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枣强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河北省枣强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枣强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北省枣强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本试题分第 I 卷和第卷两部分。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第 I 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8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近 15 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正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2 月10 日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2、”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 ,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骧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可说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
3、土性的” 。在这里, “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 ”贵州黎平铜关侗寨被称为“时光边缘的古村落” ,当地侗族人居住的干栏式民居有着 700 多年历史。然而,在纳入
4、国家保护试点后,有的村民却因木房子容易起火,不愿再建民族特色的木居。这启示我们,保护要见物,更要见人。村民固然是村落保护的第一责任人,但同时也要让他们成为村落保护的受益者。只有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对村落的保护才有更坚实的- 2 -基础。“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因此,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 ,也不是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
5、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2017 年 12 月 13 日人民日报守护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近 15 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 92 万个,并可能将以每天 1.6 个的速度持续递减。B.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村落数量锐减、过度商业开发、 “空心村”现象等。C.保护村落、振兴乡村,是继承传统的需要,也是农村现代化过程中的方向性指标。D.新时代代为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机遇,因此,保护古村落,就不得不与时间赛跑。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6、.文章以传统村落锐减为立论的前提,由此指向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B.文章摆出传统村落锐减的现象后,阐述了村落的文化意义并就村落保护提出建议。C.文章分别引述汉书和金翼里的论述,意在强调村落是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D.文章最后一段总收全文,指出乡村是人的精神归宿,惟乡村的成长能留住我们的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如果传统村落更加宜居,人们在这里生活质量更好,村落保护就可能得到广泛支持。B.如果能够顺势而为,城乡关系重构过程中衍生出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彻底的解决。C.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要保留乡村风貌,注意乡村味道,否则就可能偏离发展目标。D.只有传统村落的
7、变化不是衰败,而是成长, “记得住乡愁、留住我们的根”才能变成现实。(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体味麦浪鲍安顺写麦浪,不能不写麦浪的味道- 3 -蓝天下的麦浪一波波地荡漾着。置身麦田仔细看,那麦穗,那麦芒,那一颗颗麦粒,都是金黄的。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清晨的麦田边,太阳在东方红彤彤的刚露脸。那灌浆了成熟的麦子,让一望无际的麦田充满了亢奋与激情。在亢奋中,我似乎闻到麦子的香味,而在那激情里,藏着轻波荡漾的麦浪气息在晨光熹微间生成的气息,挟带着泥土潮湿气,还有浓郁的草腥气。麦浪荡起来的味道
8、,就是不一样,虫子飞起时带来的虫体味,让我感觉挟带着狂野的灵性,我们从中品尝出风暴的味道。那麦浪在心间酝酿的风暴,拥有着成热的沧桑,散发着迷人的馨香。看麦浪,寻找村居生活的一种农耕情结,那心情像在接受一场心灵的洗礼,淳朴温馨,亲切悠远。那麦浪中的味觉与嗅觉都仿佛展现了出来,更接近了地气,像鱼在水中游,鸟在天空飞,绿树在苍茫山野生长。那味觉,很丰富,在我们的舌尖上直打滚,香了成千上万年,也回味了成千上万年,而且亘古如初。那麦香,在麦子生长的过程中与农人相依为命了几千年,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那味道的意味,正是农耕文明憨实的着落点,根深蒂固,似水流年。在麦浪里,用手搓着清香的麦粒吃在嘴里,是一种
9、独特的味觉享受。双手搓来搓去在手心被揉碎的麦粒,轻轻一吹,麦皮纷飞四散,再把干净的麦粒塞进嘴里,几经咬嚼,浓郁的麦香就从舌尖传送到五脏六腑。那浸染身心的麦香味道,让生命在对麦浪最初的体验中开始升华,像麦子灌浆的味道。如果摘一把饱满的麦穗,在柴火上燎一燎,再搓着吃,更是唇齿留香。麦浪的味道,几乎贯穿整个麦子的生长过程。比如麦子拔节、抽穗、扬花、灌浆。一眨眼就籽粒饱满,然后就收割进囤。那拔节中的麦浪是悠闲的,如少年一样眉开眼笑,也眉清目秀,让我们闻得到它青青的嫩草气息。抽穗的麦浪,显然变得充满了热情,那种生长的踌躇满志,那种渴望的风起云涌,总是令人体味到骚动的激起,一种孕育的气息。扬花是一场梦,麦
10、子爱情的梦,也是麦浪汹涌起伏的梦,传送花粉的香,弥漫愉悦的情。更不用说灌浆了,成熟的麦子在一念之间,香气浸染的梦在麦浪里意绪飞扬。经验丰富的老农,在麦浪里看一看,或者摸几下麦穗,就知道能不能收割麦子了。为了保险,他再用牙咬咬麦粒,再决定割不割麦子。老农在口里咀嚼的感觉,是积淀的经验,他的一声割字叫出来,那麦子似乎变得更加香气扑鼻,让人精神亢奋。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远的流浪麦香。那宽广麦田里的麦穗低头羞涩,那闻风袭来的麦子成熟的气息,那金色麦束的意味深长,让我沉醉- 4 -在镰刀与馍面的香味之中,不能自拔。记忆中,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
11、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让人在遥想中魂牵梦绕那麦浪变成了生命中锦瑟流年的梦,在味觉里驰骋,在嗅觉里升华,像一个个披着蓑衣的稻草人,随着麦浪翻卷希望,与夏风共舞,与麦田的涛声对话,与紧贴泥土的乡情共眠。我突然想起具有异域风情的漫天香透的无边花开的薰衣草,那种香味很浓,也很热烈,却与金黄的麦浪香完全不同,麦浪里的香,是泥土的气息,庄稼的风情。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体味麦浪”是文章的标题,也是行文的线索,作者正是围绕“体味麦浪”来组织材料、表达情感的。B.文章重点写麦浪的味道,较为详细地描述了作者体味到的麦浪的多种味道,寄寓着丰富的思想情感。C.在作者
12、看来,麦浪的味道与农民命运息息相关,渗透着先苦后甜的复杂味道,揭示了同情农民苦难的主题。D.文章善用修辞,比喻俯拾皆是,如“粒粒圆鼓鼓透着光亮的麦粒堆成小山,被霞光映衬得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 。5.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6 分)(1)麦芒儿锋利,麦粒儿鼓胀,整个麦穗儿沉甸甸的,如一个乳香弥散的婴儿,惹人怜爱。 (3 分)(2)很多时候,我这个久居城市的人,虽然看不到麦浪,却能体味到遥远的流浪麦香。(3 分)6.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麦浪的味道”的理解。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塔余光中放暑假,一千八百个男孩和女孩,像一蓬
13、金发妙的蒲公英,一吹,就散了。于是这座黝青色的四层铁塔,完全属他一人所有。永远,它矗立在此,等待他每天一度的临幸,等待他攀登绝顶,阅览这不能算小的王国。日落时分,他立在塔顶,端端在寂天寞地的圆心。一时暮色匍匐,万籁在下,塔无语,王亦无语,唯钢铁的纪律贯透虚空。太阳的火球,向马里兰的地平下降。黄昏是一只薄弱的耳朵,频震于乌鸦的不谐和音。鸦声在西,在琥珀的火堆里- 5 -裂开。华盛顿在南,白而直的是南下的州道。同一条公路,北驶三英里,便是盖德斯堡的市区了。这一切,这一圈连环不解的王国,完全属他一人所有。盖德斯堡啊,盖德斯堡。他的目光抚玩着小城的轮廓。来这里半年,他已经熟悉每一条街,每一座有历史的建
14、筑。就在这里,他度过寥落又忙碌的半年,读书,写诗,写长长的航空信,翻译公元前的古典文学,给学生朗吟缠绵的湘夫人 、壮烈的国殇 。塔下碧草萋萋。这是深邃的暑假,他走过神学院走过蜡像馆走过郁金香泣血的方场,但大半的时间,他走在梦里走在国内走在记忆的街上。这种完整而纯粹的寂寞,是享受,还是忍受,他无法分辨。立在塔顶,立在钢铁架构的空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时人亦冷漠而疏远。寂寞是国,我是王,自嘲兼自慰,他想。此刻,天上地下,只剩下他一人。鸦已栖定。落日已灭亡。剩下他,孤悬于回忆和期待之间。剩下他,血液闲着,泪腺汗腺闲着,愤怒的呐喊闲着。他很久没有享受过这样深邃安详如一座寺院的暑假。暑假是时间的奢侈品
15、,属于看云做梦的少年。他用单筒的记忆,回顾小时候的那些暑假,那些椰阴下的,槐阴下的,黄桷树阴下的暑假。读童话,读神话,读天方夜谭的暑假。那时,母亲可靠如一株树,他是树上唯一的果子。那时,他有许多“重要”的同学,上课同桌,睡觉同床,诅咒时,以彼此的母亲为对象。那些暑假呢?那些母亲呢?那些重要的伙伴呢?第二次大战后,他和母亲乘汽船,顺长江东下。船泊安庆。母与子同登佛寺的高塔,俯瞰江面的密樯和城中的万户灰甍。塔高风烈。迷蒙晕眩的空间在脚下,令他感觉塔尖晃动如巨桅,而他是一只鹰,一展翅一切云都得让路。十九岁的男孩,厌倦古国的破落与苍老。外国地理是他最喜欢的一门课。暑假的下午,黄桷树阴下,他会对着诱人的
16、地图出神,怔怔望不厌意大利在地中海濯足,多龙的北欧欲噬丹麦,望不厌象牙海岸,尼罗河口,江湖满地的加拿大,岛屿满海的澳洲。从一本日历上,他看到一张风景照片,一列火车,盘旋而上庞伟的落基山,袅袅的黑烟曳在空中。他幻想自己坐在这车上,向芝加哥,向纽约,一路阅览雪峰和连嶂。去异国,去遥远的异国,永远离开平凡的中国。安庆到盖德斯堡,两座塔隔了二十年。立在这座钢筋的瞭望塔上,立在二十年的这一边,他抚摸二十年前的自己,自己的头发,自己的幼稚,带着同情与责备。世界上最可爱最神秘最伟大的土地,是中国。踏不到的泥土是最香的泥土。远望岂能当归?就如此刻,青山之外是平原,平原之外是青山。半世纪来,多少异乡人曾如此眺望
17、?天边的北极星,冷静地亮着,不失自己的方向,且为其他的光,守住一个定点。夜色部署得很快,顷刻间,从鼠灰到黝青到墨黑。但黑暗只有加强星的光芒。星的阵图部署得更快,- 6 -在夜之上,在万籁之上,各种姓名的光,从殉道的红到先知的皎白透青,一一宣布自己的方位。他仰面向北,发现大熊和小熊开阔而灿明,如一面光之大纛。抓住冻手的栏杆,他幻觉自己与塔合为一体。一刹间,他欲引吭长啸。1965 年 6 月 17 日于盖德斯堡(有删改)【注】盖德斯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南部的一个自治村镇,也译作葛底斯堡。1965 年余光中在那里的一所学院讲学。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18、本文别出心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抒情,叙事灵活自如,不受时空限制,抒发的情感深沉而不失激烈,撼人心魄。B.作者用两个拟人化的“等待”来写铁塔,不仅为内心的情感确立了形象的支撑点,还为引出心中的另一座“塔”设伏。C.身居海外讲学,又逢暑假,作者独自登上铁塔,内心充满孤独思念之情,最后“欲引吭长啸”来排遣这难以承受的寂寞。D.开头写夕阳西下,结尾写繁星满天,比喻形象贴切,描写具体细致,声色光影,纵横交织在读者的眼前,画面感极强。8.结合全文,说明“塔”的含意。 (5 分)答:_9.和二十年前的自己相比,作者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6 分)答:_二、古代诗文阅读(43 分)(一
19、)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宇文虚中,字叔通,成都华阳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起居舍人。宣和间,承平日久,兵将骄惰,蔡攸、童贯贪功开边,将兴燕云之役,引女真夹攻契丹。上书言:“用兵之策,必先计强弱,策虚实,知彼知己,当图万全。以寡谋安逸之将,角逐于血肉之林。臣恐中国之祸未有宁息之期也。 ”王黼大怒,降集英殿修撰,督战益急。斡离不、粘罕分道入侵,童贯闻之忧懑不知所为报粘罕迫太原帝顾虚中曰王黼不用卿言今金人两路并进事势若此奈何?”虚中奏:“今日宜先降诏罪己,更革弊端,俾人心悦,天意回,则备御之事,将帅可以任之。 ”即命虚中草诏,略曰:“
20、言路壅蔽,面谀日闻,恩幸持权,贪饕得志,上天震怒而朕不悟,百姓怨怼而朕不知。 ”帝览诏曰:“今日不吝改过,- 7 -可便施行。 ”时守御难其人,欲召熙河帅姚古与秦凤帅种师道,令以本路兵会郑、洛,外援河阳,内卫京城。帝顾谓虚中曰:“卿与姚古、师道如兄弟,宜以使名护其军。 ”遂以虚中为资政殿大学士、军前宣谕使。虚中檄趣姚古、师道兵马,令直赴汴京应援。金骑至城下,放兵掠至郑州,为马忠所败,遂收敛为一。西路稍通,师道、姚古及其他西兵并得达汴京。虚中亦驰归,收合散卒,得东南兵二万余人。以便宜起致仕官李邈,令统领于汴河上从门外驻兵。二年,诏求使绝域者,虛中应诏,复资政殿大学士,为祈请使,杨可辅副之。明年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枣强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语文 下学 期末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