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oc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周测 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下表是 1950 年至 1956 年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统计表年份 1950 年 1951 年 1952 年 1953 年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 67.3% 49% 28.4% 35.4% 25.8% 25.7% 34.2%据中国统计年鉴(1982 年版)上表主要反映当时中国( )A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B改变了工业落后面貌C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解析:当时中国为应对两极格
2、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的敌视封锁,采取了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不断减少与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比重,故 C 项正确。答案:C2从 1950 年到 1951 年,新中国不仅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和巴基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而且同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四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促成上述外交成就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A “一边倒”意识形态外交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D “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一边倒”指的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 1953 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之初,确立了独立自主
3、的和平外交方针,故 C 项正确;“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是 1955 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C3下列图表中,导致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及“军官衔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 美国驻台湾军队人数 美国驻台湾军队- 2 -最高军官衔级1972 年 9800 中将19741975 年 4500 少将1976 年 2200 准将1977 年 1400 上校A美国严格执行中美建交公报B美国放弃了对台湾的军事支持 C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得到发展D美国军事战略重点转移到欧洲解析:中美正式建交是在 1979 年 1 月 1 日,故 A 项错误;美国从未放弃对台湾的军事支持,故
4、B 项错误;1972 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关系开始了正常化进程并得到不断的发展,根据中美双方“一个中国”的承诺,美国对台湾的军事扶持力度呈现不断的下降趋势,故 C 项正确;在冷战期间,美苏双方的争夺重点一直都在欧洲,故 D 项错误。答案:C4(2018日照模拟)从 1949 年苏联第一次在联合国要求恢复新中国的合法席位到 1971 年的 20 多年间,苏联对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态度也经历了从坚定、毫无保留的支持,到支持但不再提案,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三次不同的转变。这表明( )A苏联态度的转变与中美关系变化密切相关B中苏关系恶化使苏联的态度发生根本转变C苏联态度的变化反映了
5、中苏关系发展状况D苏联对华政策中的利己主义倾向日趋明显解析:材料反映的时间中,中美之间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处于敌对状态,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再到只支持、不发言、不提案”说明 60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后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中三次转变受中苏关系的影响,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不能看出苏联利己主义的日益发展的趋势,故 D 项错误。答案:C5下列对表格反映的事实解读正确的是( )19711972 年与中国建交国家统计表 2时间国家1971 年 1972 年亚洲科威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塞浦路斯日本、马尔代夫非洲 尼日利亚、喀麦隆、塞拉利昂、卢旺 毛里求斯、多哥、马达加斯加、乍
6、得- 3 -达、塞内加尔欧洲 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冰岛马耳他、英国、荷兰、希腊、联邦德国、卢森堡美洲 秘鲁 墨西哥、阿根廷、圭亚那、牙买加A.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结果B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C不结盟运动推动的结果D新中国外交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解析: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 A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开始超越意识形态的外交,故 B 项错误;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 60 年代,故 C项错误;1971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 年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推动更多国家与我国建交,故 D 项正确。答案:D6(2018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三市高
7、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2)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 )A华沙条约组织 B上海合作组织C亚太经合组织 D北美自由贸易区解析:“冷战”结束后, “一超多强”的局面出现,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而 2001 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与材料中“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 “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相符,故 B 项正确。答案:B7(2018资阳市
8、诊断)1949 年 6 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希望美国经济合作总署的物资能运到中国,以缓减华北因旱灾造成的粮棉供应困难,同时提出向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提供大批借款。中共外交人员告诉他,美国在断绝与国民党的关系上没有正式表示,这些事情暂时无法实现。由此可知( )A美国改变了扶蒋反共的政策B新中国对美交往的基本原则确定C中国已确立“一边倒”方针D美国企图用经济手段要挟新中国解析:材料中表明美蒋关系尚好,故 A 项错误;新中国强调与美国平等的外交关系,故 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出中国“一边倒” ,故 C 项错误;美国援助新中国企图与国共双方都维持友好关系,从而保障在华利益,故 D 项错误。- 4 -答
9、案:B8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出现粮食过剩问题,到 50 年代这一问题更加恶化。之后,美国政府不再把剩余粮食看成包袱,而是把剩余粮食援助“友好国家” ,变成美国的机会和政治本钱。产生这一变化的国际背景是( )A美国粮食过剩 B越南战争爆发C苏联势力扩张 D古巴导弹危机解析:美国粮食过剩不是国际背景,故 A 项错误;越南战争爆发在 60 年代,故 B 项错误;“美国政府不再把剩余粮食看成包袱,而是把剩余粮食援助友好国家 ,变成美国的机会和政治本钱”是因为 50 年代美苏对峙,苏联势力扩张,故 C 项正确;古巴导弹危机发生在 60 年代,故 D 项错误。答案:C91951 年,艾森豪威尔宣称
10、:“只要欧洲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国居民便无法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应有的成就只有以联邦的形式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获得欧洲的安全。 ”这一宣称( )A助长了欧洲分裂局面的出现B推动了“北约”组织的建立C促进了欧洲联盟的建立发展D缓和了意识形态的尖锐矛盾解析:此时世界呈现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事实上欧洲是不可能完全联合的,而是出现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分别抱团,故 A 项正确;北约成立于 1949 年,故 B 项错误;欧盟成立于 1993 年,故 C 项错误;材料加剧了意识形态的矛盾,故 D 项错误。答案:A10(2018安庆市模拟)在欧洲一体化中是建立“邦联主义”还是“联邦主义” ,戴高乐在
11、这个问题上前后不一。二战后期,他几次说过要建立一个欧洲联邦,但 50 年代初他却强调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欧洲邦联。戴高乐态度变化主要是因为( )A苏联对西欧威胁的加强B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C联邦德国经济实力增长D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解析:根据材料,戴高乐在欧洲一体化中主张由邦联到联邦的变化过程中更加强调国家主权,可知其与苏联对西欧的威胁无关,故 A 项错误;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不是戴高乐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故 B 项错误;联邦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使他更加坚持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故 C项正确;英国政府的政治施压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C- 5 -11(2018唐山模拟)1951 年欧洲煤钢
12、共同体和 1957 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英国都没有加入,英国政府认为与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英国自身利益相悖。但是 1973 年英国申请入欧,英国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入欧后的英国与欧洲大陆“同床异梦” 。1975 年英国就是否退出欧共体进行公投,结果 66%的投票者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这反映了( )A二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B英国的自身利益决定着政治走势C欧洲一体化趋势已然不可逆转D民众意愿影响着英国政治走势解析:根据材料“英国都没有加入,英国政府认为与欧洲大陆的亲密关系与英国自身利益相悖” “但是 1973 年英国申请入欧” “1975 年英国就是否退出欧共体进行公投,结果 66%的投票者
13、选择继续留在欧共体”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的自身利益决定着政治走势,故 B 项正确。答案:B121991 年苏联解体,其重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失败引发政权危机,那么苏联失败的教训对我国发展经济有何启示( )A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基础B稳步前进,避免改革及其带来的危机C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解决民生问题D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解析: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苏联失败的教训启示我们不能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错误;战后苏联的改革没有及时突破斯大林模式,通过改革化解危机,故 B项错误;应该协调发展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不能片面优先发展农业和轻工业,故 C 项错误;D 项有
14、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故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古代传统战略文化思想是以民为本、文武并用。历史上盛世时期的治国理念都强调民本主义。君主执政的目的应是“以君保民利民” ,其执政理念则应该表现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在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上,从不掠夺外邦的土地和财富,而是坚持“与民休息”“以农为本”的政策,力求保持小农经济稳定发展。在与邻国的关系上,从不主动侵扰、扩张和掳掠,而是以尧帝确立的“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孔子的“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摘编自唐尧论中国古代盛世时期
15、的战略文化材料二 美国全球战略经历了大陆扩张、海外扩张、全球争霸和全球称霸四个阶段。在这四个过程中,美国人的战略选择在不同的国际体系下受其战略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明显- 6 -的美国战略文化特色。美国全球战略演变时间阶段美国历史分期国际体系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美国全球战略选择17831898 年酝酿时期主要是英国霸权下的多极格局从一个北美小国变成地区强国孤立于欧洲事务,进行大陆扩张和亚太扩张18981945 年初始形成时期主要是列强争霸时期从地区强国一跃而成世界超级大国对外扩张,开始干涉欧洲事务19451991 年全球争霸时期 美苏两极格局 西方盟主与苏联争霸,全球扩张1991 年后 全
16、球争霸时期 一超多强格局 世界顶级大国单极霸权护持,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并行摘编自韩瑜从战略文化到战略选择: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及其规律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盛世时期战略文化的特点和影响。(1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 18 世纪以后影响美国崛起的因素。据材料一、二,说明对国家崛起战略选择的认识。(11 分)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 ,根据材料一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 ,结合对我国古代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总结;近代成为我国落后的根源;现代则为我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经验和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2)第一小问“因
17、素” ,根据材料二相关信息归纳概括即可。第二小问“认识” ,要综合两段材料的成败,得出国家战略的选择要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答案:(1)特点:以国内治理为主,民本、农本等思想影响深远;对外力主和平交往,以“协和万邦”思想为主导原则,以“天下大同”为理想目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战略文化具有连续性。(6 分,每点 3 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小农经济发展和儒家思想的传播;有利于边疆稳定,推动和平友好的国际关系的构建,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导致天朝上国、闭关锁国等观念产生,引发战略文化的僵化,致使近代中国的落后与屈辱;对现代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提供了经验和借鉴。(8 分)(2)因素
18、:民主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不断创新与完善;抓住三次工业革命的机遇;不断扩张和争霸;国际格局的变化,原有大国的衰落;大量移民的迁入,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劳动。(9分,任答三点即可)- 7 -认识:国家战略选择,要结合国情,适时调整。(2 分)14(2018烟台诊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近代以来的屈辱外交时间 条约或事件 后果或影响1842 年 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强占,近代中国以空前屈辱的方式开放了自己的大门。“中国处于命令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895 年 马关条约 北洋水师全军覆灭,宝岛蒙羞,中国陷入被列强瓜分的危局。1919 年 巴黎和会虽然中国代表拒绝和约签字
19、,打破此前中国外交“始争终让”的惯例,但作为战胜国归还山东的正当要求被列强无理拒绝。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发展历程20 世纪 50 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70 年代,随着中美关系、中日邦交的正常化,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高潮。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上述材料包含了多方面的历史信息。请你依据两段材料,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
20、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充分,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 分)解析:这是一道观点论述题,首先必须根据材料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如:“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 “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 ;所拟论题符合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引用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答案:示例:论题:国家实力、综合国力是推动中国由屈辱外交向独立自主外交、大国外交跨越的决定性因素。(2 分)阐述:鸦片战争前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的
21、推动下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而清政府却闭关锁国、制度落后、国力衰退,在列强的炮舰政策下,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虽据理力争也因国力弱小而导致外交失败。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走向世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为提升,中国的外交也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6 分)结论:国家贫弱、制度落后,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显著提高的新中国,外交摆脱屈辱,走向独立自主,发展壮大,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4 分)- 8 -论题:民族独立是中国外交从屈辱到独立自主、发展壮大的必要前提。(2 分)
22、阐述:鸦片战争的失败、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在此背景下, 马关条约的签订,巴黎和会的召开,中国外交备受屈辱。新中国的成立,赢得民族独立,50 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使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 ,70 年代更是迎来了建交的高潮。新时期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多边外交等,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8 分)结论:丧失民族独立,旧中国外交受尽屈辱;赢得民族解放,新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逐步发展,强势外交、主动外交使当今中国大国地位日益凸显。(2 分)(学生若从其它角度回
23、答,只要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均可同等赋分)(按高考要求划分三类卷赋分,注意如果学生只用两段材料中的一段给出论题,进行阐述,最高只能给 6 分)能 力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外交政策是不断变化的,首先是全面倒向社会主义国家一边,到后来我国奉行反苏反美的“两个拳头打人”政策,再到联美遏苏的“一条线,一大片”政策,再到全面发展对外友好关系的全新外交战略。这一系列变化表明( )A一般来说国家间没有情谊可言,有的只是利益B在美苏争霸时期,中国对于亲美亲苏犹豫不决C社会主义在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处于弱势位置D中国外交政策调整根源于自身安全和国际局势解析:A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现代 中国 对外 关系 当今世界 政治 格局 多极化 趋势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