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32讲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含解析)讲义.docx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32讲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含解析)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32讲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含解析)讲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32讲 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植物的组织培养考纲要求 1.果酒及果醋的制作。2.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3.植物的组织培养。考点一 果酒及果醋的制作1.用葡萄制作葡萄酒(1)实验原理:葡萄酒是酵母利用葡萄糖进行酒精发酵(乙醇发酵)的产物。酵母菌只有在无氧条件下才能进行酒精发酵,即将葡萄糖氧化成乙醇。但是当培养液中乙醇的浓度超过 16%时,酵母菌就会死亡。葡萄糖氧化成乙醇的反应式:C 6H12O6 2CO 22C 2H5OH。(2)实验步骤:冲洗(用鲜红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葡萄,用清水冲洗)榨汁制作酵母悬液(干酵母水少许蔗糖)装入发酵瓶(装量不要超过 2/3)酒精发酵(在 25
2、30的条件下放置 23 天,当发酵瓶中停止出现气泡,即表示发酵完毕)过滤、分装、保存(用两层纱布过滤发酵液)。2.用果汁制作果酒(1)实验原理:用葡萄制作的葡萄酒不含糖,酒精含量也低(平均的体积分数为 8%),而用果汁制作的果酒,其酒精含量较高(体积分数约为 15%),含糖量也较高。(2)实验步骤:选择材料(最好选择苹果)制取果汁配料(200g 蔗糖1L 果汁酵母悬液)发酵静置用虹吸法取出。3.用果酒制作果醋(1)实验原理:醋化醋杆菌在有氧条件下将乙醇氧化为醋酸,反应式为C2H5OHO 2 CH 3COOHH 2O。(2)实验步骤:连接发酵装置加入醋化醋杆菌发酵并检测 pH调节活塞,控制流量测
3、定 pH,监控发酵情况。(1)先对葡萄去梗以方便对其进行清洗和消毒( )(2)用葡萄制作的葡萄酒不含糖,酒精含量平均体积分数为 8%( )(3)酵母菌是嗜温菌,所以果酒发酵所需的最适温度高于果醋发酵温度( )(4)果酒制作中发酵开始时,微生物的需氧呼吸会因产热而使发酵瓶内压强增大( )(5)在制作果酒、果醋时,适当加大接种量可以提高发酵速率,抑制杂菌生长繁殖( )2观察 A、B、C 三个图,据图分析:(1)图中 A可表示酒精发酵菌种的细胞模式图,A 不同于 B最显著的特征是 A具有细胞核。(2)图中 B可表示醋酸发酵菌种的细胞模式图,该菌种可从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中获取,B没有线粒体(细胞器),
4、故需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细胞膜。(3)装置甲、乙、丙的作用分别是什么?提示 通入空气(氧气)、排气、取样(对发酵的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4)图中发酵瓶中葡萄汁的量是否恰当?为什么?提示 不恰当,因为葡萄汁的量不能超过发酵瓶体积的 2/3,而且不能将排气口淹没。1.请回答用梨酿制醋酸实验的有关问题:(1)梨汁制作:用浑浊的梨汁制作澄清的梨汁可加入_酶。为证明该酶的效果,可分别取等量_的梨汁,各加入等量的 95%乙醇,预计前者出现的沉淀物较少。梨汁的澄清度与酶的_呈正相关。(2)酒精发酵:干酵母制成糊状后,为使酵母迅速发生作用,可加极少量的_。适宜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待酵母下沉,可用_法将上
5、清液(即果酒)取出。(3)醋酸发酵:为防止培养基沾到三角瓶壁或试管壁上,在将培养基转移到三角瓶或试管中时必须用_。下列不能缩短果醋制作周期的措施是_。A.用果酒为原料B.增加醋化醋杆菌的数量C.将酒水混合物 pH调至 7.0D.发酵阶段封闭充气口答案 (1)果胶 澄清的梨汁和浑浊(顺序不能置换) 活性和数量 (2)蔗糖 虹吸 (3)三角漏斗 D解析 (1)果胶酶分解果胶,能够提高果汁的出汁率和澄清度。为证明该酶的效果,可分别向澄清的梨汁和浑浊的梨汁中各加入等量的 95%乙醇,预计前者出现的沉淀物少,梨汁的澄清度与酶的活性和数量呈正相关。(2)果酒制作过程中,向酵母匀浆中加入少量蔗糖,可促使酵母
6、菌快速发挥作用。随着发酵的进行,发酵液中酒精浓度逐渐增加,酵母菌逐渐死亡,3酵母下沉,此时采用虹吸法吸取上清液获得果酒。(3)在培养基转移过程中,为防止培养基沾到三角瓶壁或试管壁上,一般利用三角漏斗转移。制备果醋需通过醋化醋杆菌对果酒进行发酵,该过程为需氧呼吸,因此需通入无菌的空气,D 项符合题意。2.(2018绍兴联考)回答与果酒及果醋制作有关的问题:(1)在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的来源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要筛选得到纯净的酵母菌种,首先要配制培养基,配好后应置于灭菌锅内加热一段时间,以达到_的目的。加热结束后,不能立刻打开灭菌锅,否则培养基会_。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时
7、,单菌落会出现在_。在如图筛选过程中,不该出现的操作是_。(2)下图装置中弯曲的安全玻璃管可以让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还可以_。为了制作酒精含量较高(体积分数约为 15%)、糖含量也较高的葡萄酒,可以向果汁中加入适量_。(3)果醋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乙醇含量逐渐下降,这是由于醋杆菌在_和酸性环境下将乙醇氧化为醋酸。答案 (1)灭菌 溢出(或喷出) 划线的末端 C (2)减少氧气和杂菌进入 蔗糖 (3)有氧(或充氧)解析 (1)葡萄酒的自然发酵过程中,菌种的来源主要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要筛选得到纯净的酵母菌种,首先要配制培养基,配好后应置于灭菌锅内加热一段时间,以达到灭菌的
8、目的。加热结束后,不能立刻打开灭菌锅,否则培养基会溢出(或喷出)。在固体培养基上划线分离时,单菌落会出现在划线的末端。在题干筛选过程中,不该出现的操作是C,即不能手持培养皿直接用酒精灯火焰给培养皿加热。(2)图示装置中弯曲的安全玻璃管可以让瓶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排出,还可以减少氧气和杂菌进入,有利于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为了制作酒精含量较高(体积分数约为 15%)、糖含量也较高的葡萄酒,可以向果汁中加入适4量蔗糖。(3)果醋发酵过程中,随着发酵的进行,乙醇含量逐渐下降,这是由于醋杆菌在有氧(或充氧)和酸性环境中将乙醇氧化为醋酸。发酵条件的控制(1)酵母菌的繁殖需大量氧气,而发酵过程进行厌氧呼吸,故果
9、酒制作的前期应通入氧气,而后期应保证严格的无氧环境。(2)果 醋 制 作 过 程 中 要 求 始 终 通 氧 , 缺 氧 时 醋 化 醋 杆 菌 的 生 长 、 增 殖 和 醋 酸 的 生 成 都 会 受 到影 响 。考点二 泡菜的腌制和亚硝酸盐的测定1.泡菜的制作(1)菌种:主要是假丝酵母和乳酸菌。(2)原理: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将蔬菜中的糖和其他营养物质发酵成有机酸和醇类物质等。(3)制作流程2.亚硝酸盐的测定(1)测定原理亚硝酸盐可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这一产物再与 N-1-萘基乙二胺偶联,形成紫红色产物,可用光电比色法定量测定。(2)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流程样品处理:泡菜 25g
10、制匀浆过滤后调 pH到 8.0加 25mL硫酸锌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至产生白色沉淀水浴加热至 60C过滤后取滤液和洗涤液定容至 500mL。测定:10mL 样品溶液4.5mL 氯化铵缓冲液2.5mL60%乙酸溶液5mL 显色液定容至25mL暗处静置 25min在 550nm处测定光密度值(以 10mL水为空白对照)。5标准曲线的绘制:以亚硝酸钠质量为横坐标,以光密度值(OD 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计算公式: X1m2V1m1V2X1:样品中亚硝酸盐含量,单位 mg/kg;m1:样品质量,单位 g;m2:通过标准曲线得到的亚硝酸盐质量,单位 g;V1:样品处理液总体积;V2:测定用样品液体积
11、。3.泡菜制作的关键点(1)防止杂菌污染:每次取样用具要洗净,要迅速封口。(2)氧气需求泡菜坛要选择气密性好的容器,以创造无氧环境,有利于乳酸菌发酵,防止蔬菜腐烂。泡菜坛盖边沿的水槽内要注满水,以保证乳酸菌发酵所需要的无氧环境,并注意在发酵过程中要经常补水。(3)温度:发酵过程中温度控制在室温即可,最好在 2636之间。温度过高,则易滋生杂菌;温度过低,则发酵时间延长。(4)材料的选择及用量蔬菜应新鲜,若放置时间过长,亚硝酸盐含量增多。清水和盐的质量比为 41,盐水要煮沸后冷却。煮沸有两大作用,一是除去水中的 O2,二是杀灭盐水中的其他微生物。(1)泡菜腌制主要利用了乳酸菌的乳酸发酵( )(2
12、)常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 )(3)泡菜腌制时,间隔一段时间应将坛盖打开,放出 CO2( )(4)亚 硝 酸 盐 可 与 对 氨 基 苯 磺 酸 发 生 重 氮 化 反 应 , 形 成 紫 红 色 产 物 , 可 用 光 电 比 色 法 定 量 ( )(5)制作泡菜时,若要发酵快些可将蔬菜在开水中浸 1min后入坛( )热图解读:下表中甲丙为泡菜、果醋、果酒等发酵食品的制作装置图,请据图分析:食品 主要微生物 6制作装置或操作步骤(1)图中分别是哪种发酵食品?提示 是果酒、是果醋、是泡菜。(2)图中分别是哪种菌种?分别是真核生物还是原核生物?提示 是酵母菌、是醋化醋杆菌、是乳酸菌
13、,其中酵母菌为真核生物,醋化醋杆菌、乳酸菌为原核生物。(3)甲丙装置或者步骤是否存在缺陷?试具体分析指出。提示 甲装置中的排气管不应插入到发酵液内。(4)说明丙装置中“放水”的作用。提示 装置中“放水”的作用在于为泡菜坛营造无氧环境。(5)下图为丙装置乳酸菌的数量、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请将三幅图分别填上“纵轴标识” 。纵轴标识依次为乳酸菌数量、亚硝酸盐含量、乳酸含量。1.(2019宁波模拟)下图是泡菜的制作及测定亚硝酸盐含量的实验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制作泡菜时加入已腌制过的泡菜汁的目的是_。(2)泡菜在腌制时,抑制有害菌繁殖是关键。下列与此无关的叙述是( )
14、A.白菜在开水中浸 1min,热水洗坛内壁两次B.加入适量糖和调味品C.坛口用水封好,防止空气进入D.加入适量的盐水、白酒7(3)亚硝酸盐与显色剂会生成_色产物。对亚硝酸盐的定量测定可以用_法测出光密度值,利用预先建立的_估算出样品中的亚硝酸盐含量。在进行样品测定时,要取等量水进行同样的测定,目的是_。分析下图的曲线可知,食用泡菜的最佳时间是_点。(4)若要分离出变质泡菜中的细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A.取变质泡菜汁用无菌水配制成悬液B.用划线分离法更易获得单菌落C.需要配制合适的培养基D.培养用具、培养基必须是无菌的答案 (1)接种已经扩增的发酵菌,加速发酵过程 (2)B (3)紫红 光电比
15、色 标准曲线 作为空白对照 C (4)B2.(2018嘉兴 3月模拟)泡菜是人们喜爱的食品,但在腌制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亚硝酸盐,危害人们的健康。研究人员检测了不同浓度的食盐、不同发酵阶段的泡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结果如图所示。请回答:(1)制作泡菜时如希望发酵快一些,可将蔬菜放在_中浸泡 1分钟后入坛。发酵坛中还可加一些白酒,加白酒的目的是增加醇香感和_。(2)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_。A.腌制泡菜的最佳食盐用量约为 5%B.过多的食盐可能会抑制发酵作用C.腌制初期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上升D.食用泡菜最安全的是腌制后 39 天(3)在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时,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显
16、色剂会生成_色产物。绘制标准曲线时,可以亚硝酸钠的质量为横坐标,以_为纵坐标。对样品8和标准溶液的测定中,要用光程相同的_。答案 (1)开水 抑制杂菌生长 (2)D (3)紫红 光密度值 比色杯解析 (1)制作泡菜时如希望发酵快一些,可将蔬菜放在开水中浸泡 1分钟后入坛,发酵坛中加一些白酒的目的是增加醇香感和抑制杂菌生长。(2)腌制泡菜的最佳食盐用量约为5%,A 正确;过多的食盐可能会抑制发酵作用,B 正确;腌制初期泡菜的亚硝酸盐含量上升,C正确;腌制后 39 天,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不宜食用,D 错误。(3)在利用光电比色法测定泡菜亚硝酸盐含量时,在样品溶液中加入显色剂会生成紫红色产物。
17、绘制标准曲线时,可以亚硝酸钠的质量为横坐标,以光密度值为纵坐标。对样品和标准溶液的测定中,要用光程相同的比色杯。泡菜腌制过程中,乳酸菌、乳酸和亚硝酸盐的变化发酵时期 乳酸菌数量 乳酸含量 亚硝酸盐含量发酵初期 少(有 O2,乳酸菌活动受抑制) 少增加(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发酵中期 最多(乳酸抑制其他菌的活动)积累、增多、pH下降下降(硝酸盐还原菌受抑制,部分亚硝酸盐被分解)发酵后期减少(乳酸继续积累,pH 继续下降,抑制乳酸菌的活动)继续增多,pH继续下降下降至相对稳定(硝酸盐还原菌被完全抑制)考点三 植物的组织培养1.组织培养的概念取一部分植物组织,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在三角瓶中的琼脂培养基上
18、,给予一定的温度和光照,使之产生愈伤组织,或进而生根发芽。2.组织培养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3.培养基中加入的激素(1)激素种类: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的摩尔浓度比决定组织是生根,还是生芽。(2)激素的使用比例比例 结果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高 诱导芽的生成9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大致相等 愈伤组织继续生长而不分化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低 会趋于长根4.实验中使用的激素人工合成的萘乙酸(NAA)代替生长素,人工合成的苄基腺嘌呤(BA)代替细胞分裂素。5.菊花的组织培养的实验内容(1)发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比较发芽培养基:细胞分裂素摩尔浓度大于生长素摩尔浓度的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生长
19、素摩尔浓度大于细胞分裂素摩尔浓度的培养基。(2)实验内容以菊花为材料进行组织培养。首先,用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多的培养基(发芽培养基)进行培养,使其长出较多的丛状苗;然后将丛状苗分株培养。分株后,再移入含有较多生长素的培养基(生根培养基)中,使其生根;将生根的苗从三角瓶中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继续生长,23天后打开玻璃罩逐渐降低湿度进行锻炼,直到将罩全部打开处于自然湿度下为止;苗健壮后再移至土中培养。6.菊花的组织培养的实验步骤(1)配制 MS培养基:由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有机成分组成。(2)取外植体:在超净台中,将无菌培养的菊花幼苗切段,每段至少有 1张叶片。(3)生芽培养:在生芽培养基中放入 23
20、 段幼茎切段,在日光灯下保持 1825的温度培养,每天的光照时间不少于 14.5h。(4)生根培养:23 周后,将生长健壮的丛状苗在无菌条件下转入生根培养基中,在上述条件下继续培养。(5)适应锻炼:待生根后,将苗移至草炭土或蛭石中,用玻璃罩或塑料布保持 80%以上的湿度,23 天后打开玻璃罩逐渐降低湿度进行锻炼,直至将罩全部打开处于自然湿度下为止。(6)定植:将苗转移到土中培养。(7)自然生长的茎进行组织培养的步骤:可取一段茎在 70%乙醇中浸泡 10min,再放入 5%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 5min,然后用另一 5%次氯酸钠溶液浸泡 5min,最后在超净台中用无菌水清洗,将茎的切段培养在生芽培
21、养基中。(1)二倍体植株的花粉经植物组织培养后可得到稳定遗传的植株( )(2)培育草莓脱毒苗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 )(3)脱分化过程不需要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只有在再分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10(4)由 于 植 物 细 胞 都 具 有 全 能 性 , 所 以 菊 花 的 组 织 培 养 实 验 中 选 材 不 会 影 响 实 验 的 结 果 ( )(5)发芽培养基和生根培养基的主要区别在于各种植物激素的含量不同( )热图解读:下图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在过程 A中,为了有利于嫩枝组织细胞启动细胞分裂形成愈伤组织
22、,常常需要在配制好的培养基中添加植物激素。嫩枝组织细胞接种后 25d 时,若发现其边缘局部污染,原因可能是嫩枝组织细胞消毒不彻底。(3)在过程 B中,若愈伤组织没有形成根,但分化出了芽,其原因可能是培养基中生长素较少,细胞分裂素较多;若要获得更多的愈伤组织,培养基中两种激素的含量应该是两种激素的比例大致相等。(4)切取若干经光照一段时间后的幼苗芽尖处的组织块,消毒后,接种到诱导再分化的培养基中培养,该培养基中两种植物激素浓度相同。从理论上分析,分化的结果是生根;原因是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浓度相等,而经光照后的幼苗芽尖处组织块中含较多生长素,因此组织块处的细胞分裂素相对较少,生长素相对较
23、多,故诱导生根。1.在植物组织培养再分化阶段中,逐渐改变培养基中植物激素 X和植物激素 Y的浓度比,细胞群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若培养基中植物激素 X的浓度为 a、植物激素 Y的浓度为a0.2,则细胞群分化的结果最可能是试管( )答案 C解析 由图可知,植物激素 X的浓度小于植物激素 Y的浓度时,有利于根的分化。2.为了探究 6BA 和 IAA对某菊花品种茎尖外植体再生丛芽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在 MS培养基中加入 6BA 和 IAA,配制成四种培养基(见下表),灭菌后分别接种数量相同、生长状态一致、消毒后的茎尖外植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再生丛芽外植体的比率(m),11以及再生丛芽外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2020 高考 生物 新导学大 一轮 复习 32 生物技术 食品 加工 中的 应用 植物 组织培养 解析 讲义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099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