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2019春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春高中政治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特点。2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宇航服是宇航员们在太空活动中的必备装备。现在的宇航服比较笨重,使人行动不便,无法满足宇航员在月球上自由行走和科研的需要。为了满足 2020 年重返月球的需要,美国宇航局(NASA)正在努力寻求新思路、新方法,创新设计理念,采用最新科技成果,研制保护性能更强、具有更好的活动能力和柔韧性的新一代宇航服。【自主探究】 从哲学上看,是什么力量促使科学家努力寻求新思路、新方法,研制新一代航天服?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
2、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现有宇航服无法满足宇航员在月球上自由行走和科研的需要,推动着科学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研制新一代航天服。(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认识发展的新条件,推动着认识的发展。最新科技成果的出现,为科学家研制新一代航天服创造了条件。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 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1(1)凡是实践,都是以 人为主体、以 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 3(2)实践是一种 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的存在。4 5【连一连】 22实践的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 主体、实践的 对象和实践的 手段。在6
3、 7 8实践活动中,不仅实践的构成要素是客观的,而且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具有客观性。(2)能动性。实践是人 有目的、 有意识的活动。9 10(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 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11 12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想一想】 实践具有社会性,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具有社会性,是强调实践活动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不是指每项实践活动都必须由多人完成。某些实践活动就是由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人完成的,这与实践的社会性并不矛盾。3实践的形式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1)改造自然的 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13
4、(2)变革 社会的实践。14(3)探索世界规律的 科学实验活动。15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 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 主体和 客体的16 17 18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 实践的产物。19【判一判】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事事都要亲自实践。不对。(1)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它混淆了认识来源与认识的途径。(2)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即实践。无论是自己亲自获得的认识,还是前人或他人的认识,都来自于实践。(3)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学习他人所知获得间接经验。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
5、实践的需要。20(2)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21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3)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22【想一想】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有什么不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3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实践处在 主观和 客观的交汇点上。23 24(2)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变为 现实的存在。25 26(3)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 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27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判一判
6、】 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错误。不能把科学理论作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科学理论是被实践所验证的正确理论,属于认识范畴。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 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28的目的。【判一判】 认识的目的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错误。认识的目的是指导实践,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是其任务。探究点一 实践及其特点“嫦娥三号”任务成功后,中国探月工程全面进入“绕、落、回”三步走发展规划第三期,计划于 2017 年执行“嫦娥五号”任务,实现无人自动采样返回。为突破和掌握航天器再入返回地球关键技术,工程决定先期实施再入返回飞行试验。首次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成
7、功,标志中国已全面突破和掌握航天器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返回关键技术,为确保“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和探月工程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问题:(1)材料中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是实践活动吗?为什么?(2)材料体现了实践的哪些特点?提示:(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材料中的再入返回飞行试验属科学实验活动,是实践活动。(2)客观物质性。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再入返回飞行试验活动有自己的目的和计划,是有意识地改造客观
8、世界的活动,因而具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再入返回飞行试验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且这一活动也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全面准确把握实践的含义(1)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是人所特有的,不同于动物的本能4活动;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不是整个世界。(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3)所谓“改造” ,必须使客观对象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4)“物质性活动”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5)实践具有能动性,但不能认为实践是一种主观活动。(6)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9、“地球一小时”活动节约的能源虽然有限,但是当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化为自觉保护环境的实践,就会对全球节能减排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这说明(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活动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突出特点 实践是人类应对环境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A BC D【解析】 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的说法都错误地理解了实践的特点,故本题选 B。【答案】 B探究点二 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为了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袁隆平始终坚守第一线,专心研究水稻。他说:“书本上是种不出小麦、种不出水稻来的。我的工作主要是在试验田” “我们搞育
10、种的就是要坚持在第一线,这样才会发现新苗头,才会接近灵感” 。他始终坚信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 ”正是在第一线的坚守,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问题:(1)材料中袁隆平为什么要始终坚持在第一线?(2)“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了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袁隆平认为育种工作者只有在试验田才能获得灵感。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是育种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才推动育种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袁隆平始终坚信
11、真正的权威来自实践。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袁隆平从事研究的目的是指导生产实践。(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能推动实践的发展。袁隆平的创新性成果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体现了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
12、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3)反对:既反对只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否定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也反对片面夸大认识的反作用,否定实践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2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我们只能说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但不能说要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否则会导致唯心主义的观点。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
13、 )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 BC D【解析】 说法错误,意识虽然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但是意识不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故应舍弃;某实验团队通过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说明应选;本身说法错误,认识规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一定就能认识规律,故舍弃;材料中的研究成果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说明当选。【答案】 D一、辨一辨1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变革社会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原始人使用石器,现代人使用电脑,这说明实践具有历史性。( )4我们
14、所学到的书本知识不是从实践中来的,属于间接知识。( )5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广度的拓展和深度的延伸而发展的。( )6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二、练一练知识点 1 实践及其特点61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把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主要体现了实践的特点是(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C社会历史性 D客观规律性解析: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据此分析答案为 B。答案:B2在古代,由于技术所限,人类眼中的海洋只是邻近的一方水域;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海上罗盘的使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视野
15、投向更广阔的海域;而今,借助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深海世界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这表明(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A BC D解析:材料体现出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是不同的,即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符合题意;对海洋的认识,是借助造船技术、海上罗盘以及载人深潜器、大洋钻探船等高新技术设备,说明人们借助认识工具推动认识的发展,正确;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A知识点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朱熹曰:“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下列观点蕴含的哲理与之相符的是( )“青山遮
16、不住,毕竟东流去” “勤迈万里路,善交八方友”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A BC D解析:朱熹的观点强调的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蕴含的哲理是事物是普遍发展的,是绝对运动的,与题意不符;中“迈万里路”强调的是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题意符合;中“经事”验证知识的正误,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与材料一致;强调事物各有优点与缺点,要坚持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不符合题意。答案:C4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7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中政治 61 认识 教学 新人 必修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