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历史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二(中国历史).doc
《2019中考历史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二(中国历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中考历史初中三年总结的知识复习点二(中国历史).doc(2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五单元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1 隋唐科举制度(1)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2)诞生: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合理性在于: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做官);竞争公平性、客观性;对读书人有激励作用;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等)(3)完善: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唐太宗大大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
2、员。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状元”。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繁荣)。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朝末年(1905 年)才被废除。(4)特点: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公平考试,公平竞争(5)积极影响: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选官权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诗赋,有利于唐诗的繁荣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对后世影
3、响深远(科举制能在中国沿用上千年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有利于统治者选拔人才巩固统治)它是世界最早的考试制度,也是世界文官考试制度的开始)消极影响:明清实行八股取士,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侧重人文科学,忽视实用性的学问考试的目的在于做官,读书人追求功名,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明清实行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僵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近代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6)启示:完善用人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应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观念要选拔和任用德才兼备的人才
4、(7)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认识:贯彻了自由报考、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扩大了选才范围。(8)对现代我国考试制度的建议:加大考试制度的改革力度,注重能力的考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读到的见解,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2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他的统治政策:(1)政治方面: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虚心纳谏(重用敢于直谏的魏征);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2)经济方面: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3
5、)教育方面: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完善科举制度,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北方少数民族尊为“天可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松赞干布,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5)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玄奘西游等,贞观年间日本遣唐使大量来华,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唐太宗推崇儒家民本思想,勤政爱民(勤政爱民是唐太宗的治国思想)“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年号“贞观”,那时候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
6、治,维护地主阶级利益) 贞观之治的启示:以民为本,关注民生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任人唯贤要适时调整统治政策。评价唐太宗与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盛世局面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都重视对外交往,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3 女皇武则天:地位: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措施:经济上继续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选拔贤才,教育上创立殿试和武举。评价:她在位期间,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4“开元盛世”(
7、“开元盛世”是指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1)出现原因:政治上,任姚崇为相,“励精为治”。重视地方吏治,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经济上发展生产,提倡节俭教育上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华的人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农耕技术的发展唐太宗武则天统治的奠基(2)表现:经济上空前繁荣:农业方面: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也有很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蔬菜有很多新品种从西域传入。茶3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出现了新农具曲辕犁、筒车。人们积极抗旱,治理蝗灾,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手工业发达:丝织品的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
8、的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釉色绚丽,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商业繁荣:长安、洛阳、成都、扬州是商业大都市。长安城街道整齐,宏伟富丽,城内分坊和市,“市”为繁华的商业区,“坊”是住宅区。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唐都长安的国际地位: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最为繁华、最为富庶和文明的城市,其发展特点是中西文明交融。其原因是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科技发达,文化昌盛;政策开放,中外交往频繁;商业发达,对外贸易兴盛)文化上,科举制得到完善,士人读书风气盛行。诗赋成为进士科考的主要内容,我国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3)“开元盛世”:
9、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4)“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隋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的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政治清明帝王励精图治,发展生产人民安居乐业,辛苦劳动,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5)唐朝前期社会繁荣局面的形成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前提正确的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先进的科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处理好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有利于经济的繁荣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要保证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10、,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5 唐朝的对外交往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唐朝在世界各国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1)遣唐使:从唐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他们学习唐朝先进文化,回国后,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他 们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2)鉴真东渡: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多次东渡日本,第 6 次才到达。他将唐朝先进的文化传到日本。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鉴真在日本受到尊崇的原因是鉴真不怕牺牲,辛勤不懈地传播唐朝先进文化技术)(3)玄奘西游: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游
11、天竺取经。他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4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4)鉴真与玄奘的共同点:都具有出生入死、百折不挠的精神都以渊博的知识赢得人民的尊敬都传播了中国先进文化,密切了中外文化交流(5)特点:交流范围广泛且有连续性领域全面,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渠道众多,有官派及民间留学,国家间及民间贸易,佛教的传播内容不同,中国主要传出制度文化等,外国传入的主要是土特产物种等双向交流,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天竺等国产生影响,频繁的对外交流也使唐朝成为一个开放的国家在交流过程中,中华文化圈
12、形成,唐朝成为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6)对外交往活跃原因:唐朝经济、文化先进发达(主要原因)唐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唐朝对外交通便利,海路交通发达(7)启示:开放则兴,封闭则衰必须有稳定的政治局面,坚持改革开放的对外政策,学习别人的长处,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展经济文化。6 唐与吐蕃的交往史实:吐蕃人是藏族的祖先。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意义: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8 世纪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使各民族和平相处,共同发展,中华文明进入新的发展高峰。)
13、 (汉朝、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的典型事件:汉朝时,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设立安西都护府;设立北庭都护府;册封怀仁可汗、渤海郡王、云南王等。汉、唐时期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的几种方式:友好交往;武力;和亲;册封;设立机构等。)7 秦朝隋朝的相同点:都结束了分裂。实现了统一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并被后世延用都修建了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都因暴政二世而亡8 中国封建社会盛世景象:共同表现有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盛世景象出现的原因是重视发展农业,提倡节俭。盛世景象的出现,为后世统治者提供的宝贵经验是:国家若要长治久安,必须以人为本,重视农业,关
14、注民生。9 秦汉唐治国思想的演变及启示:中国古代治国思想博大精深,经历了由法家(秦朝)至道家(西汉初年)再到儒家(汉武帝以后)的演变在之后形成了“外儒内法”、兼容趋同的趋势。我们应该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结合起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第六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51 辽、宋、西夏、金10 世纪初,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就是辽太祖960 年,赵匡胤建立北宋(北宋只实现了局部统一,没有统一全国),定都东京(开封)。宋真宗时,宋辽发生澶州之战,出现澶渊之盟,辽朝撤兵,宋给辽岁币,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宋辽之间保持和平局面。11 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
15、昊称帝,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元昊连年与宋交战,后来双方议和,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12 世纪初期,女真首领阿骨打抗辽建立金国,定都会宁。阿骨打就是金太祖。金先灭辽, 1127 年灭北宋。1127 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与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辽(契丹)、西夏、金、(吐蕃、大理);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金、蒙古、元;与南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金、蒙古、(吐蕃)、元。(从科技发明、商业发展、海外贸易方面说明宋朝“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国家”:科技领先,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交子出现、城市商业繁荣等;政府鼓励对外贸易、设置市舶机构管理海外贸易、海外贸易范围广)2 岳飞抗金:岳飞是
16、南宋抗金名将。他率领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岳家军”,收复建康,取得郾城大捷等胜利。宋高宗和秦桧向金讲和,岳飞被秦桧以“谋反”罪处死。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3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时间: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2)原因:社会环境(政治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政治相对稳定劳动力与技术: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根本原因)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变化,南方更适合农业发展统治政策:统治者兴修水利,重视发展农业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
17、(3)过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国时期的吴国开始开发江南地区经济魏晋南北朝时,全国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东南渐重,则西北渐轻”)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两宋时南方农业生产水平超过北方,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国家根本,仰给东南”)(4)具体表现农业方面:A 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很快在江南地区得到推广。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证6明太湖流域已经成为重要的粮仓)。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B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C 茶树的栽培也有很大发展,江
18、南的丘陵地区,新辟了许多茶园。手工业方面:宋代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 A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有很大的发展。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绸产量高,朝廷用的丝绸多来自江浙。从海南岛兴起的棉织业,南宋时已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B 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发展成著名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C 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宋代海船上已经装有指南针。商业方面: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A 宋代的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临安)。开封城内有“瓦子”(娱
19、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栏”,市民生活丰富。杭州繁荣程度远超开封,人口多达百万,有早市、夜市,市场上全国各地乃至国外的商品都有,国内外客商往来不绝,非常繁忙。B 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足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重要的地位。C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纸币的产生,有利于商业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20、。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我国经济格局改变。(中国封建社会城市形成的原因是政治统治的需要;军事战略的需要;商业的发展;交通要道、人口密集地方形成等。)(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是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其出现的原因是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城市规模扩大或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等)(5)影响:交通贸易上:财政重心与军政中心分离,促进海运、河运发展人口分布上: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民族关系上:促进了南北民族融合,文化习俗交融南方环境上:南方环境逐渐遭到破坏教育与人才上:文化重心南移,南方人才辈出。(6)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用
21、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要重视引进劳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坚持对外开放,重视对外贸易。74 蒙古和元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后,于 1206 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军队相继灭亡西夏和金1271 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6 年元灭南宋,重新统一中国(南宋文天祥抗元失败)元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清朝是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二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5 忽必烈的统治措施(1)政治上: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
22、“行省”。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加强对琉球的管辖,是今台湾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2)经济上:农业方面:A 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B 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 C 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通惠河、会通河),与原有运河连通,便利了南粮北运 D 开辟规模空前的海运(起止点:刘家港、直沽),粮食运输逐步以海运为主商业:优待商人,商业繁荣。大都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大都市。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6 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
23、,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7 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元朝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1)条件:国家统一,疆域辽阔。(2)表现:那时,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贡献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契丹、女真与汉族融合)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元朝时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3)
24、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民族的融合。8 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造船业的进步和指南针的应用为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奠定基础。陆上丝绸之路被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占据第七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81 郑和下西洋(1)条件(成功原因):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发达,指南针的应用,我国人民丰富的航海经验社会环境: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主观条件:郑和个人气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得到明成祖的支持尊重他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平等交流,公平交易。(2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中考 历史 初中 三年 总结 知识 复习 中国历史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