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周测试题.doc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周测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周测试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北省黄梅国际育才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周测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共 50.0 分)1. 北魏迁都后,在都城洛阳为外族使节设置了“四夷馆”和“四夷里”,主要居住有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边民族首领以及大多以朝贡使节名义进入洛阳的胡商贩客,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 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 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C. 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D. 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设置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的“四夷
2、馆”和“四夷里”,结合所学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是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因此材料中的政策是为了彰显北魏政权统治中原地区的华夏正统地位,故 C 项正确。 ABD 三项不是该政策的主要目的,应排除。 故选:C。本题考查孝文帝改革。需要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其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 北魏孝文帝初年,因“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使贫微得洫,贪欲可抑。”这一政策的实行在当时A. 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 B. 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重建C. 实现了政治制度的创新
3、D. 缩小了贵族和庶民的经济差距【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均田制,旨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答问题的能力。【解答】- 2 -A 从材料“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有李安世上疏倡均田之议”可以看出这是实行的均田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并非完全解决了北魏的社会矛盾,因此 A 项说法绝对化。B 均田制下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恢复生产,因此有利于北方小农经济的重建,故 B 项正确。C 均田制并非政治制度,是土地制度,故 C 项错误。D 从材料无法看出,也不是均田制的作用,故 D 项错误。故选 B。3. 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4、B. 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社会矛盾激化C. 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D.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吸收汉族先进文化【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考查知识迁移,灵活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明确题干“不正确”要求,避免答非所问。结合所学判断选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宗主督护制的实施,促使社会矛盾激化;北魏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ABC 说法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之一,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和维护北魏统治,D 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D。4. 北魏统一北
5、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牛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实质上是A. 封建化的过程 B. 工业化的过程 C. 农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认识,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等。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民族融合若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则是农业化的过程,C 符合题意,正确;A 属于社会发展角- 3 -度,排除;B 项明显错误,此时还没有开启工业化;D
6、 不属于经济发展角度,排除。故选 C。5. 商鞅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主张“法者所以爱民”“以刑去刑”“至德复立”。这表明商鞅在思想上( )A. 坚持“礼法”并重 B. 强调“轻罪重罚”C. 认为圣君行仁义于天下 D. 与儒家思想相通相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商鞅的法家思想,旨在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商鞅主张“至德复立”,重视“德”而非“礼”,故 A 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刑罚的程度“轻罪重罚”无关,故 B 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而不仅仅是实行仁义、以德治国,故 C 错误;材料中商鞅主张法德并用,与儒家思想主张德治具有相通
7、之处,故 D正确。故选 D。6. 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 推动文化的普及 B.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C. 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 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答案】C【解析】A 项符合科举制,但不符合军功授爵制度,排除。 B 项符合军功授爵制度,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 C 军功授爵制度改变了世袭制,以奖励军功为升官加爵的筹码,大大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使广大庶族地主上升为社会统治阶层,可见二者的共性在于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 项正确。D 项与两种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
8、历史现象的能力。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选官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官员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7. 秦国商鞅变法规定:“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 4 -A. 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B. 禁止自由买卖土地C. 承认了井田制的合法性 D. 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答案】A【解析】从材料内容可知,商鞅是通过变法承认了土地的买卖,即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故选 A 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
9、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的举措: 1、经济方面的主要措施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2、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措施有: 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废除“世卿世禄制”; 严格户籍管理制度,制定连坐法; 普遍推行县制; 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可概括为“农战”和“法治”8. 史记商君列传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
10、,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措施( )A. 废止了贵族等级爵制 B. 摧毁了宗法分封的制度C. 健全了官吏选拔制度 D. 推动了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解析】根据“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可说明是军功授爵制,其反映了与传统相不同的人事制度,实质上体现了人人平等的观念有利于推动政治制度的转型ABC 不符合题意故选 D- 5 -本题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措施及内容的识记,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变法是实行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严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影响最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
11、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9. 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 阶级立场的不同 B. 政治主张的分歧C. 社会性质的差异 D. 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和黄宗羲经济思想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和黄宗羲都是处在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中的代表,立场一样,故 AC 两项不正确;B 不符合题意要求,材料讲的是经济主张,不是政治主张;商鞅处于封建社会建立之初,小农经济正在确立,而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形成的时期,故 D 正确。故
12、选 D。10. 据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出现大量“弑君”、“出君”的事件,而到了战国时期此现象己较为罕见。这一变化反映战国时期( )A. 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 B. 中央集权有了较大发展C. 礼乐制度的重建 D. 社会矛盾逐渐缓和【答案】B【解析】A 郡县制度的广泛确立与题旨无关,排除; B“弑君”“出君”现象的减少的趋势,以下犯上的事件的减少,说明战国时期中央集权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C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礼乐制度的重建一说错误,排除 C 项; D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的改革考查学生根据题意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相关知识分析
13、解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旧制度、旧统治秩序被破坏,新制度、新统治秩序在确立,新的阶级力量在- 6 -壮大隐藏在这一过程中并构成这一社会变革的根源则是以铁器为特征的生产力的革命生产力的发展最终导致各国的变革运动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也导致思想文化的繁荣11. 商鞅变法中,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的措施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军功C. 废除“世卿世禄制” D. 建立县制【答案】D【解析】县制是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故 D 项最能体现中央集权制萌芽,故 D 正确; A 项是经济方面的措施,排除; B 项是军事方面的措施,排除; C 项是官制,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本
14、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商鞅所采取的改革措施,目的是富国强兵,客观上破除了奴隶制度及巩固和发展封建制度,从本质上说这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变法,是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的重要标志。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开阡陌,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从而废除了世袭的特权。商鞅变法在推动秦国的富强、最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涉及到商鞅变法的措施、影响等都需要掌握。12. 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因素主要包括春秋战国争霸兼并战争泰国商鞅变法法家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
15、时期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D 项正确;ABC 不全面,排除。故选 D。- 7 -13. 顾炎武曾说:“及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A. 时代变迁冲击社会观念 B. 重农抑商壮大小农经济C. 严刑峻法加剧礼崩乐坏 D. 宗族破坏影响社会和谐【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影响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能够根据材料中的关键句“富民有子则分居,贫民有子则出赘,由
16、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有敬宗之道”把握材料主旨。【解答】A.材料反映个体小家庭(一夫一妻)的出现,使“敬宗法祖”的宗法观念受到冲击,故 A 正确。B.材料未明确涉及小农经济,也未涉及重农抑商,故 B 错误。C.严刑峻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故 C 错误。D.材料中只体现了宗族观念的破坏,并未体现社会和谐,故 D 错误。故选 A。14. 商鞅变法时,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这种做法的目的是( )A.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C. 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D. 重视官商抑制私商【答案】B【解析】“大幅度提高酒、肉的税率,实行盐铁专卖,管制粮食贸易”有利于增加政
17、府财政收入,故 B 正确;重农抑商、农业生产、重视官商抑制私商材料未体现,故 ACD 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8 -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5. 有学者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
18、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国君掌握兵权和军权以保障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等方面进行。这说明战国时期的政治变革( )A. 使君主专制集权制度在全国建立起来B. 以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体制C. 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 导致贵族分封体制开始走向崩溃【答案】C【解析】A当时全国没有统一君主专制集权制度不可能建立起来。 B强烈强调的是君主权力的加强,不是强调用官僚制来取代贵族制。 C各个国家纷纷在自己的范围之内,实现了君主集权,为后来建立全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做了准备。 D贵族分封体制,在春秋时期就开始走向崩溃。 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
19、变法,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还要搞清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6. 战国时魏国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此后各国相继效仿并不断推陈出新。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 贵族竞相追逐利禄 B. 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C.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 D. 分封制得到进一步发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可以看出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促进世卿世禄制度日益瓦解,故 B 项正确。 材料信息对贵族利益的冲击,没有体现贵族竞相追逐利禄,故 A 项错误。
20、 官僚政治得以确立是在秦朝,故 C 项错误。 - 9 -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故 D 项错误。 故选:B。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需要掌握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内容和影响。解题的关键信息是“食有劳而禄有功,不再以亲、故而以功劳作为赏赐的标准”。本题考查对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内容和影响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 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到一家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他,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A. 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 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21、C. 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 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答案】A【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客栈主人严格贯彻遵守商鞅之法,这实际上说明商鞅之法已经深入人心,故 A 项正确;BC 项与故事的主题信息不符,排除;D 项明显错误,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故排除。故选:A。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封建化变法改革运动,顺应了封建历史发展的潮流,推动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型,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本题难度中档,考查商鞅变法的作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壮大了
22、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8. 雅典执政官最初有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终身任职。公元前 683 年改为一年一任,且增加了 6 名司法执政官,人数增至九人,但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都是贵族。这些变化( )A. 确保了贵族各项特权 B. 推动了雅典民主化进程C. 保证了公民政治权利 D. 提高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10 -【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雅典城邦制度中执政官最初由终身任职的王者执政官、军事执政官和名年官组成,到公元前 683 年增加了 6 名司法执政官,且全部执政官一年一任,同时规定拥有选举权和当选为执政官的均为贵
23、族。可见这些变化反映雅典的城邦政治制度尽管仍有其局限性,但也推动了雅典民主化的进程,故 B 项正确。AD 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及“变化”的题意,应排除。材料反映享受上述政治权利的范围为贵族阶层,故 C 项错误。故选:B。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考查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的能力。19. 公元前 431 年,伯利克里宣称:“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任何人都可以有益于国家,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伯利克里为了消除这种“障碍”采取的措施是( )A. 给担任公职的公民发放津贴 B
24、. 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C. 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 D. 对野心家实施“陶片放逐法”【答案】A【解析】A根据“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可知要给贫困公民参政创造条件,正确。 B逐步废除财产等级制是伯利克里的设想,没有实现,排除。 C以抽签方式组成“五百人会议”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 D“陶片放逐法”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排除。 故选:A。本题考查古希腊民主的进程。高考一般从以下角度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确立的过程;雅典民主政治的机构、特点;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雅典民主政治与其他国家政治制度的比较。伯利克里改革措施: (1)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2)五百人议事会的职能进一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黄梅 国际 育才 高级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 测试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