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 T 2732-2017 森林防火技术规程.pdf
《DB21 T 2732-2017 森林防火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1 T 2732-2017 森林防火技术规程.pdf(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65.020 B 65 DB21 辽 宁 省 地 方 标 准 DB21/T 27322017 森林防火技术规程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forest fire prevention 2017 - 02 - 23发布 2017 - 03 - 23实施 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21/T 27322017 I 目 次 目 次. I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森林火灾的预防. 3 4.1 火源管控. 3 4.2 预警及响应. 3 4.3 森林火险区划. 3 4.4 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4 4.5
2、 宣传教育. 7 5 森林火灾扑救. 8 5.1 分级响应. 8 5.2 扑火队伍. 8 5.3 扑火方法. 8 5.4 扑火安全. 8 5.5 火灾信息处置. 9 6 森林火灾后期处置. 10 6.1 森林火灾调查和评估. 10 6.2 森林火灾信息备案. 10 6.3 森林火灾等级. 10 附 录 A(规范性附录)森林火险等级、预警信号表 . 11 附 录 B(规范性附录)森林火险区划等级表. 12 附 录 C(规范性附录)林火阻隔系统宽度表. 13 附 录 D(规范性附录)林火阻隔网控制面积表. 14 附 录 E(规范性附录)森林消防物资储备库建设标准表 . 15 附 录 F(规范性附录
3、)森林消防队建设标准表. 16 DB21/T 27322017 II 前 言 本标准的编制规则依据GB/T 1.12009。 本标准是对DB21-353-90森林防火技术规程的修订。 本标准与DB21-353-9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相关术语和定义; 对“火源管理”的相关指标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预警及响应”; 增加了“预警预报信息发布”; 对“森林火险等级地段划分”的相关指标进行了修订; 对“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的相关指标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防火道路系统”、“防火通信系统”、“航空消防设施”、“物资储备库”; 增加了“宣传教育”; 对“林火扑救”
4、相关指标进行了修订; 增加了“扑火队伍”; 增加了“火灾信息处置”; 对“森林火灾现场调查”相关指标进行了修订; 删除了“火烧木受害程度表”; 删除了“损失量统计”; 删除了“附表1”、“附表2”、“附表3”、 “附表4”、“附表5”、“附表6”、“附表7”; 增加了“附录A”、“附录B”、“附录C”、 “附录D”、“附录E”、“附录F”。 本标准由辽宁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辽宁省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强、张志刚、贾斌英、刘洋、刘飞、明霞、曹华龙、李卓骋、程佳悦、田华森、姬璐璐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21-353-90。 DB21
5、/T 27322017 1 森林防火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火灾预防、森林火灾扑救和森林火灾后期处置的技术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所辖地区的森林防火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1164-2014森林火险气象预警 LY/T 2665-2016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建设及采集技术规范 LY/T 2578-2016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级及标识 LY/T 2581-2016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 LY/T 2585-2
6、016森林火灾信息处置规范 LY/T 2245-2014森林火灾隐患评价标准 LY/T 5006-2014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标准 LY/T 5007-2014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 LY/T 5009-2014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标准 LY/T 2085-2013森林火灾损失评估技术规范 LY/T 1846森林火灾成因和森林资源损失调查方法 LY/T 1063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 LY/T 1765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 LY/T 1679森林火灾扑救技术规程 LY 5104林区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LY/T 1172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 LY/J127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 MH/T 10
7、33-2011森林航空消防技术规范 DB21/T 2248-2014森林火险监测技术规范 DB21/T 1455.4极轨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 森林防火条例 辽宁省森林防火实施办法 辽宁省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DB21/T 27322017 2 森林防火期 forest fire prevention seasons 一年中易发生森林火灾的时段。根据气候特点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辽宁省森林防火期为每年的10月1日至翌年的5月31日。 3.2 森林高火险期 high forest fire danger period 森林防火期内,预报有高温、干旱、
8、大风等高火险天气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特定时期。 3.3 森林防火区 forest fire zone 依据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出的森林防火区域。 3.4 森林高火险区 high forest fire danger zone 森林防火期内,预报有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容易发生森林火灾的特定区域。 3.5 森林火源 causes of forest fire 引起森林可燃物燃烧的火种或物体。通常将森林火源分为自然火源和人为性火源。 3.6 火源管控 forest fire control 在森林防火期内,采取
9、各种手段,对人为性森林火源实施的管控。 3.7 森林火险等级 forest fire danger class 将森林火险按照森林可燃物的易燃程度和蔓延程度进行分级,表示发生森林火灾危险程度的指标。 3.8 森林火险区the regionalization on nationwide forest fire risk 依据影响森林火灾发生和发展的森林资源、气候条件、林区社会情况等因子,将森林防火区划分出的不同等级火险区。 3.9 林火阻隔系统 forest fire break system DB21/T 27322017 3 林区内由人工开设或自然形成的,符合防火标准要求的,具有一定宽度,能
10、有效阻隔林火蔓延的,封闭式的带状障碍物集成体系。 4 森林火灾的预防 4.1 火源管控 4.1.1 森林防火期内火源管控 禁止在森林防火区野外用火,做到: 禁止吸烟、生火取暖、野炊、送灯、燃放烟火爆竹等; 进入森林防火区的各种机动车辆,应安装防火装置,配备灭火器材; 通过森林防火区的铁路、公路,相关经营管护单位应按规定采取防控措施或建立护林防火巡护制度; 通过森林防火区的电力设施、电信线路和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森林防火责任单位,应在森林火灾危险地段开设防火隔离带,并组织人员巡护。 4.1.2 特殊情况下火源管控 确需野外用火的,应采取下列防火措施,严防失火: 用火前,开设防火隔离带,备好扑火器材和
11、扑火人员; 在风力3级以下用火,风力超过3级的,应当停止用火; 用火后,指定专人熄灭余火,留有足够人员至少24小时看守火场。 4.1.3 森林高火险期内火源管控 禁止一切野外用火。 4.2 预警及响应 4.2.1 森林火险等级 对森林火灾发生风险进行分级管理,综合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及气候的连续无降水日数、最大风力、绿色覆盖率及积雪覆盖率和可燃物等情况,采用赋值法划分当日森林火险等级,共分为五个等级,一级危险度最低,五级危险度最高。具体划分方法依据全国森林火险天气等级(LY/T1172)执行。 4.2.2 预警分级和响应 依据森林火险等级及未来发展趋势,发布森林火险预警信号。森林火险预警
12、信号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具体划分方法依据森林火险预警信号分级及标识(LY/T2578-2016)执行,详见附录A。依据预警级别,采取分级预警响应措施,响应措施依据辽宁省森林火灾应急预案3.1.3执行。 4.2.3 预警预报信息发布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应加强会商合作,及时制作发布森林火险预警预报信息,并通过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渠道向涉险区域相关部门和公众发布。 4.3 森林火险区划 DB21/T 27322017 4 以县级行政单位为区划单位,以树种(组)燃烧类别、人口密度、防火期月平均降水量、防火期月平均气温、
13、防火期月平均风速及路网密度为赋值因子,结合有林地面积、灌木林地面积、未成林造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量等与森林火灾相关的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国家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需特殊保护的火险敏感地区等因素,确定本行政区域的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向社会公布,并报相应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森林火险区划等级共分为三个等级,级危险性最高、级危险性最低,详见附录B。具体区划方法依据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 1063)执行。 4.4 森林防火设施建设 4.4.1 预警监测系统 实施森林火险预警和林火监测工作。 4.4.1.1 森林火险监测站 监测可能引起森林火灾发生,以及影响火行为和控制难易程度的气
14、象因子、火源情况、可燃物因子等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由森林火险气象监测站、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组成。森林火险气象监测的设置选址、设备要求及技术指标依据森林火险监测站技术规范(LY/T25792016)执行。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的设置及监测方法依据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建设及采集技术规范(LY/T26652016)执行。 4.4.1.2 卫星林火监测系统 利用对地观测卫星,探测林火。由卫星数据接收预处理子系统、火点信息提取子系统、监测成果发布浏览反馈网络子系统等部分组成。监测方法依据极轨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灾(DB21/T1455.4)执行。 4.4.1.3 航空巡护系统 利用巡护飞机进行林火的探测。航空护
15、林站、森林航空消防机场、森林航空消防移动保障系统和森林航空消防巡护区设施的建设依据森林航空消防工程建设标准(LY/T5006-2014)执行;巡护设备及巡护方法依据森林航空消防技术规范(MH/T1033-2011)执行。 4.4.1.4 视频监控系统 由前端监控设备、烟火识别系统、网络传输系统、监控塔、供电保障系统、安全防护系统、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及其他必要设备组成。监控塔的设置要求、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依据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LY/T25581-2016)执行。 4.4.1.5 瞭望塔 位置应在整体布局的基础上选择地势较高、视野宽阔、不受其他干扰或自然灾害的危害。 设置密度应根据地
16、形、地势、森林分布、观测方法和可见度等条件确定,瞭望塔之间的视线应相互交错衔接。 结构应采用永久性钢结构或砖石结构。 具体工程标准依据森林防火工程技术标准(LYJ127)第三章执行,瞭望设备、瞭望人员及瞭望技术依据森林防火瞭望台瞭望观测技术规程(LY/T1765)执行。 4.4.2 林火阻隔系统 DB21/T 27322017 5 林火阻隔系统的宽度应根据阻隔系统周边的地物、所处位置分别确定,具体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 林火阻隔网密度应根据防火区的地形、火险区等级、多年森林火灾平均受害面积、森林经营水平、人口密度、林木经济价值等因素综合确定。具体应符合附录D规定。 林火阻隔系统宜布设在山脊、林缘
17、、道路、水渠或自然阻隔带两侧,以及居民村屯和生产场点的周围,与防火期主风方向相垂直,坡地上的林火阻隔系统宜沿等高线方向布设。 林火阻隔带建设应原地保留国家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古树名木,确因防火需要,可适当疏伐保护植物、或清理保护林木贴近地面2米高度内的枝条和地表可燃物,或迁移保护植物;森林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不应建立林火阻隔系统,缓冲区、实验区和保护区外围边界可按需建立林火阻隔系统。 4.4.2.1 生物隔离带 由活立植物构成的林火阻隔带,包括生物防火林带、经济作物带、天然植被带等。树种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的选择难燃类树种,按照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3.3节指定的树
18、种执行。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包括新建、改造和更新生物防火林带。 1、新建生物防火林带:林分结构宜营造单层同龄纯林;在林带长度方向上,于林带的中心线或林带一侧,预留一条2.5米宽的连续的人行通道,供林带抚育、防火人员快速疏散使用,通道上应全部清除妨碍通行的乔木、灌木、地表可燃物;林带造林密度宜控制在1.5米2米2米2米之间;宜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因立地条件、植苗大小而异,种植穴的水平布置以矩形为宜;应定期抚育及维护,清理后的地标可燃物干重应控制在2.0吨/公顷以下。 2、改造生物防火林带:对分布在林火阻隔系统规划的位置上,难燃树种的株数比例大于60%,林分郁闭度大于0.70,防火树树干抗火烧、
19、不易引燃树冠火的现有林分进行改造。伐除病腐木、非目的(易燃)树种、人工整枝(枝下高不低于3.5米)、分散运出或归堆烧除地表可燃物;当保留的防火林木的郁闭度低于0.50时,应加密补植新的防火林木;应定期抚育及维护,清理后的地标可燃物干重应控制在2.0吨/公顷以下。 3、更新生物防火林带:对进入过熟龄,林木防火功能逐渐丧失的和林带遭受外力破坏或林分结构发生变化,阻火功能下降或濒死木、盗伐防火林木超过30%时进行更新。采取择伐的方式伐除部分老龄木,采取天然下种和人工更新相结合的方法,恢复林带,待更新幼树成活、郁闭后,再伐除老龄木;或采取渐伐方式更新一侧林带,待新林带郁闭后,再更新另一侧老林带。 4.
20、4.2.2 工程隔离带 通过人工措施,用无生命的阻火障碍物营建的防火区域。包括防火线、生土带、道路、水渠、电力高压线走廊等。建设方法按照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标准(LY/T5007-2014)第五章执行。 防火线:常绿针叶树林每200公顷中间须开设一条防火线,带宽一般不小于树高的1.5倍,新植幼林在造林时要留出防火线,阔叶树林也应依据情况适当开设;针叶树林的林缘开设20米30米宽的防火线。地形不复杂地区以各种机械清除设计防火线内的可燃物,翻成生土带;地形复杂地区,用人工清除设计防火线内的林木杂草及其它可燃物;可采用化学除草剂开设防火线。须10月份完成。 道路:划入林火阻隔系统的林区道路,两旁边沟外侧
21、1米2米宽应清除杂草灌木;路基宽度应大于4米,若路基宽度不能满足附录C的规定时,应在道路侧面加宽建设生土带、防火线、经济作物带或生物防火林带等其他林火阻隔系统。 4.4.2.3 自然隔离带 由自然障碍物组成的阻火区域。包括裸岩、戈壁、沙漠、湿地、沟壑、常年冰雪覆盖区等。分布在林火阻隔系统规划位置,宽度大于15米、地域上连片的自然阻隔带,可纳入林火阻隔系统。宽度低于附DB21/T 27322017 6 录C规定的或遭到破坏失去林火阻隔功能的,应加宽建设生物阻隔带或工程阻隔带。纳入林火阻隔系统的自然隔离带,应定期检查、维护。 4.4.3 防火道路系统 由林区等级公路和森林防火简易路组成。拟开发的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21 2732 2017 森林 防火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