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讲义(含解析)鲁教版.docx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讲义(含解析)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一册第三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7讲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讲义(含解析)鲁教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7 讲 岩石圈与地表形态考纲呈现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考纲解读1识记地球内部和外部圈层的主要特点。2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重点)3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4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重难点)思维导图考点一 地球的圈层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A 表示横波 较慢 固体B 表示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不连续面及波速变化波速代码 名称 深度A 波 B 波C 莫霍界面
2、 地面下平均 33 千米处 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2(指大陆部分)D 古登堡界面 地面下 2900 千米处 完全消失传播速度突然下降(2)C 以上为地壳,C、D 之间为地幔,D 以内为地核(由 E 外核和 F 内核组成)。(3)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温馨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2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A 大气圈: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2)B 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3)C 生物圈:广泛分布于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中。考向 以某些物质的来源或
3、迁移顺序考查地球圈层的结构及特点1读下图,完成下题。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A地表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答案 D解析 根据景观图片中山体的形态和火山喷发的景象可以判断出该山体属于火山,其岩石为岩浆岩,是由来自上地幔上部软流层的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因此,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地幔。22010 年 3 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3A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B岩石圈 大气圈 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 岩石圈 大气圈答案 A解
4、析 火山喷发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气圈中迁移,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进入岩石圈。考点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1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回忆下列知识。(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A 沉积岩、B 变质岩、C 岩浆、D 侵入型岩浆岩、E 喷出型岩浆岩。(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和变质作用,属于外力作用的是。(填数码)综合思维沉积岩的特征:有层理构造;可能含有化石。2地质循环示意图代码 原物质 地质作用 生成物质 岩浆 冷却凝固作用 岩浆岩岩浆岩、变质岩和已生成的沉积岩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沉积岩 岩浆岩、沉积岩和已生成的变质 变质作用(温度、压力) 变质岩4岩 各
5、类岩石 重熔再生作用 岩浆方法技巧 三个关系判断岩层新老(1)岩层上下关系。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与沉积岩的关系。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侵入的岩层。(3)变质岩与周围岩石的关系。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层。考向一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1图中(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
6、造成答案 C解析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 正确。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 错误。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 错误。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D 错误。2(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5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B岩浆喷发 岩层
7、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答案 C解析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 C 项正确。考向二 以地貌特点推断岩石特点(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答案 D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
8、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 正确。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 错误。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 错误。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 错误。6考点三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
9、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4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1)板块的划分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除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如下图。7(2)板块运动与地貌相撞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
10、挤压碰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形成裂谷或海洋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海沟、岛弧、海岸山脉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马里亚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边界类型图示拓展延伸 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环太平洋地震带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
11、边界 喜马拉雅山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非洲板块内部 东非大裂谷8非洲断裂带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大西洋断裂带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交界处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考向一 结合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内力作用的结果(2018全国文综)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据此完成 12 题。1贝加尔湖形成于(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答案 1.
12、A 2.C解析 第 1 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选 A。第 2 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C 正确。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A 错误。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B 错误。9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D 错误。考向二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3下图中 K 岛于 1983 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 年,该岛上已有 64
13、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 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答案 C解析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 岛位于此线北侧。考点四 常见的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1褶皱(1)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2)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褶皱地质构造背斜 向斜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A)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B)10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
14、或盆地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A)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B)2.断层(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错动、位移。(2)断层的位移类型和地貌位移类型 地貌类型 典例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相对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垂直方向相对上升 发育成山岭或高地 华山、庐山、泰山地理实践力 地质构造实践意义及规范表述(1)利用地质构造找水向斜槽部、断层处向斜 岩层向槽部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汇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 地下水出露成泉(2)利用地质构造
15、找矿向斜槽部探矿、背斜处找油(煤、石油、天然气均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沉积岩中形成)煤矿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掉)注意:背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处开采煤炭,易发生透水事故油气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油气质量轻,分布于背斜顶部,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3)利用地质构造确定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带、背斜建隧道避开断层 易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隧道避开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会变成水道隧道选在背斜 背斜的岩层呈天然的拱形,结构稳固11考向一 结合地质地貌景观图或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
16、1 题。1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答案 B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故本题选 B。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 。该区沉积地层有 Q、P、C、D、S 2、S 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 23 题。2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3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C二叠系 D第四系12答案 2.A 3.A解析 第 2 题,首先,确定甲乙一
17、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 C、D 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 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第 3 题,一般情况下,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 D 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依次发现 D 地层、S 2地层、S 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 A 项正确,B、C、D 项错误。考向二 结合地质地貌剖面图分析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成因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 ,图中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第 4 题。4图中甲、乙
18、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答案 C解析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 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受挤压比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地,B 选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D 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 C 选项正确。考点五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读甲、乙、丙三幅图,回忆下列知识。13(1)图甲中 a 表示风化作用、b 表示搬运作用、c 表示堆积作用。(2)图乙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19、。图丙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3)图乙所示的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破碎,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侵蚀作用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侵蚀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出现“红色沙漠” “石漠化”湿润
20、、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该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流水侵蚀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 “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千湖之国芬兰)侵蚀作用海浪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 滨海地带14侵蚀 蚀平台等海蚀地貌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堆积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
21、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作用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滨海地带方法技巧 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方法(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高山、高纬度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型谷、冰碛丘陵、冰蚀湖、峡湾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地理 新导学大 一轮 复习 一册 第三 单元 地球 圈层看 地理环境 岩石圈 地表 形态 讲义 解析 鲁教版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217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