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花__熟语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
《智慧之花__熟语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之花__熟语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本节学习重点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熟语,熟语的主要类别和基本特点。通过本节的学习要使学生对汉语的各种熟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理解“词”和“语”的区别,进而对现代汉语的词汇系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二、课堂活动指导2.1 课本课堂活动走“马”观“花”这个课堂活动旨在使学生能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学习成语,认识成语、理解成语的内涵。一、课堂活动步骤(1)看漫画,猜成语。比如图(二)就讽刺了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的问题,用成语概括就是“马失前蹄” 。可以要求学生给这几幅漫画起别的名字,看看使用成语和不使用成语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2)讨论和“马
2、”有关的成语。可以按课本的做法,根据意义把这些成语分为“和战争有关,和生活有关,马自身的特质”三类;也可以尝试从其他角度如“外在形式、内部结构、成语来源”等来给这些成语分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成语与自然环境、文化传统、语言特点等方面的关系入手来思考成语与民族文化的关系。(3)讲解学习成语应注意的问题。搞不清成语的感情色彩和望文生义是成语用错的两个最主要的原因,高考成语试题也基本都是从这两方面进行考查的。课文列举了两类易混易错的成语:一类是和马有关的非褒义成语,另一类则是含有“马”这个字但意义却与马无关的成语,希望引起学生的注意。二、相关知识补充(1)跟马有关的成语。马在中国古代非常重要,所以汉
3、语中有大量和马有关的成语。马的功用包括军用和民用,大多数成语都反映了这些方面的内容。因为马的重要,人们对于马身上的特质观察得较为仔细,所以又有一批和马自身特质有关的成语。因为马是战争和生活的得力助手,所以相关成语大多数都是褒义的。每一个成语的产生都有一定的背景,都和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2)学习成语要注意的问题。和马有关的成语并不都是褒义的,也不一定都和马有关。比如“指鹿为马、非驴非马”这两个成语,它们的出发点都不是马本身的特质,而是仅仅涉及到了马。前者是说秦朝宰相赵高为了谋反故意颠倒是非试探大臣的事情,后者原指驴和马杂交生的骡子,比喻不伦不类。再如“马工枚速”指的是像汉代著名文学家司马相
4、如写的文章那样精工,像枚皋写文章那样迅速,比喻各有所长。该成语是选取代表字压缩而成, “马”是司马相如的省略,与动物中的马根本没有关系。不知道这个故事,或者不查词典,是无法知道成语的准确含义的;如果望文生义,贸然使用,难免要出笑话。(2.1 节课堂活动内容参考马伯成含“马”成语趣谈 )2.2 补充课堂活动事不过“三”2这个课堂活动主要是以汉语的数词“三”为例,认识和学习汉语中的熟语。(1)关于数字汉书律历志说:“数者,一、十、百、千、万也。 ”今天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人们学习、工作、生活都离不开数字。而计算机正是通过数字“0”和“1”来实现所有的功能,仅仅两个数字0 和 1 就能“创造
5、”整个世界,简直就像童话中的魔法一样。数字不仅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还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数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之中,并导致人们对某些数字的特殊偏爱或反感;数字在哲理思想、归纳方式、审美观念、宗教迷信以及语言文字等方面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2)关于“三”“三”是汉民族先民十分推崇的数字。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三”本身是个关键数字,史记律书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 ”古代先民认识一、二不难,因为人的腿有两条,眼睛有两只,耳朵有两片,而“三”必须是“一”加上“二”而成,认识“三”显然是人类思维上的一次飞跃。 易经的卦辞中用到“三”的地方不少;诗经中与“三
6、”有关的词句也很多,如“三岁贯汝” (魏风硕鼠 )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王风采葛 ) ;论语中更有不少含有“三”的名句流传至今,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吾日三省吾身” 、 “三思而后行” ,等等。但我国的古人推崇“三”还不仅仅是因为思维上的成熟,据学者研究,世界上有不少民族对“三”的认识过程同我们有类同之处,但他们的语言中未必如我们一样推崇“三” 。中国人推崇“三”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或许是由我们祖先认识世界的特殊的文化视角所致。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数字“三”在古代先民的文化比附下,成了“天地人之道也”的代名词,人们将“天、地、人”视为宇宙的三个
7、主体。因此“三分”成为了古代先哲的一种基本的划分世界的方法。比如时间可以分为“早、中、晚” , “过去、现在、未来” ;空间可以分成“上、中、下” , “左、中、右” , “前、中、后” ,等等。(3)与“三”有关的熟语以“三”来概括事物的词语涉及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制度典章、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历史人物、时令民俗、军事战争等。其中每一类都有带“三”的熟语。A.制度典章类:“三坟五典”:“三坟”指传说中伏羲、神农、黄帝时代的书;“五典”指传说中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时代的书。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古代较早的文献典籍。 “连中三元”:科举制度分别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
8、状元,合称“三元” 。原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第一名,后也可以泛指接连三次获得第一名。B.伦理道德类:“三纲五常”:“三纲”指我国古代三种主要的道德标准,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五常”是指五种不变的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信” 。这个成语泛指我国封建社会提倡的主要道德规范。 “三从四德”:“三从”是指旧时女子“未嫁从父,已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压迫妇女的道德规范。C.宗教信仰类:“三教九流”:“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是指“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九种流派。这个成语泛指宗教、
9、学术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种行当或各类人。 “三生有幸”:“三生”本是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3生。这个成语比喻幸运到了极点。D.历史人物类:“三皇五帝”:指我国传说中最古老的一些帝王。一般以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这个成语泛指远古时代。 “三顾茅庐”:东汉末年,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隐居的茅屋拜访,请他出来帮助自己争夺天下。后来以此比喻真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儿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搬迁住处,形容贤母善于教子。E.时令民俗类:“岁寒三友”:指“松、竹、梅” 。松竹经寒冬而不凋,梅则在寒冬开花。 “一日三秋”:三秋就是三年。
10、这个成语指过一天就像过三年一样长久难熬,形容人思念心切。F.军事战争类:“勇冠三军”:古时军队为中军、上军、下军三部分,这里指全军。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某人或某支队伍的勇气、胆量在全军里数第一名。(4) “三”非三“三”不一定实指“三” 。有的表示的数量比三多,有的表示的数量比三少。先看两个例子:“三思而后行” 、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这两个例子中的“三”都是虚数,并不是真的计数。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强调要“多思” ,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中的“三”则是讽刺“次数少” 。虚化表示多的熟语还有“三人成虎、三缄其口、狡兔三窟、垂涎三尺、日上三竿、举一反三、三令五申、一问三不知”等。虚化表
11、示少的熟语还有:“三寸不烂之舌、三脚猫、三寸金莲、三言两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官上任三把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等。“三”在熟语中究竟是虚化为多,还是虚化为少,一般要视与其搭配的度量单位的大小,更要结合使用成语时的语境。比如同样是说明次数, “三令五申”就是形容次数很多,反复强调,而“三言两语”则是形容话很少。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象呢?请大家思考一下。三、课后练习指导3.1“小试身手”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使用成语。参考答案:“严阵以待”的意义是用严正整齐的阵势等待敌人的进攻,形容已做好充分的迎战准备。此处美国是进攻方,不能用“严阵以待” 。 “趋之若鹜”的意义是
12、像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一事物,多含贬义。原句要表达的意思并不含贬义,因此用“趋之若鹜”不合适。“如出一辙”的意义是好像出于同一车辙,形容两种事情或言行非常相像,甚至完全一样。用在此处显然不对。二、本题主要是考察学生是否清楚什么是歇后语。举例略。三、本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熟语内部各类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相同的意思、相同的经验既可能在成语中体现,也可能在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中体现。如果在学习熟语的时候能够将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结合起来体会,将会事半功倍,对于语言表达也是如虎添翼。参考答案: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孤掌难鸣一个巴掌拍不响;直言不讳打开天窗说亮话;一丘之
13、貉天下乌鸦一般黑;饮水思源吃水不忘挖井人;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咎由自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吹毛求疵鸡蛋里面挑骨头;欲盖弥彰此地无银三百两;独眼龙看书一目了然;癞蛤蟆4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灯芯织布枉费心机;老和尚的百衲衣东拼西凑;眉毛上挂炮仗迫在眉睫;吃着碗里看锅里贪得无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越俎代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曝十寒。3.2 补充练习题目一、我国素称礼仪之邦,讲礼貌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在礼节上重视有来有往,成语有“礼尚往来、投桃报李” 。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成语有“相敬如宾” 。对待客人要热情周到,成语有“宾至如归” 。举止要文雅礼貌,成语有“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温柔敦厚” 。相
14、关的熟语有“礼轻情意重” 、 “礼多人不怪” 、 “来而不往非礼也” ,等等。熟语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信息,请你自己选择一个专题,比如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伦理道德等等,找出相关的熟语。二、以下两份报道中“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这一谚语使用得是否正确?“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是什么意思?有人说,如果宝马早一点儿放下“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架子,早几年进入中国,在中国设厂,那么宝马也许早已成为中国高档车市场的龙头老大。自经济适用房登上舞台之日起,价格优势,就使其始终处在“皇帝女儿不愁嫁”的特殊地位。三、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包括同义的歇后语、俗语或成语) 。1.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
15、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 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 2.学生会主席说:“近来大家对学生会的工作有不少意见。今天这个座谈会,就是想请同学们,有什么说什么,帮助我们做好工作。 ” ; 四、判断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滥挖天山雪莲现象日益猖獗的原因之一是,违法者众多且分布广泛,而管理部门人手不足,因此执法时往往捉襟见肘。B.今年头场雪后城市主干道上都没有发生车辆拥堵现象,在这种秩序井然的背后,包含着交通部门未雨绸缪的辛劳。C.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D.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
16、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五、判断下面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A.沽名钓誉 徒有虚名 不可名状 师出无名B.栉风沐雨 风声鹤唳 移风易俗 附庸风雅C.横生枝节 起死回生 无中生有 妙笔生花5D.动人心弦 兴师动众 动辄得咎 惊心动魂六、判断下面各句中画线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A.法海和尚见许仙不答应,就快刀斩乱麻,把他关了起来。B.媒体不如多宣传一下条条大路通罗马,不一定是考上大学才有出路。让家长和考生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C.营销专家告诫说,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进一个篮子” ,否则一旦市场突然发生变化,企业就
17、可能因产品的崩溃而元气大伤。D.“闭塞眼睛捉麻雀” 、 “瞎子摸象” 、粗枝大叶还在我们党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3.3 补充练习解析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熟语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要想学好熟语,就必须了解熟语背后的文化知识;而要了解民族文化,学习熟语也是一个好的途径。参考答案:有关服饰穿着的成语有“衣冠楚楚、衣衫褴褛、被发缨冠、凤冠霞帔、被发左衽、冬裘夏葛、反裘负刍、倒裳索领、布衣疏食、布衣之交、纨绔子弟、峨冠博带、冠冕堂皇、冠盖相望、削足适履、隔靴搔痒、郑人买履”等。其他例略。二、本题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学生能否准确地使用熟语。参考答案:“皇帝的女儿不愁嫁”比喻有了某种名气或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智慧 _ 熟语 新人 选修 语言文字 应用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