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1 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pdf
《DB11 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11 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pdf(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ICS 13.080.05 B 11 备案号:36099-2013 DB11 北京市地方标准 DB11/T 9272012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of practice for survey of forest soil 2012 - 12 - 12发布 2013 - 04 - 01实施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DB11/T 9272012 I 目 次 前言 . I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前期准备 1 4.1 技术资料 1 4.2 路线安排与剖面点布置 1 4.3 工具 2 5 土壤剖面点选择与挖掘 2 5.1 剖面点
2、选择 2 5.2 剖面挖掘 2 6 剖面特征观察与记录 3 6.1 土壤层次划分 3 6.2 剖面景观摄影 3 6.3 观察记录 3 7 土壤样品采集 6 7.1 原状样品 6 7.2 分析样品 6 7.3 比样标本 7 7.4 整段标本 7 7.5 微形态样品 7 8 土壤剖面的回填 7 附录 A(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发生层划分与描述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侵蚀等级 9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地面岩石裸露等级 . 10 附录 D(规范性附录) 森林土壤发生层次过渡特征 . 11 附录 E(规范性附录)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 12 附录 F(规范性附录) 土壤湿度等级划分
3、. 13 附录 G(资料性附录) 土壤质地野外手感鉴定分级 . 14 附录 H(规范性附录) 土壤紧实度分级标准 . 15 附录 I(规范性附录) 常见土壤新生体种类 . 16 附录 J(规范性附录) 土壤石灰性反应分级 . 17 DB11/T 9272012 II 附录 K(资料性附录) 森林土壤调查记录用表 . 18 DB11/T 9272012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实施。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孙向阳、李素艳、张涛、乔永、刘艳、罗丹、栾亚宁、于鑫、
4、郭城。 DB11/T 9272012 1 森林土壤调查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森林土壤野外调查的前期准备、剖面挖掘、形态特征观察以及样品采集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林业专业调查中的土壤调查。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7296 中国土壤分类与代码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森林土壤 forest soil 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下的土壤以及宜林的荒山、荒地等。 4 前期准备 4.1 技术资料 4
5、.1.1 气象资料 调查地区历年的年、月平均气温,年绝对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干燥度,10 的积温及有效天 数;无霜期天数,早霜期,晚霜期;盛行风向、风速;年均降水量及降水集中时段。 4.1.2 图像资料 调查地区地形图、遥感影像、林相图及各图的文字说明。 4.2 路线安排与剖面点布置 4.2.1 路线安排 4.2.1.1 总体路线 根据调查区的地形交通条件,原则上要求通过不同的地形部位;若交通和地形条件不允许,则不必 强求以保证安全。 DB11/T 9272012 2 4.2.1.2 详细路线 在丘陵和山区,可根据地形条件分区分组进行;在平原,可机械分区,直线穿插。 4.2.2 剖面点布置 应
6、包括调查地区不同的土壤垂直分布带、植被类型及地貌类型。调查精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 土壤调查精度要求 调查类型 比 例 尺 图上调查路线 间距(cm) 相同林型及立地条件下 每个主要剖面代表的面积(hm 2 ) 造林规划设计 1:2 000 1:5 000 1:10 000 14 513 1025 林地肥力和质量调查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 (一类调查) 1:50 000 23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二类调查) 1:10 000 1:25 000 1025 2580 路线调查中植被、地形等有显著不同时,应设置主要剖面;需研究和检查修正主要剖面所确定土壤 主要特征的变异程度和稳定性时,应设置对
7、照剖面;需确定和检查修正土壤边界时,应设置定界剖面。 推荐剖面布置及挖掘数量为,主要剖面:对照剖面:定界剖面=1:2:5。 4.3 工具 4.3.1 必备工具 土钻、铁锹、镐、背包、剖面刀、地质锤、钢卷尺(2 m) 、标尺、门赛尔比色卡、稀盐酸(体积比 1:3) 、pH 混合指示剂、pH 值比色卡、白瓷板、土壤样品袋和标签、野外记录簿、铅笔(或防水笔) 、 塑料布、放大镜、数码相机、GPS、坡度坡向仪、蒸馏水等。 4.3.2 可选工具 胸径尺、螺丝刀、长刀、环刀(100 mm63.7 mm,直径高) 、剪刀、手锯、枝剪、微形态采样管 (PVC 材料,长 70 mm、直径 50 mm) 、比样土
8、盒、整段标本盒(100 cm20 cm7 cm,长宽高) 、铝 盒(100 mm50 mm,直径高) 、望远镜、防护性装备(雨披、草帽、绑腿、手套、常备药品、蛇药、 野外工作服等) 。 5 土壤剖面点选择与挖掘 5.1 剖面点选择 实地选择剖面点位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选择植被、地形条件(坡向、坡度、坡位等)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采集; 不宜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点(矿坑、陷阱、路旁、沟渠等)设点观察或采集; 不建议选取自然断面作为土壤剖面,可作为参考。 5.2 剖面挖掘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DB11/T 9272012 3 剖面坑长 1.5 m2 m,宽 0.8 m1 m,主要剖面深度到母
9、质或母岩或地下水,土层较厚时应 深达 1.5 m;对照剖面深度到淀积层;定界剖面可用土钻,不必挖掘; 挖掘时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于土坑两侧,观察面上部不要踩踏或堆土,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 整; 在平原,剖面在观察、记录和采样过程中应受到阳光照射,观察面应铅垂向下,对面坑壁修成 阶梯状,便于观察者上下工作; 在山地或丘陵地,剖面应顺坡开挖,即观察面在上坡,两侧边顺坡(与等高线垂直),观察面 上缘应与等高线平行,见图 1; 图1 坡地土壤剖面示意图 挖掘完成后,将观察面修成光滑面,再用剖面刀自上而下整理成宽约 10 cm的毛面。 6 剖面特征观察与记录 6.1 土壤层次划分 根据土壤颜色、结构、质地
10、、石砾含量、紧实度等特征的不同,按附录 A 中规定的依据划分土壤 层次。如需表述发生层特性,应将表示特性的符号标记在主要发生层符号的下标处,如 A d 表示具有冻 融性片状结构的 A层。 6.2 剖面景观摄影 剖面景观摄影应包括:具有远景自然条件照、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植被照和剖面照片。 拍摄剖面照片时,在剖面左边放置标尺,标尺右边可放置相应土层符号片;照片中地面植被和剖面 比例宜为1:5左右,且不能出现阴影、树根等干扰物。 6.3 观察记录 6.3.1 总则 0.8 m1 m 1.5 m或深达母质或母岩或地下水 1.5 m2mDB11/T 9272012 4 应使用铅笔或防水笔,观察记载表中各项
11、应尽可能填写完整,未经观察的项目应留下空格,经调查 而无结果的项目应在格内划“/”表示。 6.3.2 观察点基本情况 6.3.2.1 编号 在一项调查任务中各编号应统一,宜体现调查时间与区域。 6.3.2.2 地点 观察点的详细地点,如省、市、县、乡镇、村及小地名,或林场、作业段及标准地等。 6.3.2.3 剖面位置 土壤剖面的经纬度,使用 GPS 测定。 6.3.2.4 地形地貌 大区地形是指在相当大面积内,其海拔高度变化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以上,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 按山的高度, 将山地划分为中山 (海拔 800 m以上) 、 低山 (海拔 500 m800 m, 相对高程 200 m以上
12、) 。 小区地形是指某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在 10 m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2 m)等。 6.3.2.5 坡度坡向 使用坡度坡向仪测定。 6.3.2.6 海拔 使用 GPS 或海拔表测定。 6.3.2.7 母岩种类 调查形成当地土壤的岩石种类,如花岗岩、石灰岩、片麻岩、砂岩、砾岩等。黄土或红土也应算为 母岩。 6.3.2.8 母质类型 现场观察及查阅资料,了解当地直接形成土壤的成土物质。通常可划分为残积物、坡积物、洪积物、 冲积物、湖积物、风积物、人工堆积物。人工堆积物应写明种类及来源,如垃圾土、山泥、建筑沙石、 煤渣等。 残积物与坡积物若难以区分,可填写为残坡积物;山区会出现二元母质的现
13、象(一个剖面的上下层 属于不同的母质类型),应详细记载。 6.3.2.9 地面侵蚀情况 分为水蚀和风蚀,侵蚀等级遵照附录B的规定。 6.3.2.10 地下水位深度 记录挖掘时地下水露出深度。若未露出可查找参考资料,无资料以调查而无结果计。 6.3.2.11 土地利用情况 DB11/T 9272012 5 分为天然林、次生林、人工林、采伐迹地与荒地。 6.3.2.12 植被状况 包括剖面附近的主要植物群落、优势种及盖度等。 6.3.2.13 地面岩石裸露等级 分级标准遵照附录C的规定。 6.3.3 土壤剖面形态特征观察记录 6.3.3.1 层次深度 O层厚度前置“+” ,从 A层开始向下逐层连续
14、记载各层深度,并标明各层次代表符号。 示例: O +5 cm A 010 cm B 1020 cm 6.3.3.2 层间过渡 附录 D给出了层间过渡的具体描述。 6.3.3.3 颜色 分为干湿两种,用门赛尔比色卡进行比色。湿态颜色应使用清水将土壤打湿后观察。 6.3.3.4 结构 划分土壤结构时宜在土壤含水量中等的情况下观察,取土块于手掌中,用剖面刀轻触使其散碎;一 层土壤中如有两种或多种结构,应分别加以记载。土壤结构类型遵照附录 E 的规定。 6.3.3.5 湿度 按附录 F中规定的鉴定方法进行划分。 6.3.3.6 质地 推荐采用国际制分级标准,参见附录 G。 6.3.3.7 紧实度 按附
15、录 H中规定的鉴定方法进行划分。 6.3.3.8 新生体 附录 I给出了常见的新生体种类及描述。无新生体以调查而无结果计。 6.3.3.9 侵入体 记录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砖瓦片、陶瓷片、木炭片等,无侵入体以调查而无结果计。 6.3.3.10 根量 DB11/T 9272012 6 按根系占据该发生层体积百分比分为盘结(50 %以上) 、多 量( 25 %50 %) 、中 量( 10 %25 %) 、 少量(10 %以下) 、无根系。 6.3.3.11 石砾含量 土壤剖面各个发生层上露头的石砾(直径2 mm)占该层面积的百分数。 6.3.4 其他记录内容 6.3.4.1 土壤pH 值的测定 取少量
16、新鲜土样(约0.1 g)置于白瓷板凹槽内,滴加蒸馏水1滴、pH混合指示剂35滴,以能湿润 样品而稍有余为准。轻摇,待稍澄清后侧倒瓷盘,观察颜色,用pH比色卡对比并确定土壤pH值。 6.3.4.2 土壤石灰性反应测定 将新鲜土样在手指间压碎,并置于塑料布上,用少量水浸润,再滴加稀盐酸,观察其泡沫反应的情 况,分级标准遵照附录 J 的规定。 6.3.4.3 土壤定名 野外按照发生分类定名到土类,如褐土、棕壤、潮土、山地草甸土、粗骨土、石质土、新积土、风 沙土等。 最终定名应按照 GB/T 17296 中的要求填写,有条件的可同时注明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命名。 6.3.4.4 采样记事 记录现场难以判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11 927 2012 森林 土壤调查 技术规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