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张家口市第四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张家口市第四中学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 40题,每题 2分,共 80分)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的等级,以下序列正确的是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 周王大夫士卿大夫【答案】B【解析】【详解】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按照宗法制中血缘关系远近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序列,故 B项正确。A、C 和 D的顺序不符合事实,排除。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下列符合荀子精神的是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
2、制度 B. 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实行察举制 D. 刺史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刺史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刺史制度符合题意。所以选 D。3.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历经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其对应的选拨依据顺序正确的是A. 孝廉功绩才学门第B. 才学孝廉门第功绩C. 才学门第功绩孝廉D. 功绩孝廉门第才学【答案】D【解析】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军功授爵制是按照功绩作为选官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是按照才能与品德、出身门弟、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故 D项正确;排除 ABC三项。4.
3、“(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的“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 执行诏令B. 审核政令C. 决策军务D. 协理奏章【答案】D【解析】材料“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由此可以知道这里的“中级官员”也就是殿阁大学士。它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一个侍从机构或秘书机构。
4、所以 D项正确。ABC 都不是殿阁大学士的职能,故排除。点睛:殿阁大学士后来发展为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内阁的建立实质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5.在 2005年进行的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 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禅让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
5、造成男女比例3失调,故 C项正确。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世袭制是官位爵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D 项错误。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A. 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B. 废丞相,权分六部C. 废行省,设三司D.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人君不能躬览庶政”等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 “躬览庶政” ,以杜绝大臣专
6、权,故 B项正确;A 项是宋朝时分割相权的措施,排除;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故 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殿阁大学士,故 D项排除。7.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解缙等人随侍成祖, “从容献纳” , “朝夕左右” , “勤慎”有加。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选项 材料 结论A 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 由此解决了相权问题B 随侍成祖, “从容献纳” , “朝夕左右” , “勤慎”有加 协助皇帝,监察百官C 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 内阁属于临时机构D 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 内阁官员地位不高A. AB. BC. C4D. D【答案】D【解
7、析】【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问题,排除 A;内阁没有法律赋予的实际权力,不能监察百官,排除 B;内阁是明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并非临时机构,排除 B;由“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 ,说明内阁官员地位不高,故选 D。8.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A. 确立册封制度 B. 设立三司、六部C. 推行行省制度 D. 设置理藩院【答案】C【解析】【详解】册封制度早在夏商周就已有了,排除 A。三司设于明初,六部设在隋唐时,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北部和西部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 D。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地统治,提高效率,改变了原来的在地方上
8、推行的郡县制为核心的体制,改为行省制,故选 C。9.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草拟国家政令D. 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D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A 错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丞相职责,B 错误。草拟国家政令是三省六部制度下中书省职责,C 错误。10.柳宗元用“有叛人而无叛吏” , “有叛国而无叛郡”评价秦汉制度。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官制5【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
9、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 A项错误,C 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 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 项错误。【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 、 “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11.如下表主要反映出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
10、断得到强化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C【解析】【详解】表中主要反映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被削弱。故答案为 C项。A 项中的“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规律可循,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 项中的“矛盾与困局”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612.史料 出处“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后汉书百官志建武十三年, “大飨将士,斑劳策勋。罢左右将军官”后汉书光武帝纪“(匈奴)言之有理即可有西域二十一年冬,车师前王、鄯善、焉
11、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叶厚赏赐之”后汉书西域传上表为后汉书中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内政建设与边防政策相一致B. 地方豪强势力危及中央集权C. 开国功臣的军政特权被削弱D. 削减地方军有利于稳定边防【答案】A【解析】表格第一栏史料说明罢黜郡都尉,归太守管理,第二栏是罢左右将军官,第三栏是对边疆匈奴管理不在设置都护。材料说明对内和对外都是罢免官职,政策一致,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信息,故 B项错误;材料中削减的是地方官员权力,不是开国功臣,故项错误;地方军的削减显然不利于边防的
12、稳定,故 D项错误。13.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A. “致远”舰 B. “定远”舰 C. “靖远”舰 D. “经远”舰【答案】A【解析】【详解】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定远”舰的管带是刘步蟾, “靖远”舰的管带是叶祖珪, “经远”舰7管带是林永升, “排除、和项。14.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
13、.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95 年日本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也同样享有此规定,故正确,选择 D项。其它两项与此无关,故排除 ABC三项。15.“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 甲午中日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抗日战争D. 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的军歌。由题干中的“鬼子末日” “游击队”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 ABD
14、,选 C。【点睛】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 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8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A项抗日民族统一
15、战线初步建立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符合题干中“1937 年” ;B 项敌后战场己成为主战场说法不符合史实,1937 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 10月,国民党积极抗战,进行了四次大会战;C 项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表述不符合史实,蒋介石国民军队虽然组织了四次大会战,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D 项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因此, “新气象”主要是指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选 D。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C. 国民政府发表八
16、一四自卫抗战宣言D. 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7 年 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绩正式建立,D 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是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方针。国民政府发表八一四自卫抗战宣言是 1937年 8月。【点睛】回答本题要注意整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 12月,中共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
17、事变,标志全国抗战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 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正式建立。18.“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哪怕敌人逞凶狂,咱们摆下了天罗地网,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理葬” 。电影地道战主题曲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它发生在A. 国民革命时期9B. 抗日战争时期C. 土地革命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理葬”的信息,结合所学,地道战所反映的事迹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故 B项正确。其它三项与抗日战争无关,故排除。19.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
18、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 ”这场会战指A. 徐州会战B. 淞沪会战C. 武汉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 ,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 B项正确。其它会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20.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 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 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C. 西安事变 D
19、. 七七事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发生于 1931年,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到 1945年抗战胜利正好是十四年,故 A项正确;华北事变是 1935年,西安事变 1936年,七七事变 1937年,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BCD三项。21. 在 1939年至 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 8至 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10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 40万人,抗击日军 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 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A.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
20、继续抗日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D. 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会战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 1939年至 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 7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 20万人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故 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故 B排除。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故 C排除。当时正面战场失败,故不能说明战胜日军的法宝,故 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
21、流抗日战争特点22.下图为“二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 。它反映了A. 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B. 国际力量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C. 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D.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显示中国不仅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伤亡的人数最多而且参战人口也最多,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故 D项正确;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反帝斗争第一次胜利,故 A项错误;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故 B项错误;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结束是澳门的回归,故 C项错误。112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
22、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 结论A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是近代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C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得到各国认可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门户开放
23、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得到各国认可”可知, “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故 D正确;“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无法得出“南京条约是近代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结论,排除 A;“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无法得出“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的结论,排除 B;“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 错误。1224.某学生对抗战期间发生的部分战
24、役进行梳理,制成下表。表中对应选项正确的是时间 空间 战果1937年 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8年 中国官兵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华北 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歼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A. 平型关台儿庄 1939年B. 平型关台儿庄 1940年C. 台儿庄平型关 1939年D. 台儿庄平型关 1940年【答案】B【解析】【详解】 “1937年” “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指平型关大捷;“1938 年” “中国官兵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是指台儿庄战役;在“华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北省 张家口市 第四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中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