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永春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永春一中高二年期末考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秦砖汉瓦,并非专指“秦朝的砖,汉代的瓦” ,而是泛指秦汉时期的青砖与古瓦。它们历千年而不朽,以精美的文字、充满活力的生活场景,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现实世界与美好愿景。秦兵马俑的千军万马与气势万钧,见证了秦代制陶技术的高超。用这种技术去制造宫殿上的陶瓦,不难想象它们的坚固与华美。精美的陶瓦被广泛用于秦阿房宫的营建。因为瓦当向外,所以或印图案,或刻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它们承载着精美而丰富的图文,就像秦汉建筑上的“徽章” ,宣告着早期宫殿“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
2、。现在出土的秦代瓦当上,图像多为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种动物情结源自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此后,汉承秦制,国力更加强盛,建长乐等四十余座宫殿,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瓦当最为出色。四神兽瓦当的构图饱满得当,造型夸张,气势磅礴,雍容堂皇。时至今日,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除了动物纹饰,云纹瓦当也广为使用。云纹瓦当成为图案瓦当的主流与秦皇汉武等帝王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不无关系。而瓦当纹饰发展到西汉时,又出现了文字瓦当。 “长生无极 “长乐未央 等文字瓦当就表达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和人们的普遍愿望。西汉
3、留下的金石文字甚少,瓦文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极富意味的篆法变化丰富,又浑然天成,即使今天的篆刻、书法名家也要自叹不如。在砖上印画、施彩,最早是在战国,但真正蔚为大观并成为一种艺术,则在两汉。这些砖,被称为“画像砖” ,它们用于一般的建筑或墓室装饰。对后人而言, “画像砖”的“画像 意义更要大于“砖” 。这些砖上,有的描绘的是人们的日常劳动与生活,宴飨、乐舞、狩猎、市集等等,有的描绘的则是骏马、龙、虎、鹿、飞禽等动物与神兽,从地上的农耕渔猎,到天上的天马行空,从现实生活,到历史故事,无所不包,宛如一部汉代“百科全书” 。因为砖块疏松,并不易精雕细刻,所以画像砖的画面往往疏朗简约,没有那么多的细
4、节刻画,有的甚至进行了夸张变形。这些“画”表现在砖上,大多数是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然而简洁的造型并没有削弱其艺术表现力,反而集中的暗示、渲染出了一种情绪与气氛。汉画像砖里,很难看到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运动与韵律正是汉代艺术- 2 -风格的真实写照。壮丽的秦汉宫阙早已不知去向,但组成它们的青砖古瓦却常见诸文人桌案。古人早期制砚,多为陶砚,所以陶制的秦砖汉瓦也就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注重文脉延续的文人的视野。早在唐宋时期,就有文人雅士把古代砖瓦做成砚台,到了清代,砖瓦砚更成为一时风尚。(摘编自一砖一瓦亦风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汉陶瓦的坚固与华
5、美,得益于高超的制陶技术,而刻印其上的文字和图案,更能让我们在千年之后了解到那一段历史。B. 秦瓦当上多印刻鹿、豹、鱼、鸟等动物纹,这反映出秦人具有动物情结,而这种情结来源于秦人祖先的游牧狩猎活动。C. 汉代画像砖的内容无所不包,既描绘了多种动物神兽,也再现了两汉时期人们的生活与美好愿景,堪称汉代“百科全书” 。D. 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使它多具动感和韵律,很少有完全静止或者构图均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汉代的艺术风格。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秦代至汉代,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力的进一步强盛,汉代瓦当图案的艺术性也抵达前所未有的高度。B. 被广泛用
6、于阿房宫的瓦当向外的一面上或有图案或有文字,兼具建筑与装饰的作用,体现了“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营建法则。C.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兽为代表的汉代瓦当具有高超的艺术性,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D. 画像砖的砖块疏松不易精雕细刻,多数刻画只呈现出一些浅浮雕、阴刻线条和凸刻线条,这反而成就了其对情绪与气氛的暗示、渲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瓦当的纹饰能够传达很多信息,比如“长生无极”等文字瓦当能直接表达当时统治者渴望求仙升天、永享荣华的思想。B. 西汉时期的文字瓦当不仅是研究西汉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同时又是研究篆刻、书法艺术的重要宝藏。C. 对后人
7、而言,汉“画像砖 已经不是单纯的建筑构件,它的意义还在于能真实地反映出强调运动与韵律的汉代艺术风格。- 3 -D. 秦砖汉瓦并没有随着早已不知去向的秦汉宫阙而消失,在后代常被文人雅士制成砚台,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答案】1. D 2. C 3. D【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 项“汉代画像砖追求对线条的大量运用”错误,原文没有表明是一种“对线条大量运用”的“追求”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C 项“四神兽的造型在当代设计中普遍得到运用”错误,原文是“但凡在当代设计中使用到四兽形象,都无法摆脱瓦当神兽造型的影响” 。3. 试题分析:
8、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D 项“用以延续秦汉艺术风格”分析不当。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魏矼,唐丞相知古后也。绍兴元年,会星变,矼力言大臣黜陟不公,所以致异。上识其忠,擢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内侍李廙饮韩世忠家,刃伤弓匠,事下廷尉。矼言:“内侍出入宫禁,而狠戾发于杯酒,乃至如此,岂得不过为之虑?建炎
9、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 ”于是廙杖脊配琼州。刘豫挟金人入寇,宰相赵鼎决亲征之议,矼请扈从,因命督江上诸军。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三大将权均势敌,又怀私隙,莫肯协心。矼首至光世军中,谕之曰:“贼众我寡,合力犹惧不支,况军自为心,将何以战?为诸公计,当思为国雪耻,释去私隙,不独有利于国,亦将有利其身。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上至平江,魏良臣、王绘使金回,约再遣使,且有恐迫语。矼请罢“讲和”二字,饬厉诸将,力图攻取。会金屡败遁去,使亦不遣。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馆伴使,矼言:“顷任御史,尝论和议之非,今难以专论
10、。 ”秦桧召矼至都堂,问其所以不主和之意,矼具陈敌情难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敌,桧以诚待敌。 ”矼曰:“相公固以诚待敌,第恐敌人不以诚待相公耳。 ”桧不- 4 -能屈,乃改命吴表臣。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从、台谏条奏来上。矼言:“贼豫为金人所立,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何藉于金国乎?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搢绅与万民一体,大将与三军一体,今陛下询于搢绅,民情大可见矣。欲望速召大将,详加访问,以塞他日意外之忧。大将以为不可,则其气益坚,何忧此敌。 未几,丁父忧。免丧,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举太平兴国宫,自是奉祠,凡四任。
11、丁内艰以卒。(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五魏矼传 ,有删节)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B.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C.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D. 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黜陟,指官吏的降免或升迁。古代“擢” “迁”表示晋升官职, “谪” “左迁 表示贬官。B. 扈从,皇帝出巡时的护驾
12、侍从人员,此指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C. 北面,方位词,指面朝北方。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面向北方,表示臣服。D. 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 “丁艰”即“丁忧” ,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须停职守丧。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矼忧心朝政,主张严明法纪。发生星变时,他趁机进言,指出官吏任用制度上的过失;当内侍李廙犯法时,他力主严加惩戒。B. 魏矼有大局观念,能团结人心。刘豫入侵时,他亲自到军中说服刘光世放下私仇为国雪耻,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C. 魏矼忠心耿耿,反对讲和。面对金人的胁迫,他请求皇上激励众将再战;当秦桧
13、希望说- 5 -服他时,他加以拒绝,指出秦桧之失。D. 魏矼言辞犀利,见识超人。他认为皇上承袭祖业,不需要依靠金国,应该顺应民意,考虑长远,了解民情,坚定军心,以与敌人对抗。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建炎诏令内侍不得交通主兵官及预朝政,违者处以军法,乞申严其禁。(2)陛下既欲为亲少屈,更愿审思天下治乱之机,酌之群情,择其经久可行者行之。【答案】4. D 5. A 6. B 7. (1)建炎年间诏令内侍(宦官)不许结交主兵官及干预朝政,违者以军法处置,请求重申严明这一禁令(2)陛下既然想为父兄稍受委屈,更希望能周密考虑天下治乱的关键,斟酌大众情况,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解析
14、】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断句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根据句子中的主谓语或动宾关系,名词作主语或宾语以及文言虚词等标志性词语断句。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这句的意思是:刘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劝他送信给二帅,表示没有别的意思,二帅回信表示和好之意。刘光世把书信呈送皇上,从此众军屡战屡胜,军声大振。据此句子可以断开为:光世许之遂劝其贻书二帅示以无他二帅复书交欢光世以书闻由此众战屡捷军声大振。故选 D。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化常识识记能力。回答此类题目,必须多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并结合文章内容
15、来判断。本题 A 项,“迁”指晋升或调动官职。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理解能力。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本题B 项, “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分析不当,文中刘光世写书信给二帅后,才有二帅复书交欢,众战屡捷。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
16、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6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比如本题,B 项, “此举使韩世忠、张俊感动并协同作战”分析不当,文中刘光世写书信给二帅后,才有二帅复书交欢,众战屡捷。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
17、能力。翻译句子遵遁直译的原则,要落实好重要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第一句中关键词有:“交通” “预” “申” 。第二句中有:“少” “审” “酌” 。翻译时,还要注意句子意思表达的流畅。参考译文:魏矼,是唐代丞相魏知古的后代。绍兴元年,适逢星变,极力进言大臣升降不公,所以导致人心不一。皇上知道他的忠心,提拔他爲监察御史,升任殿中侍御史。宦官李廙在韩世忠家饮酒,用刀砍伤弓匠,因此被捕。魏矼进言:“宦官出入宫禁,因爲饮酒而行凶,竟然到这种地步,怎能不爲此感到忧虑?建炎诏令宦官不许结交主兵官及干预朝政,违者以军法处治。请申严禁令,以便防微杜渐及早警惕。 ”于是杖责李廙并发配琼州。升魏矼侍御史
18、,赐五品服。刘豫依仗金兵入侵,宰相赵鼎主张亲征,魏矼请求跟随皇帝前往,于是命他监督江上衆军。当时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叁大将权均势等,又各怀私仇,不肯齐心协力。魏矼首先到刘光世军中,告诉他説:“贼衆我寡,合力还怕不能支持,何况众军各怀私心,将如何作战?为各位考虑,应当想着为国雪耻,除去私仇,不仅有利于国家,也将有利于你们自身。 ”刘光世同意他的看法,魏矼就劝他送信给二帅,表示没有别的意思,二帅回信表示和好之意。刘光世把书信呈送皇上,从此众军屡战屡胜,军声大振。皇上到了上江,魏良臣、王绘出使金回来,约定再派使者,并且有恐吓逼迫的话。魏矼请求取消“讲和”二字,激励衆将,力图攻取。金屡败逃走,使者也没
19、有派遣。升魏矼爲秘书少监。八年,金使入境,任命魏矼充当馆伴使,魏矼进言:“前不久任御史,曾论和议的错误,现在难以擅自评论。 ”皇上召魏矼到都堂,问他不主张议和的原因,魏矼説明敌情难保,秦桧对他説:“你以智料敌,我以诚待敌。 ”魏矼説:“相公固然是以诚待敌,怕敌人不以诚待相公。 ”秦桧不能説服他,于是改令吴表臣爲馆伴使。皇帝下诏金使入境,想屈辱议和,命令侍从、臺官谏官逐条上奏。魏矼説:“贼刘豫由金人所立,北面称臣,陛下继承祖宗基业,天命所归,有何求于金国呢?陛下既然想爲亲人- 7 -稍受屈辱,更愿周密考虑天下治乱的方法,斟酌群情,选择经久可行之计施行,不应听从的,用国人的意思加以拒絶,使陛下不后
20、悔。所谓国人,不过是万民、叁军罢了。百官与万民一体,大将与叁军一体,现在陛下询问百官,民情大体可知了。希望速召大将,各带近上统制官数人同来,详加询问,以防止以后意外的忧患。大将认爲不可以,那么他们的志气更加坚定,对敌人有什么担忧的呢。 ”不久,父亲去世服丧。免除服丧,授任集英殿修撰、宣州知州,不赴任。改爲提举太平兴国宫,从此爲宫观官,共四任。爲母亲去世服丧时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临江仙冯延巳秣陵 江上多离别,雨晴芳草烟深。路遥人去马嘶沉。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隔江何处吹横笛?沙头惊起双禽。徘徊一晌 几般心。天长烟远,凝恨独沾襟。注秣陵:今南京,旧称金陵,后更名为
21、秣陵。一晌:很短的时间。8.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路遥人去马嘶沉”写出了离人去远,人影不见,马嘶不闻,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表现空间距离之远、凝望时间之长,表达了分手后眷恋徘徊的情意。B. 冯延巳的词继承花间词的传统,以富艳精雕的意象来表达缠绵的情致,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 “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来烘托离人的缱绻情怀。C. “沙头惊起双禽”中“惊”不仅指水边的禽鸟被笛声惊飞,还指主人公被惊吓,埋怨吹笛人不解自己心中愁怨,把自己从与意中人相会的美梦中惊醒。D. 全词最后定格于“凝恨独沾巾”的主人公形象,离索之情、惜别之恨郁凝于心,无以宣泄,唯终日泪湿衣襟,词人在篇
22、末简笔画像,留给读者无限遐思。E. “徘徊一晌几般心”写出了主人公情感的复杂变化,他叹惋与意中人天各一方,哀怜自己孤独寞,更从“一晌”中悟到时光匆匆、生命无常的道理。9.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风霖铃的下阙。请比较“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异同。【答案】8. AD 9. 相同点是两句都借“柳”的形象来表达惜别留恋之情。不同点是,冯词描绘了春光中万枝新柳闪烁金光的鲜丽春景,以乐景写衷情,倍显主人公离索惜别的愁情;柳词描绘了晓风残月下杨柳岸清冷萧索的秋景,渲染了离别后
23、的寂寞相思之意。- 8 -【解析】8. 试题分析:B 项, “如以对雨晴芳草烟深 天长烟远等局部细景的雕琢”不当。冯延巳虽继承了花间词传统,题材较狭窄,但词风被王国维评为“深美闳约” ,善于用大境写柔情,空间境界阔大,如“天长烟远”意境开阔,并不是局部细景的雕琢。C 项, “惊”字并非指笛声将送别之人吓了一跳、从美梦中惊醒,而是从满腔愁绪中惊醒。且“禽”被惊飞犹成双成对,离散的人却天各一方,人不如鸟,更增离人心头愁苦。E 项, “一晌”指时间之短暂,该句表达的是在短暂时间内感情变化剧烈。对时间、生命无常的感悟并无依据。点睛: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
24、象、主题的鉴赏,其中 A 项鉴赏诗歌写景的角度,B 项鉴赏诗人的写作风格,C 项鉴赏诗中的语言,D 项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E 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9. 试题分析: 本题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解答时要仔细阅读两组诗句,分别找出两组诗句所用手法、所用意象,分析诗句的思想情感,然后进行比较,找出异同。“青帘斜挂,新柳万枝金”是写景,选择了“柳”这个意象,写出了春日里的美景。 “青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福建省 永春县 第一 中学 2016 _2017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