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师用书(含解析)新人教版.doc(5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 容和发展演变历程。皇权至上、权力高度集中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 特点。【主要表现】 (1)夏商周时期是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系;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逐渐走向崩溃。(2)秦汉至明清时期是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君主专制: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政治模式,走向官僚政治集权统治。秦汉至明清,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明清设立内阁
2、、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中央集权: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权分三司再到督抚制,体现了地方建制的演变,中央集权有不断强化的趋势。选官制度:从世官制到察举制到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第 1 讲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对应学生用书第 2 页)最新考纲知识点试题角度 备考分析分封制(1)2017全国卷,24:西周分封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2)2014全国卷,24:从周代“雅言”考查分封制、礼乐制(3)2013全国卷,24:从战国时期墓葬等级规定考查分封制瓦解(4)2011海南卷,
3、1:从明、清封王制度考查分封制在后代延续及其内涵的变化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1)2016全国卷,27:从福建族谱对台湾人迎祖先牌位的记载考查宗法制的影1.高频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2.教材空白点:分封制在后世的延续及内涵的变化;家国同构的统治观念;宗法观念对后世的影响。3.备考策略:(1)分封制和宗法制,作为政治制度早已在春秋战国后解体。但是,作为思想观念却一直存在于中国社会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关注分2制 响(2)2016全国卷,24:从青铜器铭文考查宗法制对文化传承的影响(3)2016海南卷,3:从“父母官”这一文化现象考查宗法制的影响(4)2011课标卷,24
4、:从董仲舒大一统理论考查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封制和宗法制对华夏文明的作用,特别是对秦统一的影响,比如“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2)坚持论从史出,从具体的历史现象中找寻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影子”。(对应学生用书第 23 页)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王权承袭: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家天下”开始,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2.王权特点:通过占卜决定国家大事,具有神秘色彩。3.行政制度:商朝中央设有相、卿士等,掌管政务;地方封侯和伯,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二、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权力分配制度1.含义: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2.目的:进行有效的统治。3.概况分
5、封对象 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诸侯义务 效忠周王、定期朝贡述职、随王征伐诸侯权利 受封土地、人民;拥有和世袭诸侯国内军政大权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楚等等级序列 天子诸侯卿大夫 士4.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1)分封对象:分封对象多元化,以同姓亲族为主体。(2)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同姓亲族封地多在富庶之地或战略 要地。(3)纵向联系:明确周王权力和诸侯义务,形成严格的等级序列,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纵向联系。(4)横向联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国家政治权力,加强了诸侯国之间的横向 联系。5.影响(1)积极在周朝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
6、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中原先进的思想、文化技术等在封国得到推广、传播,促进了落后地区的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2)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造成分裂割据。等级森严、等级观念浓厚。6.发展演变(1)瓦解: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国争霸;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纷纷称“王”,不断发动兼并战争。3(2)废除:秦朝建立后废分封,在全国推行郡县制。(3)遗存:汉初郡国并行,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封国的官吏全部由中央任免,诸侯只征收租税,封国名存实亡。魏晋以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但仅为皇权体现,服务于
7、专制集权制度。(二)宗法制权力继承制度1.含义:宗法制是利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 制度。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3.内容:分为大宗和小宗,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4.特点: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家国合一,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5.影响(1)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 团结。(2)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结构,其内涵仍体现在当今日常生活和观念中。(三)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1.目的:巩固贵族的身份地
8、位,协调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解决权力认同问题,即天下归心。2.内容: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3.影响: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4.瓦解:春秋后期,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1.宗法制度的瓦解(1)小宗上升,大宗沉沦王室内部:废嫡长子改立庶子,导致西周灭亡;东周时王室进一步衰落。诸侯国内部:大夫专权,互相兼并;贵族没落,平民崛起。(2)人才流动西周:世官制下,人才引用限于宗室子弟,依照身份等级任命。东周:因列国竞争与尚贤思想,不局限于身份等级
9、和宗法传统,出现许多布衣卿相;用人唯才,不受宗法血缘关系限制。(3)中央集权体制出现:变法裁抑贵族,如商鞅变法,以定额谷禄代替土地分封,分封阶层向编户齐民转变。2.比较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 宗法制目的 有效统治 防止纷争范围 国家内部 宗族内部性质 贵族分权制 贵族继承制标准 按照血缘(王族、古代帝王后代)和 功劳大小(功臣) 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年龄的大小(男 女不平等,嫡庶不平等)等级 四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两级(大宗、小宗)天子地位 天下共主 天下大宗二者关系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表现,宗法制是分封制分封的依据,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礼乐制则是保证二者稳定推行的工具(对应学生用书
10、第 34 页)4统一性与分散性并存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材料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华夏国家是中国古代国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主要是在上层统治者的宏观政治决策下,分封同姓、异姓诸侯来巩固国土,建立起一个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国统治网络,进而演变成一种带有“华夏”性质的地域性社会政治实体。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西周政治的特点,并结合所
11、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解析】 第一小问,材料信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体现统一性;“大小相系、上下藩屏”体现集权性;而“实际上控制力有限”“有很 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体现分散性的特点。第二小问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 作答。【参考答案】 特点:西周政治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点。影响:积极作用:形成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推动民族融合。消极影响:诸侯国有一定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导致西周后期诸侯割据。分封制的影响1.对西周统治(1)积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家族内部及家族之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使周
12、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同时扩大了统治区域;打破了殷商时代各方国聚族而居的血缘政治状态,为向成熟的地缘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华夏族的生长聚合。(2)消极方面:通过分封建立起来的是一个用宗法血缘关系维系的政治军事同盟,各诸侯国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具有较强的离心力,王室实力一旦削弱,就必然形成诸侯割据局面,危及统一和安定。2.对后世社会(1)分封制影响着后世皇权专制和皇权至尊的皇族分封体制。(2)分封制使被分封的诸侯国将以商周为中心的核心文化传播到了各地,将各地的四夷文化融合统一为中原文化,促进了中国早期中华文化的形成。(3)分封制使中华文化在整体传统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
13、色的区域文化。如我国各省份的简称有些就来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国名称:山西简称“晋”,山东简称“鲁”等。(4)分封制对中国的风俗文化影响深远。如中国的很多姓氏来源于古代的封国或封地名称,如姓氏中的齐、鲁、赵、燕、晋、秦、楚等;战国时秦国与晋国曾联姻,后世就把两家联姻称为“秦晋之好”。血缘等级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材料一 (西周)整个国家政权就是由“大宗”“小宗”的宗法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家族的血缘关系与国家的组织关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周天子在宗法关系上是天下的“大宗”,在政治关系上是一国之君总之,宗法系统上的等级与政权组织中的等级是对立统一的,这就形成了亲贵合一、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张荫麟中国史纲材料二
14、 自秦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中国封5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了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的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的又一特色。张培华中国历史纵与横【问题】 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依据材料二分析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解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它与分封制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西周从上到下、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管理体系。材料二主要从消极影响方面分析宗法制的影响,如重视人情关系、裙带关系等。【参考答案】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15、将国家关系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体制。影响: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宗法色彩: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关系,极端皇权主义和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反智主义是其重要表现。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1.宗法制的特点(1)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具有相对性。(2)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3)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2.宗法制的影响(1)西周统治:宗法制保证了西周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2)封建政治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
16、治理念等。(3)社会习俗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4)思想观念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 民心。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宗法制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
17、异”的盲目排外心理。家国同构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一 殷墟出土的很多甲骨卜辞表明商王亲自主持占卜和祭祀,是宗教活动的主体。这毫无疑问地表示商王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表,是神的使者,从而使人们认为他的权力和地位是神授的。商王及附属国统治者,既以神权巩固自己的世俗地位,又以世俗权力率民敬神,二者始终共生并存,相得益彰,形成极富个性的商 文化。材料二 (西周时期)这种层层相属的宗法关系,使族权和政权合一。于是,“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左传)奴隶主贵族的等级制度,就是依据这种宗法关系来确立的。这样就形成了奴隶制国家的体制。6朱绍侯主
18、编中国古代史【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解析】 夏商周时期,中华早期政治文明处于形成阶段。“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产生;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和支柱,形成了政治隶属关系与血缘纽带关系紧密结合的“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参考答案】 特点:王权和神权密切结合;血缘关系纽带下的家国一体。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族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 局面。2.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3.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最高统治者尚
19、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5.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西周的宗法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定势,尽管严格意义上的宗法制度在西周末年已经瓦解,但是从总体上宗法制的影响却长期笼罩着中国社会。这突出表现在:1.父系单亲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从政治权力的继承看,不仅不允许母系成员染指,而且绝不传于本系女性的后裔。在家庭财产的继承方面,也没有女性的地位。2.家族制度的长盛不衰。周代以降,中国社会动乱,社会经济形态、国家政权形式多有变迁,但是构成中国社会基石的,始终是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性的组织家族。这种家族
20、制度贯穿于我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家族制度的得以维系,往往仰赖于祠堂、家谱和族田。在西周宗法制下,族权和政权完全结合。我国封建社会的宋明以后,封建家族制度日趋完善,族权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也更加明显。3.家国同构。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最为鲜明的结构特征:家是国的缩小,国是家的放大,家国同构的结构性同一,导致了对于家庭成员和国家子民品质要求的同一,即“忠 、孝”相通。(对应学生用书第 5 页)角度一 西周分封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典例 1】 (2017全国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21、(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试题分析】 试题围绕主干知识“西周的分封制”展开,所涉及的三个封国,分别位于今天的河南北部、山东西南和北京,这些地方相隔较远,但总体上位于东方,是原来殷商文化的分布区,与来自西方的周文化不同。因此,将周王室成员分封到这些地方,有助于商文化与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促进各地区对周文化的认同。所以正确答案是 A。而分封制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才是直接控制,所以选项 C 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 B、D 两项的内容,故不选。7答案:A【教材补缺】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社会根据1.西周去古
22、未远,氏族社会遗迹甚深,血缘宗亲纽带对维系国家统治至关重要。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也是对殷商氏族联合国家的一大提升。2.周人大力推行封建制,与其灭殷后难以实际控制东方的广土众民有关。周人起于关中,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在商代已是文明发达区域。较落后的周人为控制先进的东方的土地、人民,只得通过“封建”以保存各地的氏族统治,与这些氏族势力分享政治权力、经济利益,通过怀柔政策实现血缘与地缘的 整合。3.周天子力量强大,西周时王室拥有重兵,周王的政治号召力通过“册命”“朝聘”“巡守”“贡纳”等制得以展布四方,维
23、系着封建体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局面。这种周王室军政实力在握与诸侯国相对独立(诸侯在封国内有世袭政权、财权、军权)组成的二元结构,顺应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4.西周封建制与宗法制、等级制相为表里,彼此匹配,形成完整的礼制。角度二 分封制在封建社会的延续及内涵变化【典例 2】 (2011海南卷,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的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
24、推崇【试题分析】 周代的分封与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的大多数分封,尽管都是以“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名义进行,但内涵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周代分封诸王在自己的领地上拥有全部的军、政、财权,而中央集权制下的诸侯只是“衣食租税”而已。汉初刘邦分封的实际效果已经说明真正的裂土分封会削弱中央集权,导致社会动荡。因此,A、B、D 均为错误项。答案:C角度三 中国古代的“家天下”政治观念【典例 3】 (2016海南卷,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单元 古代 中国 政治制度 教师 解析 新人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