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5讲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讲义.docx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5讲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25讲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含解析)讲义.docx(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25 讲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考纲要求 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a)。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a)。3.特异性免疫(b)。4.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a)。5.免疫接种的应用(a)。6.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a)。7.HIV 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a)。8.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防御措施(a)。考点一 非特异性免疫、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1.人体内的三道防线(1)第一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是体表的屏障,包括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物理屏障是指皮肤(如角质细胞)和内脏器官等管道的黏膜;化学防御,如油脂腺分泌的油脂。(2)第二道防线: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
2、线是内环境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及血浆蛋白破坏病原体。炎症反应:受损伤的部位出现疼痛、发红、肿胀、发热的现象。从毛细血管钻出的细胞: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分化成巨噬细胞)。(3)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细胞免疫(主要由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参战)和体液免疫(主要由抗体参战)。提醒 唾液、泪液、胃液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属于第一道防线。2.淋巴细胞的起源在特异性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从功能上又分为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其起源和分化如图所示:3.抗原与抗体(1)抗原:可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既可以是外来异物,也可以是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
3、胞。含有的特异性成分为蛋白质、大分子多糖、黏多糖等。抗原都具有分子标2志。人体细胞膜上的分子标志是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它的本质是糖蛋白,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 MHC。(2)抗体:由效应 B 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1)淋巴细胞包括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 )(2)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 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 )(3)泪液中的溶菌酶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4)非特异性免疫因为是先天性的,所以要比特异性免疫的作用更重要和强大( )(5)巨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 )(6)所有的抗原均来自体外( )(7)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
4、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8)非特异性免疫是先天性的、与生俱来的,可以对付所有病原体的免疫( )通过表格比较免疫细胞的种类、来源和功能种类 来源 功能巨噬细胞 单核细胞吞噬、消化病原体,使抗原降解成肽并与 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 复合体,呈递给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辅助性 T 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胸腺中发育)识别抗原MHC 复合体,分泌多种蛋白质或白细胞介素2T 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T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胸腺中发育)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或记忆 T 细胞识别并消灭已被感染的细胞、癌细胞或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
5、细胞毒性T 细胞 记忆 T 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或记忆 T 细胞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B 淋巴细胞淋巴干细胞(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为效应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效应 B 细胞B 淋巴细胞或记忆 B 细胞分泌抗体,使细菌产生的毒素被中和而失效,还可使抗原凝聚而被巨噬细胞吞噬B 淋巴细胞记忆 B 细胞B 淋巴细胞或记忆 B 细胞识别抗原,在二次免疫中快速地分化为效应B 细胞3命题点一 非特异性防卫1.(2018宁波十校联考)一些血浆蛋白对病原微生物的破坏反应,属于人体防御病原体的( )A.笫一道防线 B.第二道防线C.体液免疫 D.细胞免疫答案 B解析
6、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巨噬细胞组成人体的第二道防线,因此血浆蛋白对病原微生物的破坏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故选 B。2.如图表示人体某种免疫过程,下列根据此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中细胞 A 是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B.该过程是人体免疫的第三道防线C.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D.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答案 D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A 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并对病原体进行吞噬和处理,故 A 细胞为巨噬细胞,A 项错误;该过程表示巨噬细胞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吞噬病原体,并将病原体消化,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二道防线,B 项错误;人体免疫的
7、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 项错误;多数情况下,该防线能防御多种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D 项正确。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种类项目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来源 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作用对象 所有病原体 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区别特点 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 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4基础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第二道防线(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第三道防线(主要是淋巴细胞)联系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又反过来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命题点二 免疫细胞的起源及作用3.如图表示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过程(其
8、中 a、b、c、d 表示不同种类的细胞,表示有关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 a、b、c 三类细胞能识别抗原B.产生抗体的细胞只能由 b 直接分化形成C.过程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发生D.c、d 的功能各不相同,根本原因是 DNA 不同答案 C解析 图中 a 为 T 淋巴细胞,b 为 B 淋巴细胞,c 和 d 分别为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和效应 B细胞,其中能识别抗原的有记忆细胞、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T 细胞;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 B 细胞,可由 B 淋巴细胞(b)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d 细胞都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核 DNA 是相同的,基因的选
9、择性表达导致了它们功能的不同。4.(2019临安质检)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系统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B.哺乳动物的 B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T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同一种生物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相同的 MHC 分子D.效应 B 细胞在特异性识别抗原后,自身合成并分泌抗体来消灭抗原答案 A解析 人体皮肤是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皮肤大面积烧伤后,由于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减弱而容易发生感染,A 项正确;哺乳动物的 B 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 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 项错误;除了同卵双胞胎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MHC
10、分子,C 项错误;效应 B 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D 项错误。5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1.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1)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3)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成肽,然后与巨噬细胞的 MHC 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 复合体。这种复合体移动到细胞表面呈递出来。(4)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 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便会在其他因素的辅助下,促使淋巴细胞分裂,产生大量的淋巴细胞,启动免疫应答。2.细胞免疫(1)细胞免疫的目标: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和癌细胞以及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2)细胞免疫
11、的过程3.体液免疫(1)体液免疫的主要目标: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2)体液免疫的过程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核心细胞B 淋巴细胞 T 淋巴 细胞作用对象细胞外的病原体和毒素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癌细胞和移植器官的异体细胞区别免疫物质抗体 细胞因子(多种蛋白质)6作用方式效应 B 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中和或凝聚而使其失效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嵌有抗原MHC 复合体的细胞(已被感染的体细胞或癌细胞)并消灭之关系对于细胞外的抗原,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通过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
12、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5.二次免疫应答及其特点(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可终生具有抵抗力。(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 B 细胞比普通的 B 淋巴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分化产生新的效应 B 细胞和记忆 B 细胞,效应 B 细胞再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记忆细胞毒性 T 细胞比普通的细胞毒性 T 细胞能更快地分裂、分化出新的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和记忆细胞毒性 T 细胞。(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
13、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机体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4)坐标曲线图示由图示信息可知: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既快又多。(1)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能对抗原进行特异性识别的细胞和物质有 B 淋巴细胞、T 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抗体和白细胞介素2( )(2)如果抗原隐藏到靶细胞中,则先通过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然后再通过体液免疫将释放出来的抗原消灭( )(3)如 果 人 体 不 能 产 生 T 淋 巴 细 胞 , 则 会 丧 失 大 部 分 体 液 免 疫 功 能 和 全 部 的 细 胞 免 疫 功 能 ( )(4)只有体液免疫具有二次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只有初次免疫应答(
14、)(5)多次注射某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或效应 B 细胞的数量( )(6)初次免疫过程中效应 B 细胞或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只有一个来源,但二次免疫过程中有7多个来源( )下图中所示细胞参与构筑机体免疫的防线,思考回答:(1)据图分析可知,细胞 A 具有吞噬作用,为巨噬细胞。(2)细胞 B 能直接识别抗原,为 B 淋巴细胞或记忆细胞。(3)细胞 C 在细胞 D 的作用下会裂解,所以 C 是被感染的体细胞。(4)细胞 D 可识别并消灭被感染的体细胞,所以是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5)图中代表抗原的是(填数字)。命题点一 免疫细胞的识别1.(2018杭州二中期末)下列有关
15、人体内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说法错误的是( )A.人体多数细胞的表面均存在 MHC,但成熟红细胞表面不存在 MHCB.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 MHCC.MHC 在胚胎发育中产生D.MHC 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答案 A解析 成熟红细胞表面也存在 MHC,A 项错误;除同卵双胞胎以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MHC,B 项正确;MHC 在胚胎发育中产生,C 项正确;MHC 是人体的一种身份标签并能被自身白细胞识别,D 项正确。2.(2018浙江十校联考)下列关于淋巴细胞如何识别入侵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个体的 B 淋巴细胞表面的 MHC 都相同B.每个
16、B 淋巴细胞表面只带一种抗原受体C.每个 B 淋巴细胞表面受体都不相同D.抗原只能与 B 淋巴细胞表面适合的受体结合答案 C解析 同一个体的 B 淋巴细胞表面的 MHC 都相同,A 正确;每种成熟的 B 淋巴细胞只带一种抗原受体,只能识别一种抗原,B 正确;不同的 B 淋巴细胞表面可能有相同受体,C 错误;抗原只能与 B 淋巴细胞表面适合的受体结合,D 正确。8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技巧(1)T 淋巴细胞、B 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2)巨噬细胞无特异性识别功能,但能识别“非己”成分。(3)效应 B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以上三点可以总结为两个唯一:命题
17、点二 特异性免疫过程及分析3.(2019浙江五校联考)某种病毒侵入机体的部分图示如图,数字表示过程,字母表示细胞。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此过程属于细胞免疫,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B.b 能将 a 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C.表示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被感染的宿主细胞D.表示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答案 A解析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 a 是病毒、b 是巨噬细胞、c 是细胞毒性 T 细胞、d 是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g 是靶细胞、h 是宿主细胞;是巨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是巨噬细胞呈递抗原、是细胞毒性 T 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是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是靶细
18、胞裂解、是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溶解死亡。该过程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三道防线,A 错误;b 巨噬细胞能将 a 病毒上的抗原分子降解成肽,B 正确;可表示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识别被感染的宿主细胞,C 正确;表示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D 正确。4.下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9A.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B.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a、b、c、d、fC.HIV 侵入人体对尤其是对有破坏作用D.细胞 e细胞 d作用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抗原时答案 C解析 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A 项错误;细胞 a 是巨噬细胞,能识
19、别抗原,但没有特异性;细胞 f 是效应 B 细胞,不能识别抗原,因此,图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有 b、c、d、e、g,B 项错误;HIV 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辅助性 T 淋巴细胞,导致患者免疫功能严重衰退,C 项正确;细胞 e 是记忆 T 细胞,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才会发挥作用,D 项错误。命题点三 二次免疫应答及曲线分析5.下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b 段各淋巴细胞的 DNA 含量不完全相同B.d 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应答C.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 B 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20、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答案 B解析 b 段发生了免疫应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现象,因此各淋巴细胞的 DNA 含量不完全相同,A 项正确;d 时间注射的是与 a 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应答,B 项错误;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 B 细胞不同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C 项正确;据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 项正确。6.下图甲为人体内众多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正常人注射疫苗后体内抗体产生的反应记录。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10A.图甲中需抗原刺激才能产生的有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由于分
21、化产生了差异C.图乙中曲线在 bc 段的斜率大于 de 段的斜率D.图乙中 m 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 B 淋巴细胞答案 A解析 记忆细胞、效应 B 细胞和效应细胞毒性 T 细胞都需要抗原的刺激才能产生;细胞分化不会导致遗传物质改变;分析题图可知, de 段属于二次免疫应答, bc 段属于初次免疫应答,bc 段的斜率小于 de 段的斜率;图乙中 m n 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记忆细胞。考点三 免疫接种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1.免疫接种(1)概念:是以诱发机体免疫应答为目的,预防某种传染性疾病的方法。(2)免疫方式:有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3)疫苗种类:灭活的微生
22、物;分离的微生物成分或其产物;减毒的微生物。(4)预防接种时常采取两次或多次接种,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来增强效果,使免疫持续时间延长甚至终生保持免疫力。2.免疫接种的应用(1)主动免疫:通过注射或口服疫苗,使机体产生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对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的免疫方式。(2)被动免疫:通过接种针对某种病原体的抗体(抗血清)而获得免疫力的免疫方式。3.过敏反应(变态反应)(1)概念:一些人对致敏原产生强烈的免疫应答。(2)类型:速发型过敏反应与迟发型过敏反应。提醒 抗原与致敏原的不同(1)抗原与致敏原:致敏原对于过敏者来说是一种抗原,但对于其他个体来说则不是抗原。即致敏原具有个体
23、差异性,而抗原不具有个体差异性。(2)过敏反应必须是机体再次接触致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发生过敏反应。11(3)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产生的抗体的分布位置不同。4.免疫系统功能减退(1)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特点:生来就有。病因:缺乏 B 淋巴细胞或 T 淋巴细胞。(2)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艾滋病致病病毒:HIV。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致病原因:大量的辅助性 T 淋巴细胞被 HIV 破坏,严重削弱免疫功能。预防措施Error!(1)过敏反应不可能发生于初次免疫过程中( )(2)自身免疫病指的是抗原侵入机体后破坏机体的某种结构引起的疾病( )(3)HIV 侵入机体后只攻击人体的辅助性 T
24、淋巴细胞,从而使全部的细胞免疫及大部分的体液免疫功能丧失( )(4)由于预防接种的疫苗往往是灭活的病毒,所以不会引起疾病的发生但可以充当抗原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 )(5)蛇毒、抗蛇毒素及凝集素是免疫学应用中常见的物质,蛇毒是抗原,抗蛇毒素和凝集素是抗体( )(6)过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 )如图表示机体对“非己”成分进行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请思考:(1)图示过程属何类免疫?它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形成的?提示 图示过程为体液免疫,它是后天形成的。(2)图中细胞的名称是什么?其遗传信息是否相同?12提示 依次为:巨噬细胞、辅助性 T 细胞、致敏 B 淋巴细胞、效应 B 细胞,这些细胞具相同的遗传信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20 高考 生物 新导学大 一轮 复习 25 免疫系统 免疫 功能 解析 讲义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