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
《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十二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3.12.3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ppt(5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背景 (1)经济:_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3)阶级关系:_阶层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井田制,士,2概况:不同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形成了“_”的局面。 3影响 (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二、先秦诸子思想,仁,有教无类,仁政,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无为而治,以法治国,特别提醒 1百家争鸣局面
2、形成的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当时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及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密切相关,即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图示法理解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3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的关系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最基本的“爱人”,主张以爱人之心构建与调节和谐人际关系。 (2)孟子把“仁”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由“仁”到“仁政”是从社会道德到社会政治的一个飞跃。,4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
3、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5巧用反比法认识诸子百家中相对立的观点 (1)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通史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要语必背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 2“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
4、间的阶级斗争。 3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 4孟子的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5道家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法家呼吁改革,墨家讲求实用。流派纷呈,学术活跃。 6韩非子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主张改革和法治,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7百家争鸣,促进了我国思想文化的繁荣,奠定了我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要点一 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时代背景 史料探究史料一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孟子梁惠王上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史料二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 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探究】 (1)史料一分别反映了老子、孟子、韩非子的什么治国理念? (2)有学者
6、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信息解读】 史料一中“使民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信息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反映了老子主张历史倒退;“省刑罚,薄赋敛”“修其孝悌忠信”是儒家“仁”的思想在政治上的体现;“要在中央”“圣人执要”体现了法家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趋势。史料二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处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处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提示】 (1)老子:顺应自然,
7、清静无为,知足寡欲,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孟子:实行仁政。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 (2)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真题典例(2014海南高考T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君主集权,不是君主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血缘等级关系,故B错误;材料中“有难则用其死”说明君主不是推行“礼乐仁政”,故C错误;材料中“君上之于民也”说明君主集权,“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说明对人民
8、统治的严苛,属于法家思想,故D正确。 【答案】 D,归纳拓展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根源: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出现了多种经济因素并存的局面,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基础。 (2)政治状况: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诸侯割据局面出现,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国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3)阶级关系: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复杂,代表不同阶级、阶层的思想家层出不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2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
9、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 (2)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在动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要点二 先秦时期儒家思想 史料探究史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复习 第十二 单元 古代 中国 思想 科技 文学艺术 31232 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形成 课件 PPT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52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