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6 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对应学生用书第 221 页)考点 1 顺乎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 “睁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读书人、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2概况(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辑四洲志 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2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概念阐释 “中
2、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二、维新变法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2)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变法通议 ,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
3、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4)严复:翻译天演论 ,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易误警示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康梁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三、走向共和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1)方案的提出:1894 年,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正式确立:1905 年, “同盟会
4、”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3)初步实现: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围绕的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易误警示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3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考课题表类别 命题者 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
5、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 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史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 。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史料解读(1)史
6、料一中考课题表试题的类别有格致(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2)史料二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提示 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的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史论
7、归纳“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比较4(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
8、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 “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9、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提示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2)根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史论归纳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5(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
10、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
11、,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A 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的侵略,故 A 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 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 ,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2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
12、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B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主张“中西并重” ,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C、D 两项错误。63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13、(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造成的,故 A项正确。4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这说明王韬主张( ) 【导学号:62160131】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实业救国,商战富
14、国B 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利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 B 项正确。考点 2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6 年底由
15、上海迁到北京。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74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
16、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2)1919 年 5 月, 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17、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4影响(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史料研习归纳8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
18、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史料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 ”史料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鲁迅呐喊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刑”指封建
19、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提示 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鲁
20、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示 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 ,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鲁迅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史论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9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 “新”的表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
21、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据此,程俊英强调 新青年( )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B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有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用版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专题 13 现代 中国 思想解放 潮流 理论 成果 26 近代中国 人民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98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