
8、战争后开始解体,后来逐渐被商品经济吞噬,但是在今天,有些地方的农业经济仍然带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性质也是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到1956 年,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在中国大地上完全消失。但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又有所恢复,但今天的农民经济不完全等同于古代的小农经济在封建时代是随着封建朝代的更替不断发展和衰退,到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时完全消失从内涵上看指与外界几乎没有太多产品的交换,生产的产品主要供生产者使用强调的是规模比较小,土地数量少,工具落后并且很难改进,没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拥有耕种土地的所有权从对立面上看与自然经济对立的是商品经济,并且两者长期共存,互为消长与
9、小农经济对立的是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与自耕农经济对立的是租佃经济2.在长期的封建时代,三者也有许多相同之处:(1)封闭性,三种经济都很少与外界进行产品以及技术的交流。(2)保守性,三者都很难进行技术革新和改造,长期墨守成规,因循守旧。(3)狭隘性,三种经济形态下的劳动者大多目光短浅,没有远大理想,只追求眼前利益。(4)自给自足性,三者都是基本能够自给自足,对外依赖性很小。重农抑商 VS“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5.史记平准书:“(汉兴)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 ”针4对这一状况,汉初统治者( )
10、A实行休养生息 B废除秦朝货币C采取抑商政策 D鼓励发展农业解析:选 C 根据材料“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馀业以稽(等待)市物,物踊腾粜,米至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得出富商大贾利用宽松的政策,囤积居奇导致物价上升威胁封建统治,结合所学可知汉朝统治者因此推行抑商政策,故 C 项正确。6 御倭杂著载:“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寇。寇与商同是人也,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华夷同体,有无相通,实理势之所必然。 ”这主要反映了(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危害 B小农经济的脆弱C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D “海禁”政策的恶果解析:选 D 材料反映了对外贸易的通道受阻,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
11、的是商业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对外商业发展受阻是政府经济政策导致的,与小农经济的脆弱无关,故 B 项错误;材料“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只能反映出官商矛盾的激化,故 C 项错误;政府的“海禁”政策导致海外贸易受阻,带来“市禁则商转而为寇”的严重后果,故 D 项正确。深化提能“重农抑商” 、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重农抑商”政策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严格限制海外贸易和对外交往,但不是禁绝一切对外贸易目的压制商人势力,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发展地主经济防范海上敌对势力与外来殖民势力,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封建经济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
12、徭役、兵役的主要承担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加强中央集权存在矛盾统治者害怕海上敌对势力与倭寇或西方殖民者勾结;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内容强化农业的根本地位;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多方面限制商人及其活动;严格控制国内市场严格限制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影响前期对古代农业发展有利,对农业文明的成长有一定积极影响;对防范外来侵略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5后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生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VS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7.“这一时期西欧就像一个融汇了新的科学发明的小企业
13、,虽然规模不大且靠借贷运转,甚至仍在亏损;但企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只要不出现大的失误,必将成为资产雄厚且利润丰厚的大企业。 ”材料反映了( )A西欧资本主义的兴起 B高利贷资本的出现C科技成为企业的先导 D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解析:选 A 材料信息表明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虽然力量薄弱,但是终究代表了时代潮流,故 A 项正确;B 项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C 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技成为生产力先导,故 B、C 两项错误;如果此时西欧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那么已经成为作者展望的资产雄厚的大企业,故 D 项错误。8康熙九年(1670 年),由于“年荒米贵” ,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
14、众匠停工,索添工银” ,当地工匠纷纷响应, “停工汹汹” 。这反映了( )A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C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D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解析:选 C 材料描述了雇工为争取提高待遇而罢工的史实,新的矛盾已经产生,故C 项正确。深化提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项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西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背景 在封建专制空前加强的情况下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自治城市里产生分布地区仅出现在江南一些地区的城市和少数几个部门;没有深入到农村出现在许多国家的许多城市,并深入到农村商业资本所起的作用资本主义萌芽主要在手工作坊内部产生,商业资本所起作用较小资本主
15、义萌芽的产生有两条途径,商业资本起了巨大作用不同点发展环境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随着新航路开辟、殖民掠夺和重商主义的推行,西欧资6本主义萌芽发展很快结果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使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瓦解了封建制度,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相同点都是在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都以手工工场的出现为标志产生的时间大体上都在 1416 世纪考法(一) 纵向贯通视角考“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为何考新史观:如生态史观是一种运用新方法、新角度对历史加以解释的史学研究范式;明清社会史观主要集中在人口、家庭、宗族、社会结构等领域;新热点:人口问题、老龄化
16、一直以来都是热点知识,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成果:如许多学者都注意到历代封建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控制和官营工商业的强大,以及由此造成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中国古代的行会制度,又往往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结合在一起。考什么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和迟滞;中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演变以及历史启示;明清文化上的“承古萌新” ; 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演变及历史启示。必备知识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汉以来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的趋势;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缓慢发展,认识古代社会小农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明清之际
17、的进步思想家及思想主张、历史评价;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及影响。典例 (2016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7开垦。人口从清初的 1.8 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 4 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 “田地贵少,寸土为金” ;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 为
18、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 “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 “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 ;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 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
19、问,根据材料一中“社会总体稳定” “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 “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 “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 “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等概括回答;第二小问,从人地关系、环境问题、社会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人迹既少早谋移徙” “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 “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迟婚与节育”等概括;第二小问,可以从总体上评价,也可以结合近代学者的主张加以评价。答题要规范(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每条 1 分,共 5 分)影响:人
20、地关系紧张;(2 分)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2 分)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 分)(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每条 1 分,共 4 分)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3 分)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2 分)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2 分)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2 分)考法(二) 横向关联视角考“世界视野下的明清与西方”8
21、为何考学术热点: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在横向扩展方面侧重于中外比较研究,将中国文明与欧洲文明进行对比,探索人类历史的共同规律以及文化传播途径;时政热点:我国古代农业科技领先世界的成就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彰显了民族自信,突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意义。考什么 明清时期中西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比较。必备知识明清君主专制,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明清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西方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明清程朱理学、进步思想;西方近代思想解放。典例 (2018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
22、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1910 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
23、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12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8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5 分)析题要全面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中国是大豆的故乡”可知,中国最早种植大豆;据“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唐宋时期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可知,
24、大豆的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据齐民要术中的记载和唐宋时期的文献记载可得出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的推动。第二小问,则可从微观民众食物来源和宏观中国农业的发展两个角度作答。第(2)问,大豆引入美国9缘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大豆本身的优点也是其被广泛种植的原因;再从材料中福特公司对大豆营养价值的开发可知,科技进步也是大豆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第(3)问,注意题干要求回答“积极意义” ,可从世界文明交流、人类文明发展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答题要规范(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每条 1 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省份 专用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六 单元 古代 中国经济 基本 结构 特点 末查漏 补缺 提能增分 讲义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9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