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
《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考纲解读与热点难点突破专题10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教学案(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理论成果【2019 年高考考纲解读】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 “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7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的选择的原因 本专题主要讲述鸦片战争以后
2、,中国思想界出现的向西方学习和思想解放的历程。近代各阶级、各派别的思想主张及实践;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历程的特点是高考考查的主要知识点。【网络构建】【重点、难点剖析】一、师夷长技以制夷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首先, “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2提;其次“师夷长技”是“攻夷” “款夷” “制夷”的重要手段;最后“制夷”是“师夷”的最终目的。上述三条是前提、手段和目的的有机统一,其中,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制夷” ,而积极的办法是“师夷长技” 。实质:“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外国侵略、挑战的积极回应。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变局:一方面,
3、列强以炮舰开路,侵我主权,是中华民族的仇敌;另一方面,侵略者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领先中国。就前者而言,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列强对落后民族的野蛮征服,是以强凌弱的强盗行径;就后者而言,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腐朽的封建帝国的挑战。对于中国来说,鸦片战争既是沦为半殖民地悲剧的开始,又是促其猛醒、奋起直追的契机。简言之,鸦片战争既是侵略,也是挑战。魏源等人最早察觉并敢于正视中国与西方强国之间的悬殊差距,从而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论,既体现了对西方列强的抵御与抗争,也包含了对资本主义文明的肯定与仿效;既体现了对封建传统的怀疑和否定,这就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人对
4、外部世界茫然无知的封闭状况和“天朝上国”自大虚骄的陈腐观念,使中国人第一次不得不面对列强林立、充满竞争和威胁的现代世界,从而揭开了学习西方的序幕。【特别提醒】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背景: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为首的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
5、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含义:中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制度,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效仿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但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历史作用: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洋务派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长达 30 年经济自强运动洋务运动,但结局失败,却对中国的近代化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洋务运动的实践,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也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了促进作用。【误区警示】洋务运动
6、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的世界进步潮流,误以为它违背了这一潮流。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客观上顺应了工业革命后世界现代化发展的趋势,不能因其未能使中3国走上富强道路,就无视这一客观事实。三、 维新思想1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1)康有为:著作: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特点: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和儒家经史相结合,宣传维新改革理论。 (2)梁启超:积极宣传民权思想,用进化论阐述君主立宪取代君主专制的必然性。强调“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3)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维新勇士。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观念,批判专制君权
7、、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倡导男女平等。(4)严复:严复是系统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提出“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 的主张。借用进化论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理,阐明了中国如能实行变法维新,就会由弱变强,否则就将亡国灭种或被淘汰的道理。2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影响主要内容: 主张维新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废“八股” ,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历史影响: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 使维新思想传播开来,形成一次思想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这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开
8、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特别提醒】掌握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早期维新派与康、梁等人维新思想的特点与区别,维新思想的意义,对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影响。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起思想启蒙的作用。四、新文化运动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性质及其兴起标志、指导思想(1)背景:政治状况: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复辟帝制,人民强烈反对;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制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遭到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
9、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2)性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4(3)兴起标志:1915 年 9 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 。(4)指导思想:民主与科学。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影响(1)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也就是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还提倡新道德,对旧道德。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鲁迅是对礼教、旧道德的批判最为猛烈,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提倡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
10、文学。1917 年, 新青年上先后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由此开始。(2)思想影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中的延续;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3前期新文化运动三项内容之间的关系前期新
11、文化运动的三项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提倡新道德、提倡新文学。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两面大旗,提倡民主以反对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倡科学以反对封建愚昧和迷信,用民主和科学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就是反对封建专制,而封建专制是建立在孔子儒学旧道德的基础之上的,所以反对封建礼教,反对旧道德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就是摧毁封建专制制度的根基,让民主共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文学革命扩大了民主和科学在社会上的影响,民主和科学正是凭借广大民众易于接受的白话文得到广泛传播。所以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和科学的“手段” ,提倡新道德是新文
12、化运动的归宿(以儒学为基础的旧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 。【特别提醒】新文化 运动之“新” ,在其对封建正统思想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误以为是由于运动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前期,其指导思想与辛亥革命、甚至是戊戌变法都无本质差异,均以民权、平等和进化论学说为理论武器。要说区别,只能说是斗争的矛头所向。新文化运动将斗争矛头直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的儒家道德,因而,对维护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学说以沉重一击,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应联系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政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政政体,窃取革命
13、果实的袁世凯5开始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中国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经济(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思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必然性。 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作为 19 世纪人类历史上最优秀的理论成果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争武器,以其高度的先进性、科学性和革命性征服了中国广大进步的青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以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政治学说为
14、理论武器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了阶级基础, “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 ,表明马克思主义一开始传人中国,就注重和工人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出路,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形成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开始传入:受俄国十月 革命的影响,一些新文化人士
15、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 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系统介绍: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1920 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出版,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一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继出版,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出现“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
16、主义进行回击,马克思主义以其先进性、科学性、革命性吸引了更多的先进分子。扩大传播:1920 年 5 月 1 日, 新青年等刊物都出版了劳动节纪念专号。各地举行了“五一劳动节”纪念活动,这些活动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有计划宣传: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通过新青年 、 共产党月刊、 劳动界 劳动者 劳动音和工人周刊有计划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还为工人办补习学校识字班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6人运动相结合。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意义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深入发展;中国出现了以陈独秀、毛泽东、郑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为代表的第 一批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
17、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 年 7 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特别提醒】李大钊: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成为传播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是向西方学习找到的救国的正确的思想武器。六、 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康有为变法理论。突出特点不是直接移植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而是借发挥孔子的政治思想,利用传统的儒学权威来宣传变法道理。如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进化论同古文经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 孔子改制考则将孔子当做
18、民权、平等的倡导者。那么,康有为为什么要装扮孔子,让他充当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先师?其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思想深厚,影响深刻。如果完全背离传统,必将一事无成。资产阶级的软弱与保守,还没有打出自己的鲜明旗帜。康有为对中国国情了解,为减少变革的阻力,不失为一个好的策略。康有为的出身、经历、地位,尤其是他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他在向西方寻求真理,进而构筑自己的思想体系时,必将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之中。梁启超维新思想。特点不仅仅在于论证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更在于他提出了具体的变法主张。梁启超虽然拜康有为为师,但对维新变法理论的宣传却打破了康有为理论的束缚,直接明确地提出了在中国进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对
19、于怎样变法,他用了这样的概述:“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间,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这就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变法要走的基本道路。【误区警示】戊戌变法期间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误以为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或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也有思想解放作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的新思想和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都没有突破封建正统思想的樊篱,尽管有历史进步作用,但未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而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
20、想。七、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及其比较(1)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9 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7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9011907 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问题,展开一场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传播,形成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915 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21、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的新潮流。 (2)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比较相同点:都以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为基础;都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用西方思想武器反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都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 不同点:直接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是封建顽固势力,第二次是保皇派,第三次是北洋军阀政府及封建思想的核心儒家思想;领导力量不同:第一次是资产阶级上层维新派,第二次是资产阶级中下层革命派,第三次是资产阶级激进派;主要内容不同:第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希望走实现君主立宪制的改良道路。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希望走实现民主共和制的革命道路。第三次资产阶级民主科学思想,希望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作用不同
22、:第一次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次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特别提醒】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
23、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四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从戊戌变法到 20 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八、三民主义思想1背景:(1)民族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良救国方案屡屡失败。8“北上联军八国众,把我江山又赠送。白鬼西来做警钟,汉人惊破奴才梦。 ”诗中描绘的中国是一个怎样的中国?(2)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团体建立。(3)理论基础: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深受林
24、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启迪。(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2代表人物及阶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资产阶级。3主张:(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就是推翻满洲贵族封建专制统治,重建汉族人当权的政府。 (2)民权主义,即“建立民国” 。就是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也就是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 。就是用核定地价的办法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不均问题。4活动:(1)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2)发动武装斗争:如辛亥革命。 (3)颁布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约 法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解读 热点 难点 突破 专题 10 近代中国 思想解放 理论 成果 教学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