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6讲种群和群落课件.pptx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6讲种群和群落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6讲种群和群落课件.pptx(1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八单元 生物与环境,第26讲 种群和群落,KAO GANG YAO QIU,考纲要求,1.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2.标志重捕法(a)。 3.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a)。 4.种群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b)。 5.环境容纳量(a)。 6.活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7.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和周期性波动(a)。 8.种群数量波动的调节因素(a)。 9.群落的概念和结构(a)。 10.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a)。 11.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过程(a)。 12.顶极群落的概念(a)。,NEI RONG SUO YIN,内容索引,考点一,种群的特征和增长方式,知
2、识梳理,1.种群的概念,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 的集合体。,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 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种群的自然增长率 。 地位及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 的晴雨表。,同一物种个体,出生个体数,死亡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兴衰,答案,(2)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 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种群的年龄组: 、 、 。 年龄金字塔,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生殖后期,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研究意义: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
3、。 (4)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 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 法,其公式为种群总个体数N (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标志重捕,答案,3.种群的分布型,(1)概念:种群中个体的 格局。 (2)类型:包括 分布(如稻田插秧)、 分布(如橡树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 分布(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分布)。其中 分布是最常见的分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分布属于 分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分布为 分布。,空间配置,均匀,随机,集群,集群,集群,集群,答案,4.种群的存活曲线,(1)概念:表示种群中全部个体 和死亡情况
4、的曲线。 (2)曲线绘制数据收集:从至少观察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跟踪记录每个个体的 ,直至 为止。 (3)曲线标识: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 ,纵坐标是_。,答案,死亡过程,1 000,死亡年龄,全部个体死亡,年龄,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5.种群的增长方式,(1)指数增长 概念:在 无限、 无限和不受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特点:起始增长很慢,但随着种群基数的 ,增长会越来越 ,每单位时间都按种群的一定百分数或倍数增长,其增长势头强大,又称 形增长曲线。,答案,资源,空间,加大,快,“J”,(2)逻辑斯谛增长 概念:在 、 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
5、又称为 形增长曲线。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总是会受到 的限制。 特点:种群起始呈加速增长, 时增长最快,此后便开始 增长,到_时便停止增长或在K值上下波动。 (3)环境容纳量: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答案,资源有限,空间有限,“S”,环境容纳量(K),K/2,减速,K值,6.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1)种群的数量波动 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是 的。原因类型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波动,少数种群的数量波动表现出周期性。,的变动的改变波动: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量变动波动:如北极旅鼠的数量变动,答案,随时间而变化,出生率和死亡率,环境条件,非周期,周期,(2)种群数量的调节 调节类型
6、:能够调节种群数量的有 因素和 因素。前者包括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括 调节和 调节。 外源性调节因素: 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_。此外, 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 内源性调节因素: 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而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 被称作 调节。,答案,外源性,内源性,行为,内分泌,气候,温度和湿度,食物,领域行为,内分泌失调,内分泌,种群数量的外源性和内源性调节因素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归纳总结,(2)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行为调节 动物的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内分泌调节 由于社会压力加大,会
7、刺激动物中枢神经系统而引发内分泌失调,影响动物的生殖,从而使其种群的数量发生改变。,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1)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 (2)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低( ) (4)在外源性因素调节下,种群的数量减少( ) (5)种群数量有时可以略高于K值( ) (6)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 (7)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8、) (8)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指数增长( ),答案,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下面是种群数量特征间的关系示意图,请分析:(1)直接反映种群的繁荣与衰退的特征是 。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征是 。 (3)能够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方向的特征是 。,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答案,(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特征是 。 (5)种群的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除图中影响因素外,_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量的主要因素是_。,答案,性比率,气候、天敌、,传染
9、病,迁入率和迁,出率,(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原理是怎样的?,提示,提示 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导致害虫的性比率失调,从而降低出生率。,(8)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答案,蝗虫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重点剖析,1.“J”形增长曲线和“S”形增长曲线的比较,2.有关K值的分析,(1)K值的示意图 在环境未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平均 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 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 (2)K值的应用 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
10、力,增大K值。 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环境阻力(如为防鼠害而封锁粮食、清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降低K值。,(3)K/2值的应用 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措施: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强把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维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从而不影响种群再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必须及时控制种群数量,严防其到达K/2值处。,(4)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图中A、B、C、D点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命题探究,命题点一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1.某
11、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答案,解析,解析 由图示可知,未成熟个体从2月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到12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因此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性成熟,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项正确; 天敌倾向
12、于捕食年老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导致衰老个体数量减少,使种群的年龄结构发生改变,B项正确; 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C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的正常性比率发生改变,导致种群密度发生改变,D项错误。,2.(2018浙江11月选考,13)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 B.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前期最大 C.自然增长率小于1时种群的数量即开始减少 D.年龄金字塔表示取样期间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的比例,解析 自然增长率越大种群数量增加越快,A错误; 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在生殖期最大,B错误; 种群出生率减去死亡率
13、即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种群数量不变,小于0时种群的数量才开始减少,C错误。,答案,解析,命题点二 标志重捕法 3.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值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答案,解析,解析 标志重捕法适用
14、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A项错误; 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 ,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m值减小,N值会增大,B项错误; 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C项错误; 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D项正确。,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包括 A.捕鱼时,在经常饲喂的地方以保证捕到较多的鱼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15、D.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物丢失,解析 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时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记对象的正常活动,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答案,解析,标志重捕法常见误差分析 (1)计算出的种群数量N大于实际数量的情况 标志物脱落。 被标记个体与未被标记个体被捕获的概率不同。由于第一次捕捉的个体被标记后,很难再被捕捉到,使得N比实际值偏高。 被标记的个体容易被天敌捕获。 (2)计算出的种群数量N小于实际数量的情况:标记时标记物太过明显或对动物造成伤害,被标记个体在第二次
16、捕捉时就很容易被抓到,使得N比实际值偏低。 (3)标志重捕法应用的前提条件是在调查期内没有大量新的个体出生或死亡、迁入或迁出,但在实际调查中种群数量可能有所变化。,方法链接,命题点三 种群的指数增长和逻辑斯谛增长 5.(2018嘉兴3月选考模拟)某种群下一年的种群数量(Nt1)与当年的种群数量(Nt)之间的关系如图,其中虚线e代表Nt1/Nt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为f B.种群数量为b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C.种群数量为c时,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D.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数量将减少,答案,解析,解析 当Nt1/Nt1(虚线左上方)时,种群数量增加,当Nt1/Nt1(虚线右下方
17、)时,种群数量下降,根据题图可判断种群数量为c时,Nt1/Nt1,种群数量基本稳定,A错误,C正确; 种群数量为b时,下一年的种群数量与当年的种群数量差值最大,种群数量增长最快,B正确; 种群数量为d时,Nt1/Nt1,种群数量将减少,D正确。,6.图1和图2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净补充量(出生率、死亡率之差)和种群密度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曲线a代表死亡率,曲线b代表出生率 B.海洋鱼类捕捞应使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的E点 C.图2中在F点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D.图2中G点代表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答案,解析,解析 图1中曲线a代表出生率,曲线b代表死亡率,A错误; 海洋鱼类捕捞应使
18、鱼类的数量保持在图1中净补充量最大的点,而E点的净补充量为0,B错误; 在F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不利于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C错误; 图2中的G点对应图1中的E点,均表示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命题点四 种群的分布型和存活曲线 7.如图表示种群分布型的三种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型分布是自然环境中最常见的分布型 B.型分布的种群成员之间依赖性和排斥性较弱 C.型分布是种内竞争的结果 D.密度相同的种群,分布型也相同,答案,8.生态学家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数量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出种群的存活曲线,如图所示。某野生鱼类和人类的存活曲线分别属于 A.和 B.和 C.和 D.和,答案,种
19、群的存活曲线 (1)存活曲线是表示一个种群在一定时期内存活量的指标,也是衡量种群增长的基本参数,它反映了各种物种的死亡年龄分布状况,有助于了解种群与环境的适应关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等。,归纳提升,(2)类型,命题点五 种群数量的波动及调节 9.如图表示某区域的猞猁在一段时间内的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 B.在不同年份猞猁个体主要以随机分布为主 C.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7.8104只 D.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内源性调节因素,答案,解析,解析 由图可知,猞猁种群的数量波动具有周期性,总是增加,然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这和食物的来源有很大关系,A
20、正确; 由种群数量的变化看不出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B错误;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应该在K值上下波动,由图可知,猞猁种群数量达到7.8104只后急剧下降,并没有维持相对稳定,故7.8104只并不是猞猁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错误; 食物短缺是引起MN变化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而不是内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10.下列有关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的叙述,不正解的是 A.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 B.种群周期性波动主要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 C.降雨量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D.领域行为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解析 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波动是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 种群周期性波动主要
21、发生在比较单调的高纬度环境中,B正确; 降雨量是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C正确; 领域行为是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D错误。,答案,解析,考点二,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梳理,1.群落的结构,答案,分层,光强度,光,水平,斑块状镶嵌,答案,时间,昼夜,季节,2.群落的主要类型,北方针叶林,禾本科,阔叶草本,肉质旱生,缺水,简单,稀少,强风吹袭,答案,3.群落的演替,(1)概念: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 才会中止。 (2)实例:湖泊演替为森木的过程裸底阶段 阶段 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物阶段 阶段。 (3)类型原生演替次生演替,稳定的群落,沉
22、水植物,浮叶根生,森林群落,任何生物,比较长,被毁灭群落,环境条件,比较短,答案,4.顶极群落,(1)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期的演替,最终所达到的与 和_处于平衡的状态。 (2)决定因素:主要由 和 决定。 (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 。,答案,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平均温度,年降雨量,顶极状态,常考基础诊断,CHANG KAO JI CHU ZHEN DUAN,(1)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 (2)荒漠中的植物由于竞争水分,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集群分布( ) (3)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原生演替( ) (4)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5)决定群落演替的根本原
23、因存在于群落外部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等( ) (6)北方针叶林是地球上最大的森林带,也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基因库( ),答案,教材热点拓展,JIAO CAI RE DIAN TUO ZHAN,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请据图分析: (1)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吗?,提示 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的植物属于不同的生物群落,不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提示,(2)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影响它们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是什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20 高考 生物 新导学大 一轮 复习 26 种群 群落 课件 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