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7 787-2007 电网节电量计算方法.pdf
《DB37 787-2007 电网节电量计算方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7 787-2007 电网节电量计算方法.pdf(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ICS29.240 F20 DB37山东省地方标准DB37/ 7872007电网节电量计算方法 2007-11-23 发布 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2008-01-01 实施DB37/ 787 2007 前 言 本标准附录 A 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山东省经济贸易委员会、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山东能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士方、朱秀波、张波、赵芳。 IDB37/ 787 2007 电网节电量计算方法 1 2 3 3.1 3.2 3.3 4 4.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网主要节电措施节电量的基本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
2、用于电网企业及用户节电措施效果的计算。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234-1991 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 GB/T 13471-1992 节电措施经济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DL/T 686-1999 电力网电能损耗计算导则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线损 供电企业在整个供电过程中发生的送变电设备的电能损耗和不明损失的统称。
3、线损率 在供电过程中耗用和损失的电量占供电量的比率。是反映用电管理与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 节电量 指在可比情况下,节电措施实施后与实施前相比,消耗电能减少的数量。 电网节电措施及节电量计算方法 电网升压改造 电网升压改造是指用电负荷增长、降低线损、简化电压等级所采取的技术措施。 电网升压后节电量: )1()(2221NNUUAA = (1) 式中: 1NU 电网升压前的额定电压,单位为千伏(kV) ; 2NU 电网升压后的额定电压,单位为千伏(kV) ; A 电网升压前的损失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 )( A 节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 1DB37/ 787
4、2007 电网升压后负载损耗降低百分率 ,见附录 A.1。 %)( P4.2 4.2.1 4.2.1.1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 合理调整运行电压是指通过调整发电机端电压和变压器分接头,投切电容器及电抗器等技术措施。 判断调压条件 提高电压百分率 % %100%=UUU (2) 式中: U 调压后的母线电压,单位为千伏(kV) ; U 调压前的母线电压,单位为千伏(kV) 。 0AACk= (3) 式中: C电网的负载损耗与空载损耗的比值; 0A 调压前被调电网的空载损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 kA 调压前被调电网的负载损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 4.2.1.2 当 C 大于表1
5、 的数值时,提高运行电压有降损节电效果。 表 1 提高运行电压降损判别 提高电压百分率 1 2 3 4 5 C 1.02 1.04 1.061 1.082 1.10 4.2.1.3 当 C 小于表2 数值时,降低运行电压有降损节电效果。 表 2 降低运行电压降损判别 提高电压百分率 -1 -2 -3 -4 -5 C 0.98 0.96 0.941 0.922 0.903 4.2.1.4 调压后的节电量 )2()1(11)(02+=kAA (4) 4.3 更换导线 在输送负荷不变的情况下,更换导线,减少线路电阻可以达到降损节电效果。 换线后降低损耗百分率: 1001%12=RRP %(5) 式中
6、: 1R 换线前的导线电阻,单位为欧姆( ); 2R 换线后的导线电阻,单位为欧姆( ); 2DB37/ 787 2007 更换导线降低损耗百分率 见附录 A.2。 %)( P4.4 4.4.1 增加并列运行线路 增加并列线路指由同一电源至同一受电点增加一回或几回线路并列运行。 增加同型号、等截面、等距离线路并列运行后的节电量 =NAA11)( (6) 式中: A原来一回线路运行时的损耗电量,单位为千瓦时(kWh) ; N 并列运行线路的回路数。 4.4.2 在原回路上增加一条不等截面导线后的节电量 +=212R1)(RRAA (7) 式中: 1R 原线路导线电阻,单位为欧姆( ); 2R 增
7、加线路导线电阻,单位为欧姆( )。 4.5 4.5.1 环网开环运行 合环运行时的负荷分布按下式计算 =*1*ZZSLimkkkS&(8) =ZZSmkkkSLn*1*&其余线路的负荷分布可按基尔荷夫第一定律确定。 式中: LiS&通过各线段的负荷,单位为千伏安(kVA) ; i线段顺序号, , 为线段数; 1=i n nkS&环网各节点的负荷,单位为千伏安(kVA) ; k节点顺序号, =1 , m为节点数; k mkZ*第 节点后各线段阻抗之和,单位为欧姆( k ); kZ*第 节点前各线段阻抗之和,单位为欧姆( k ); Z*环网各线段阻抗之和, =Z*kZ*+kZ*,单位为欧姆( )。
8、 4.5.2 经济负荷按下式计算 3DB37/ 787 2007 =RRSLijmkkkS1&(9) =RRSLnjmkkkS1&其他各线段负荷可按基尔荷夫第一定律确定。 式中: kR 第 节点后各线段电阻之和,单位为欧姆( k ); kR 第 节点前各线段电阻之和,单位为欧姆( k ); R 环网各线段电阻之和, ,单位为欧姆(kkRRR +=) ; LijS&按照经济负荷分布的通过各线段的负荷,单位为千伏安(kVA) 。 4.5.3 4.5.4 根据经济负荷分布得出的送端输出负荷 、 及各负荷结点的 负荷,确定环网的开环点,使开环后的网络负荷分布接近自然分布,并得出开环时各线段的负荷 。
9、LijSLnjSLiqS环网开环后的节电量 ( )=miLiLiqLiarRSSUFtA1322210)( (10) 式中: LiS 最高负荷时,合环运行各线段的负荷,单位为千伏安(kVA) ; LiqS 最高负荷时,开环运行各线段的负荷,单位为千伏安(kVA) ; arU 环网送端母线的平均电压,单位为千伏(kV) ; LiR 各线段电阻,单位为欧姆( ) ; F 损失因数; t运行时间,单位为小时(h) 。 4.6 2mmA4.6.1 按经济电流密度选择导线 经济电流密度是导线每平方毫米的经济载流量 ( ,是根据节省投资、年运行费用、有色金属消耗量及降低损耗等因素制订的,符合总的经济效益的
10、综合性参数。 )/按经济电流密度运行的降损节电效果 经济电流密度及导线经济电流见附录 A.3、附录 A.4。选用导线截面时,应根据负荷性质考虑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 导线按经济电流运行后损耗降低的百分率: %1001%2122=IIP (11) 4DB37/ 787 2007 式中: 1I 持续允许电流,单位为安培(A) ; 2I 经济运行电流,单位为安培(A) 。 各种导线按经济电流运行降低损耗的百分率 %)( P 见附录 A.5,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为 30005000h,环境温度25。 4.7 4.7.1 变压器经济运行 双绕组单台变压器经济运行 单台变压器运行时,当额定空载损耗和额定短路损耗
11、相等时,变压器效率最高,运行最经济。 单台变压器经济负荷: NkSPPS=0(12) 式中: S 变压器的经济负荷,单位为千伏安(kVA) ; 0P 变压器的额定空载损耗,单位为千瓦(kW) ; kP 变压器的额定短路损耗,单位为千瓦(kW) ; NS 变压器的额定容量,单位为千伏安(kVA) 。 4.7.2 4.7.2.1 双绕组多台变压器经济运行 多台同容量变压器经济运行 当变电所有多台相同型号的双绕组变压器并列运行时,应分别计算变压器的临界负荷,确定不同负荷情况下应当投运的变压器台数。 n台与 台变压器的临界负荷: )1( nNKcSFPPnnS=0)1( (13) 式中: n并列运行变
12、压器的台数; NS 单台变压器额定容量,单位为千伏安(kVA) ; 0P 单台变压器的空载损耗,单位为千瓦(kW) ; KP 单台变压器的额定短路损耗,单位为千瓦(kW) ; F 变电所总负荷的损失因数。 当变电所总负荷的最大值 时,使用 台变器并列运行经济;当变电所总负荷的最大值时,使用cSS maxncSS max)1( n 台变压器并列运行经济。当cSS max时, )1( n 台变压器比 n台变压器运5DB37/ 787 2007 行的节电量: ()()tFSSPnnPANk=2max011(14) 若考虑变压器的无功功率损耗,则式(13)、式(14)分别为: FQCPQCPnnSSk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37 787 2007 电网 节电 计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