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舒城县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上期末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3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翘首远眺一座巨大的山峰,可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谚云“极盛之后,难以为继” ,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宋人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他们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2、。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 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
3、,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 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可见他们追求的“平淡” ,实指一种超越了雕润绚烂的老成风格,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唐诗的美学风范,是以丰华情韵为特征,而宋诗以平淡为美学追求,既是对唐诗的深刻变革,也是求新求变的终极目标。经过宋人的巨大努力,宋诗终于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正如缪钺所云:“
4、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 宋诗以意- 2 -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钱钟书则云:“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宋诗与唐诗既各树一帜,又互相补充,成为古典诗歌美学的两大范式,对后代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选自莫砺锋宋代文艺高峰的启示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唐诗让宋代诗人仰望,为其提供大量的学习典范,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B. 宋诗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抒情主人公多是普通人,使得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C. 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
5、硬受的风格。D. 宋诗所追求的平淡,是一种炉火纯青的美学境界,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更胜一筹。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主体部分从内容的开掘和风格追求两方面来论述宋词是如何创新的,思路清晰。B. 第 2 段从题材、选材等方面论证宋诗相较于唐诗的创新时,运用了例论法。C.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D. 文章在论述中多次运用对比,展示了宋人不落窠臼、锐意求新的创新精神。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宋诗取得巨大成就,一个重要条件是宋代诗人在对唐诗的继承中有所创新。B. 唐代诗人多不倾向写日常生活
6、中的琐事细物,而宋代诗人多不写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C. 一些宋代著名诗人有相对唐诗而言新生的风格特征,这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D. 宋诗追求的“平淡”不同于现在通常所说的“平淡” ,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更多的是带给其沉重的心理压力”错误,选项曲解文意。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当宋代诗人登
7、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但它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文中用的“但”表示强调,不是代表“更多” 。C 项, “所以他们分别有畅达与硬受的风格”错误,选项强加因果。从文章第三段来看,苏黄两人的风格是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而非是“宋代诗坛追求平淡美”的结果。D 项, “宋诗相较于唐诗的丰神情韵- 3 -更胜一筹”错误,选项的结论无中生有。在美学境界上唐诗与宋诗古典诗歌是美学的两大范式,没有高下之分。故选 B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
8、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C 项, “文章末段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证明唐诗有丰华情韵的特征,宋诗以平淡为追求”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缪钺和钱钟书的话,是为证明宋诗与唐诗成为古典诗歌史上双峰并峙的两大典范。故选 C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
9、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D 项, “前者包含了雕润绚烂的风格”错误,从文中来看,第四段说的是“超越了雕润绚烂” 。故选 D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10、、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
11、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4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
12、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
13、掬起一抔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
14、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惟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 ”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 5 -还没有泛滥。 ”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 ”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
15、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 ;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
16、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这就是我
17、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6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 ,有删改)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B. 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
18、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C. 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D. “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5. 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 “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答案】4. A 5. 愤世嫉俗(愤怒) ;惆怅;索然(失望) 。 6. 寓意: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解析】【4 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
19、,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立足考查“对散文的理解和赏析”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A 项, “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错误,从文中来看,汨罗江水的味道是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浑黄而不清澈” ,更是因为它饱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道” 。故选 A 项。【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把握作者情感变化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然后梳理文章的内容,从文中圈出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或者根据抒情的句子进行概括。如一开始
20、“我”饮汨罗江水的时- 7 -候,感觉“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 ,此时的情感是愤怒的;而当“我” “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 , “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此时的情感是惆怅的;当“我”想到“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时,“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 ,此时的心情是“索然”的,是“失望”的。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答题即可。【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
21、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 ,然后到文中圈出写“渔翁”的内容,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渔翁”的寓意,同时分析其作用。从文中来看,如第十八段“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此处的“渔翁”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如第十九段“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
22、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得好逍遥啊” ,此处的“渔翁”是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作者笔下的“渔翁”是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明哲保身的遁世者,而作者所塑造的屈原是愤世嫉俗的,遁世的渔翁与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借助渔翁凸显了屈原的高尚,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感慨。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概括即可。【点睛】分析散文中形象的作用,一般从内容、主旨、情感以及形式的角度思考。如内容上,一般是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衬托、深化、升华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形式上,开头结尾的呼应,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同时还要思索主要形象、次要形象的不同作用
23、,主要形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形象的作用首先就是揭示散文的“神” ,一般说来,写人的寻“品” ,写事的析“理” ,写物的找“志” ,写景的析“情” 。次要形象的作用,应从文章的结构形式、内容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主要形象的彰显意义等方面做多角度思考。二、古代诗文阅读(39 分)(一)文言文阅读(2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8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嘉定六年,登进士第,调靖安主簿。丁父忧去官。嘉
24、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 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 ”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傅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 ”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 ,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 ”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明日,乃捕首乱者七人戮诸市,而赙彦直之家。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六安市 舒城县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末考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