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第8讲百家争鸣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三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主要表现】 (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不同社会阶层代表阐发不同的治国主张,思想界百家争鸣;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泛流传,冲击儒学的正统地位;隋唐时期,儒、佛、道相互辩驳、吸收,三教合一的潮流兴盛;两宋时期,理学形成,儒学更加哲理化、思辨化,成为宋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哲学;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继承、批判传统儒学,倡导求实精神,使传统文化重
2、新焕发生机。,(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农学、医药学等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体现出民族融合、中外交流、多元一体、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风尚和作者心声。,第8讲 百家争鸣,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百家争鸣”出现 1.背景:社会大变革,奴隶制逐步瓦解, 逐步形成。 (1)经济:
3、井田制崩溃, 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瓦解。 (3)阶级关系:“ ”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封建制,土地私有制,分封制,士,私学兴起,2.流派:主要有 、道家、 、墨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儒家,法家,思想解放,二、内容,仁,礼,为政以德,有教,无类,理想化,仁政,民贵君轻,人性本善,礼法,并施,性恶论,无为而治,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尚贤,重理解,1.先秦儒家思
4、想的理性精神 (1)西周官学的神学性质为儒学的人本思想所取代。殷商以来遗留的尊崇鬼神的迷信观念,以及西周时期流行的天命观都对西周学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经过春秋时期人本主义思潮的酝酿后,儒家明确提出了反对神秘主义的口号,如荀子天论中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 (2)“仁”与“礼”的提出是先秦儒家理性精神的又一重要表现。“仁”是对个体的要求,“礼”则是人的社会性标准。例如,论语雍也中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孟子告子中的“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从孔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仁”主要是要求人们成为合乎理性的人
5、。,(3)从孔子的重“礼”到荀子的礼法并用,反映了儒家对社会发展的理性思考。 2.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
6、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礼崩乐坏的世界百家争鸣的背景,材料一 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裂)道而议,分徒而讼。 淮南子俶真训 材料二 “士”从最低级的贵族转变到四民之首(士农工商),是一个最重要的历史发展,从此以后,“士”便从固定封建秩序中获得了解放“士”不再受固定的身份的束缚,因此在思想上也解放了他们过去是“思不出其位”,现在则可以“思出其位”了。余英时现代危机与思想人物 材料三 吾(孔子)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左传昭公十七年,【解析】据材料一,可知当时周王室衰微,等级制崩溃;据材
7、料二可知士阶层崛起,材料三表明学术下移。这一切说明当时社会的大动荡、大变革。社会根源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现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等级制崩溃;摆脱等级秩序束缚的“士”追求思想自由;私学兴起打破“学在官府”,学术下移。 社会根源:春秋战国是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冶铁和牛耕技术的发明与推广,使生产力获得巨大提高,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逐渐确立,井田制瓦解,宗法分封制崩溃。,【问题】归纳材料中的历史现象,分析这些现象出现的社会根源。,深化拓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1.政治: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宗法分封制逐渐瓦解,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2.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
8、力提高;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 建立。 3.文化: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文学艺术,百花争艳;传统科技,世界领先。,主题二,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材料一 在政治上,“有道”代表了孔子的理想政治和基本政治原则。与之相对则称之为“无道”。孔子的“有道”具有两个特点:所有的人按照礼制规定,贵贱有等,上下有序;靠“仁”来实现和谐,具体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的政策。这一理论在当时以及其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都成为统治者自我认识、自我批评和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材料二 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
9、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白寿彝中国通史等,【解析】材料一体现孔子“仁”“礼”思想,“仁”表现为“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礼”体现在“贵贱有等,上下有序”。材料二体现墨子节俭、兼爱、非攻等思想。两家思想均为挽救当时失坠的社会秩序而提出,但因与时代不符难以实现。 【参考答案】方案:孔子主张“仁”“礼”结合;贵贱有序、富民足君和先德后刑。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为中国古代封建统治提供理想政治的标准和基本原则
10、;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统治者自我认识与反思的理论依据。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问题】依据材料,说明儒墨两家治理社会的方案,并加以简要评价。,深化拓展,一、仁和仁政、礼和礼治 1.仁和仁政:“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11、2.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 “礼治”就是要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礼治就是人治,即仁治。,二、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帝道”。,主题三,吸收借鉴、融合创新百家
12、争鸣的特点,材料 公元前4世纪中叶,田氏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之外筑起了高门大屋,广延天下饱学之士来此讲学授徒、著书立说、参议国政,使这里迅速成为列国学术文化中心,史称稷下学宫。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主要学派在稷下都发生了分化。同以往那种“儒分为八”“墨离为三”的一个学派内部在传承中发生的自然分化不同,稷下的学派分化主要是不同学派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借鉴、互相吸取而产生的,形成了很多犹如现代科学所谓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例如,道家的黄老之学以道家学说为哲学基础,在政治上主张法治,吸收融合了儒家、墨家、阴阳家、名家等学派的学术思想,集各家学说的优势于一身。再如,稷下儒家大师荀子吸取了道家黄
13、老之学调和儒法的积极成果,以儒家“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的基本理念为本位,将儒家的礼治主张同法家的法治主张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使礼与法由过去的排斥对立变为联手互补,提出了礼主刑辅、阳儒阴法、王霸并用的政治模式理论。 白奚稷下百家争鸣的学术成就和历史启示,【解析】材料体现稷下讲学中各派思想诘难辩驳,融合吸收,产生了新的学派分化与治国理念,推动了思想解放。 【参考答案】 特点:相互诘难、相互吸收借鉴、分化创新。 意义:推动学派分化与创新,产生新学派和新的治国理念;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问题】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百家争鸣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
14、争鸣的意义。,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儒学的思想渊源 【典例1】 (2016全国卷,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试题分析】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由孔子在古代文化典籍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植根于文化典籍。而论语记录了孔子的言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汉代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体现了儒学思想植根于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C项正确。
15、孔子整理了“五经”,A项错误;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B项错误;秦始皇焚书对儒学来说是个灾难,但儒学传统并未断绝,D项错误。 答案:C,角度二 孟子的主张及其评价 【典例2】 (2016海南卷,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儒家“内圣”的主张,强调个人要不断提高内在的道德修养,而非坚持个人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史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第三 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 思想 演变 古代 中国 科学技术 文学艺术 百家争鸣 课件 PPT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10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