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doc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广东省深圳市红岭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第四次模拟考试试题(一)论述文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 ,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
2、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
3、。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 ,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 ”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
4、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 ,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 ,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 2 -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 “敬鬼神而远之” 。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
5、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 ,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B中国古代的寻常起居少用砖石多而用土木材料,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
6、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提出“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的问题,并当即予以否定。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
7、,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3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金庸作品特别值得琢磨的一个特征是:它虽然产生在香港商业化环境中,却没有旧式武侠小说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相反,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武侠小说是娱乐的,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一般的娱乐品,而是一种有思
8、想的娱乐品。如金庸自己所说:“武侠小说本身是娱乐性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它多少有一点人生哲理或个人的思想,通过小说可以表现一些自己对社会的看法。 ”金庸将武侠写出新经典,这说明,题材、类型是限制不了作家的,真正杰出的作家、有文化素养的作家完全可以在某种固定的题材里写出了不起的作品来。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因为面向大众、形式通俗,就自降格调。通俗不等于庸俗,更不等于媚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为国家、为民族、为百姓写作,真正热爱我们的国家、民族和百姓,端正立场,负责任、有见识,对时代和现实不回避,这一点我们应该向金庸学习。 (摘编自金庸作品的魅力和文学养分 思想淬炼
9、与境界提升人民日报 2018年 11 月 06 日)材料二:下图数据来源:关于“文学阅读与当代生活”的问卷调查注:1、此处小说指 14 部长篇武侠小说; 2、数据统计截至 2012 年 2 月材料三:- 4 -“今天看金庸的小说,如同当年的水浒传 ,基本看来还是通俗的作品,但是逐渐,时间会把它经典化。 ”陈洪认为,通俗文学经过经典化之后,尤其是像金庸作品这样的登峰造极之作,是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绕不过去的现场, “随着经典化,更加显示出价值。现在写文学史,不可避免要写到金庸了” 。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的高度、可读性和内涵,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圆融的知识涵盖、厚重的历史感、对传统血脉的继承, “
10、金庸的作品是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的成功范例” 。陈洪提到, “庄禅”与“孔孟”是金庸塑造“武侠英雄”之理想人格的两个重要思想资源。 “庄禅意识”是如何体现的?陈洪总结,在价值追求上,这些人物不仅蔑视俗世的富贵,而且对江湖的荣誉、权力也没有兴趣;在行为方式上,大多不拘小节,不顾毁誉,率性而为;在情感状态上,往往看似游戏人生,实则内心肝肠如火,一往情深。 “孔孟”的思想因子,也深深埋藏在金庸塑造的一个个灵魂中。陈洪指出, “见义不为,无勇也。 ”金庸小说中处处体现“义”字。伟大,是陈洪给金庸作品的评价。 “因为金庸,是把传统文化中的优良的因子在现代文化的背景下,激活再生。以他的文学的生花
11、妙笔,活生生的形象、抓人的情节,激活再生的成功典范” 。 (摘自陈洪寻找金庸小说的传统文化风骨中国青年报 2018 年 11 月 19 日)材料四:在空间距离最近的香港读者眼中,金庸先生有两支笔:一支是写武侠小说的“世界第一侠笔” ,另一支是写社评的“世界第一健笔” 。明报之所以能在香港报纸中独树一帜,除了金庸的武侠小说,还与他的社评分不开。“我必须要写好社评后才能放心吃饭” 。金庸有意识地让社论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国际形势和重大新闻更是金庸社评的主要话题。1964 年,金庸在一篇题为世界粮食分配不均的社评中谈到粮食安全, “纵然有一半以上人口从事耕作,拉丁美洲仍然有数百万人陷于饥馑;非洲方面
12、,每一个农民所生产的粮食只够他本人及家庭成员吃” 。他以日本作示范,认为其农业制度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 。除了对国计民生的关切,面对复杂变幻的时局,金庸也总是强调人民性。 “凡是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赞扬之,有害于国家和老百姓者,我们反对之。 ”因此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 (摘编自环球人物杂志 2018 年 11 月 13 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虽然金庸的作品产生在香港这样的商业环境中,但其主要作品都通俗而不媚俗,非特想象神奇、故事迷人,而且格调高雅、思想深邃。- 5 -B.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但金庸小说不是一般的通俗小说,体现在金庸可以在固
13、定的题材里写出有思想的娱乐品。C.金庸把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融入小说,用“庄禅”意识与“孔孟”思想塑造“武侠英雄”的理想人格,因此被陈洪评价为“伟大” 。D.明报得到市民群体的广泛支持,是因为金庸社评总是站在普通民众的立场,表达对国计民生的关切。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材料二图表显示,占比 27%的原因精妙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说明武侠小说是通俗文学,金庸小说也不例外。B.材料二图表显示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的原因,可以印证材料三中陈洪认为金庸小说经典化的观点。C.材料二图表显示,17.1%的被调查者喜欢金庸小说是因为:崇拜武功高强的英雄。此处英雄的内涵与
14、材料三陈洪所认为的“武侠英雄”的内涵不尽相同。D.材料一和材料三,都阐释了金庸小说作为通俗作品的独特价值,材料一突出其思想价值,材料三强调其对传统血脉的继承。6.材料一评价金庸:“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家之大者,未尝不如此。 ”请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作家金庸“为国为民”的表现。 (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信 念 (作者:阿成)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15、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通宵达旦地聊!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6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他说,放心吧,安排
16、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他说,两天。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
17、上电视的那一天!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真的?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什么套儿?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
18、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7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我说,写得好!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
19、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7.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这里既有“我”对文友所说的他的家事感到吃惊,又有怕自己没有住处的担心。B.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 “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C.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
20、有批判意识。D.“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8.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在性格和情怀上具有哪些共同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 分)9.作者在记叙中插入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稍习善,求为狱小吏,因学律令,转为狱史,县中疑事皆问焉。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 ,通大义。举
21、孝廉,为山邑丞,坐法免,复为郡吏。元凤中,廷尉光以治诏狱,请温舒署奏曹掾,守廷尉史。会昭帝崩,昌邑王贺废,宣帝初即位,温舒上书,言宜尚德缓刑。其辞曰:“臣闻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狱之吏是也。秦之时羞文学- 8 -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誉谀之声日满于耳;虚美熏心,实祸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赖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饥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狱乱之也。夫狱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复生,绝者不可复属。 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治狱吏则不然,上下相驱,以刻为明;深者获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狱之吏
22、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离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计岁以万数,此仁圣之所以伤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唯陛下除诽谤以招切言,开天下之口,广箴谏之路,扫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宽刑罚,以废治狱,则太平之风可兴于世,永履和乐,与天亡极,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内史举温舒文学高第,迁右扶风丞。时,诏书令公卿选可使匈奴者。温舒上书,愿给厮养,暴骨方外,以尽臣节。事下度辽将军范明友、太仆杜延年问状,以其言无可取,罢归故官。久之,迁临淮太守,治有异迹,卒于官。 (选自汉书贾邹枚路传 ,有删节)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秦
23、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B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C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D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正言者谓之诽谤遏过者谓之妖言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字,古代男子或女子读书后,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称呼对方的字,表示尊敬。B 春秋 ,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相传由孔子编订,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C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两种科目,孝是孝悌之人,廉是清廉之士,后来合称孝
24、廉。也用于指被举荐的士人。D元凤,年号名,古代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患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要更改年号。- 9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路温舒少年时很好学。父亲让他去牧羊,他就采集蒲草,裁成简牍的形状,用绳子编缀起来,在上面写字。B路温舒断案才能较高。他做小狱吏时,乘机学习律令,后升转为狱史,县中每遇到疑难案件,都向他请教。C路温舒主张崇尚仁德。他上书宣帝,建议广开言路兴太平之风,减省法令条文,放宽刑罚,废除刑讯之狱。D路温舒一心报效天子。他曾主动上书请求随使者出使匈奴,但是由于杜延年等人的阻止,结果没有成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深圳市 中学 2019 届高三 语文 四次 模拟考试 试题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