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张家口市第四中学 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 40题,每题 2分,共 80分)1.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严格的等级,以下序列正确的是A. 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 周王诸侯士卿大夫D. 周王大夫士卿大夫【答案】B【解析】【详解】维系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按照宗法制中血缘关系远近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等级序列,故 B项正确。A、C 和 D的顺序不符合事实,排除。2.荀子君道:“墙之外,目不见也;里之前,耳不闻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 ,远者天下,近者境内,不可不略知也” 。下列符合荀子精神的是A. 建立上传下达的邮驿
2、制度 B. 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实行察举制 D. 刺史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刺史制度的理解。从材料的信息来看,这主要反映了荀子主张国君要知道各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刺史制度符合题意。所以选 D。3.中国古代选官的方式历经了“军功授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其对应的选拨依据顺序正确的是A. 孝廉功绩才学门第B. 才学孝廉门第功绩C. 才学门第功绩孝廉D. 功绩孝廉门第才学【答案】D【解析】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军功授爵制是按照功绩作为选官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分别是按照才能与品德、出身门弟、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故 D项正确;排除 ABC三项。4.
3、“(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的“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A. 执行诏令B. 审核政令C. 决策军务D. 协理奏章【答案】D【解析】材料“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反映的是朱元璋废除丞相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由此可以知道这里的“中级官员”也就是殿阁大学士。它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一个侍从机构或秘书机构。
4、所以 D项正确。ABC 都不是殿阁大学士的职能,故排除。点睛:殿阁大学士后来发展为内阁,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没有决策权,对皇权不起制约作用,内阁的建立实质上是皇权专制强化的结果。5.在 2005年进行的全国 1%人口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男女人口比例为 10630:100,新生儿性别比例失调,这说明重男轻女观念仍然存在。下列关于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 分封制B. 世袭制C. 宗法制D. 禅让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在此制度下,人们特别在意家族的血缘传承,它的现实影响就是重男轻女,从而
5、造成男女比例3失调,故 C项正确。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贵族、功臣分派各地,广建封国,与材料不符,A 项错误。世袭制是官位爵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民主推选部落或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D 项错误。6.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 “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A. 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B. 废丞相,权分六部C. 废行省,设三司D.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人君不能躬览庶政”等分析可知,明太祖废除丞相, “躬览庶政” ,以杜绝大臣专
6、权,故 B项正确;A 项是宋朝时分割相权的措施,排除;行省是地方行政制度,故 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殿阁大学士,故 D项排除。7.明史解缙传记载: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解缙等人随侍成祖, “从容献纳” , “朝夕左右” , “勤慎”有加。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选项 材料 结论A 永乐元年,明成祖设立内阁 由此解决了相权问题B 随侍成祖, “从容献纳” , “朝夕左右” , “勤慎”有加 协助皇帝,监察百官C 内阁并没有固定官署,没有属员 内阁属于临时机构D 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 内阁官员地位不高A. AB. BC. C4D. D【答案】D【解
7、析】【详解】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解决了相权问题,排除 A;内阁没有法律赋予的实际权力,不能监察百官,排除 B;内阁是明朝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并非临时机构,排除 B;由“解缙为从五品最高者” ,说明内阁官员地位不高,故选 D。8.为对辽阔的地域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管治,元政府决定A. 确立册封制度 B. 设立三司、六部C. 推行行省制度 D. 设置理藩院【答案】C【解析】【详解】册封制度早在夏商周就已有了,排除 A。三司设于明初,六部设在隋唐时,排除B。理藩院是清朝管理北部和西部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排除 D。元朝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地统治,提高效率,改变了原来的在地方上
8、推行的郡县制为核心的体制,改为行省制,故选 C。9.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 决定军国大事B. 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 草拟国家政令D. 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答案】D【解析】【详解】军机大臣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中枢机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D正确。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A 错误。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是丞相职责,B 错误。草拟国家政令是三省六部制度下中书省职责,C 错误。10.柳宗元用“有叛人而无叛吏” , “有叛国而无叛郡”评价秦汉制度。其所肯定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官制5【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有叛人而无叛吏是指秦朝,秦朝
9、实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避免了周朝地方割据的局面的重演,但因暴政而被农民起义推翻;有叛国而无叛郡是指西汉,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故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否定分封制,故 A项错误,C 项正确。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一种制度,但材料肯定的是郡县制,没有涉及宗法制的信息,B 项错误。世官制属于官员世袭制度,与材料肯定郡县制不符,D 项错误。【点睛】理解“有叛人而无叛吏” 、 “有叛国而无叛郡”的内涵,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柳宗元肯定郡县制。11.如下表主要反映出A. 古代中国地方行政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B.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C. 从秦朝到元朝中央集权不
10、断得到强化D.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答案】C【解析】【详解】表中主要反映从秦代到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联系所学可知,这种趋势带来的影响是,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越来越被削弱。故答案为 C项。A 项中的“诡秘多变和反复无常”说法错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有规律可循,排除;B 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D 项中的“矛盾与困局”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612.史料 出处“建武六年,省诸郡都尉,并职太守,无都试之役” 后汉书百官志建武十三年, “大飨将士,斑劳策勋。罢左右将军官”后汉书光武帝纪“(匈奴)言之有理即可有西域二十一年冬,车师前王、鄯善、焉
11、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叶厚赏赐之”后汉书西域传上表为后汉书中对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的历史叙述。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 内政建设与边防政策相一致B. 地方豪强势力危及中央集权C. 开国功臣的军政特权被削弱D. 削减地方军有利于稳定边防【答案】A【解析】表格第一栏史料说明罢黜郡都尉,归太守管理,第二栏是罢左右将军官,第三栏是对边疆匈奴管理不在设置都护。材料说明对内和对外都是罢免官职,政策一致,故 A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信息,故 B项错误;材料中削减的是地方官员权力,不是开国功臣,故项错误;地方军的削减显然不利于边防的
12、稳定,故 D项错误。13.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 “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A. “致远”舰 B. “定远”舰 C. “靖远”舰 D. “经远”舰【答案】A【解析】【详解】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定远”舰的管带是刘步蟾, “靖远”舰的管带是叶祖珪, “经远”舰7管带是林永升, “排除、和项。14.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领事裁判权的规定;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A
13、.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95 年日本与中国签订马关条约 ,规定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英国也同样享有此规定,故正确,选择 D项。其它两项与此无关,故排除 ABC三项。15.“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 甲午中日战争B.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C. 抗日战争D. 鸦片战争【答案】C【解析】【详解】 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的军歌。由题干中的“鬼子末日” “游击队”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排除 ABD
14、,选 C。【点睛】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16.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从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 10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此处“新气象”主要是指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B. 敌后战场已成为主战场C. 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8D. 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答案】D【解析】A项抗日民族统一
15、战线初步建立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不符合题干中“1937 年” ;B 项敌后战场己成为主战场说法不符合史实,1937 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年 10月,国民党积极抗战,进行了四次大会战;C 项国民党军队基本扭转了战局表述不符合史实,蒋介石国民军队虽然组织了四次大会战,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D 项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在民族危亡空前严重的时刻,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因此, “新气象”主要是指全国性抗战局面的形成。故选 D。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是A.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B.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C. 国民政府发表八
16、一四自卫抗战宣言D. 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37 年 9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绩正式建立,D 项正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意义是揭开了国共合作的序幕。瓦窑堡会议的召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绩的方针。国民政府发表八一四自卫抗战宣言是 1937年 8月。【点睛】回答本题要注意整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 12月,中共在陕北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初步形成。1937年七七
17、事变,标志全国抗战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1937年 9月,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正式建立。18.“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哪怕敌人逞凶狂,咱们摆下了天罗地网,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理葬” 。电影地道战主题曲仿佛又把我们带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它发生在A. 国民革命时期9B. 抗日战争时期C. 土地革命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要把那些强盗豺狼全都理葬”的信息,结合所学,地道战所反映的事迹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故 B项正确。其它三项与抗日战争无关,故排除。19.这场时间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蒋介石以最精锐嫡系部队的惨烈战斗牺牲换来西方
18、国家对中国坚强不屈抗战精神的敬重,也使得共产党以及各路军阀对蒋介石领导抗战真正产生信任;更重要的是,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 ”这场会战指A. 徐州会战B. 淞沪会战C. 武汉会战D. 百团大战【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长达三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这场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 ,结合所学,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故 B项正确。其它会战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20.有研究表明:中国十四年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在 4100万以上,加上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人口损失则超过 4500万。材料中的“十四年抗战”开始于A. 九一八事变 B. 华北事变C. 西安事变 D
19、. 七七事变【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九一八事变发生于 1931年,中国人民开始了抗日战争,到 1945年抗战胜利正好是十四年,故 A项正确;华北事变是 1935年,西安事变 1936年,七七事变 1937年,都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BCD三项。21. 在 1939年至 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7次大规模战役,每次战役日军投入的兵力均在 8至 10万人,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1020万人以上。在枣宜会战中国民党军队先后调集 40万人,抗击日军 10万余人的进攻,这接近战略防御阶段 4次大会战的规模。材料表明A. 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
20、继续抗日B. 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C. 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D. 集中优势兵力进行会战是正面战场战胜日军的法宝【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在 1939年至 1940年的两年间,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南昌会战长沙会战枣宜会战等 7次大规模战役,中国军队投入的兵力至少在 20万人以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抗战相持阶段国民党仍然继续抗日,故 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故 B排除。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牵制了日军侵华的大部分力量,故 C排除。当时正面战场失败,故不能说明战胜日军的法宝,故 D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
21、流抗日战争特点22.下图为“二战主要反法西斯国家参战数据示意图” 。它反映了A. 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B. 国际力量支持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C. 抗日战争结束了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D. 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答案】D【解析】【详解】图片显示中国不仅是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伤亡的人数最多而且参战人口也最多,说明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故 D项正确;抗战胜利标志着近代中国一百多年反帝斗争第一次胜利,故 A项错误;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障,故 B项错误;列强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结束是澳门的回归,故 C项错误。1123.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
22、解读,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史实 结论A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南京条约是近代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C 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马关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D“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得到各国认可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根据“门户开放
23、政策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要求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 ,得到各国认可”可知, “门户开放”政策使列强在中国的争夺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形成了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故 D正确;“英国商人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是南京条约的内容,但无法得出“南京条约是近代以来列强与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结论,排除 A;“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是马关条约的内容,但无法得出“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发生了转变”的结论,排除 B;“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 错误。1224.某学生对抗战期间发生的部分战
24、役进行梳理,制成下表。表中对应选项正确的是时间 空间 战果1937年 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1938年 中国官兵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华北 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歼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A. 平型关台儿庄 1939年B. 平型关台儿庄 1940年C. 台儿庄平型关 1939年D. 台儿庄平型关 1940年【答案】B【解析】【详解】 “1937年” “八路军伏击日军,歼敌千余人,取得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是指平型关大捷;“1938 年” “中国官兵消灭日军一万余人,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是指台儿庄战役;在“华北”
25、的“八路军一百多个团,歼敌四万多人,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是指 1940年的百团大战。故答案为 B项。百团大战发生在 1940年,排除 A、C 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 1938年,排除 D项。25.阅读1938 年中国战场中日炮兵中型火炮、重型火炮数量对比表 。该表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初期对比双方 野炮 山炮 榴弹炮 合计日本 430 430 372 1232中国 252 132 32 4162015年 7月 29日腾讯网军事频道载文统计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B.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艰难性13C. 正面战场屡遭败绩的必然性D. 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可能性【答案】B【解析】根据 1938
26、年中国战场中日炮兵中型火炮、重型火炮数量对比表看出,中国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的武器数量与日本相比悬殊很大,说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艰难性,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中日双方武器力量的悬殊,无法体现“正面战场”的情况,排除 C;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可能性” ,排除 D。26.“一个正义的运动,只有情感是不够的,民族主义也一样,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就很容易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 ”下列历史事件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A. 义和团运动B. 太平天国运动C. 戊戌变法D. 辛亥革命【答案】A【解析】题干中“民族主义”表现了以中华民族为中心的情感
27、。 “没有理性的指导和束缚”说明此历史事件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被各式各样的人所利用”说明最后失败的结果。综合以上分析,应是义和团运动,故 A项正确;其他运动均不符合材料所指向。27.下表是“七七事变“前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据此可推知项目 中国 日本工业总产值 136 亿美元 60亿美元国力 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10% 80%总兵力 2029 万人 60余万人有训练的后备兵源 50万人 4097 万人军力飞机 600架(作战飞机 305架) 2625架14A. 日本具备有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B. 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C. 抗战胜败取决于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D. 全民族抗战
28、是中华民族存亡的关键【答案】D【解析】从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看出,中国工业总产值、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训练的后备兵源和飞机远远落后于日本,只有总兵力超过日本,说明中国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D 正确;抗日战争结果是日本以失败告终,说明具备有迅速战胜中国的一切基础,A 错误;国力弱,只有总兵力超过日本,不能说明中国抗战拥有持久作战的先决条件,B 错误;C 过于夸大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忽视了中国全民抗战的作用,C 错误。28.“2011年,为迎接中国共产党 90周年华证,央视一套隆重播出了电视剧中国 1921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冈号角
29、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火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90 年波澜壮阔,90 年壮丽辉煌。 ”其中“八一枪声”A.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B.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C.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D. 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答案】B【解析】【详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排除 A;“八一枪声”指 1927年的八一南昌起义,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故选 B;八一南昌起义把斗争矛头指向的国民党反动派而非帝国主义,排除 C;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
30、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排除D。152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 。规定体现了南京临时政府实行( )A. 三权分立 B. 责任内阁制 C. 民主共和政体 D. 君主立宪政体【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 ”可知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三权分立的信息,而是强调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排除 A。材料反映的南京临时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它是民主共和政体的一部分,排除 C。中华民国废除了君主制度,没有实行君主立宪政体,排除 D。3
31、0. 学术界有观点认为,无论从破还是从立的角度看,武昌起义都可谓首创性义举,故史称“辛亥首义” 。这里所说的“首义”主要是指武昌起义A. 是革命党人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B. 是推翻清王朝并导致民国建立的起义C. 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反清起义D. 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的准确识记,武昌起义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 B。中的“第一次”表述错误;武昌起义不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反清起义,也不是第一次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的起义,不选。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名师
32、点睛】封建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31.某中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映了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 1949年 4月 23日。民国纪年应该是16A. 民国三十五年 B. 民国三十七年 C. 民国三十八年 D. 民国四十年【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 1949年
33、4月 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总统府,1949 年是中华民国三十八年,故 C正确;民国三十五年是 1946年,故 A错误;民国三十七年是 1948年,故 B错误;民国四十年是 1951年,故 D错误。故选 C。32.李明在假期里观看了以下四部影视剧,按照所反映事件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甲午风云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方国家的侵华战争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太平天国的时间是 1851年,鸦片战争的时间是 1840年,辛亥革命的时间是1911年,甲午风云时间是 1894年。根据以上分析,按时间排列是,
34、D 项正确,A、B、C 三项错误。故选 D。33.郑超麟回忆录中说:“今人不满意于辛亥革命,认为革得不彻底。事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还不是照样统治着中国?可是现在,七十多年以后,回顾看看,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形式上、称谓上的改变,孕育着后来实质上的改变” 。作者强调的是A.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B.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C. 辛亥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D. 辛亥革命是一次彻底的革命【答案】C17【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
35、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反映了辛亥革命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C 项正确。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排除 A。B 项表述不准确,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排除。由材料“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可知作者也认为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排除 D。【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材料“我们不能不说,辛亥革命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上一个重大的转折点。以后彻底的革命,就是从那次不彻底的革命发展下来的”切入,结合辛亥革命进行思考即可知道答案。34.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访问中国时写给他女儿的信中说:“要使我们国
36、家 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像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杜威评价的是中国的A. 百日维新B. 五四运动C. 辛亥革命D. 北伐战争【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要使我们国家 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可知,杜威评价的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反帝反封爱国运动,B 项正确。百日维新由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与材料“要使我们国家 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不符,A 项错误。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
37、与材料不符,C 项错误。北伐战争是由国共两党领导的,以反帝反封为目标的国民革命运动,D 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要使我们国家 14岁多的孩子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 ,结合五四运动的史实即可知道答案。35.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转折”的主要依据是A. 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18B. 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C. 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D.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 1947年,结合所学可知,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故 D项正确。A
38、项是 1949年,故排除 A。重庆谈判是 1945年,故排除 B项。三大战略决战的完成是 1949年,故 D项错误。36.卿云曲曾被选为中华民国的国歌,歌词为:“卿云烂兮,漫漫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简短的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A. 结束君主专制制度的伟大功绩B. 使共和思想深入人心的巨大成就C. 推动社会生活习俗的迅速进步D. 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荣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中华民国的国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歌词颂扬了辛亥革命结束君主专制制度,故 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方面和社
39、会习俗方面,排除 BC;材料没有体现中华民国是“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地位,D 错误。【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中华民国的国歌”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 ,联系所学辛亥革命的影响分析解答。37.下图是 1840年以后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图,可以解释下图转变的历史事件是19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注:图表中三列的前者都是:满族巡抚的数量,后者都是汉族巡抚的数量)A. 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洋务运动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主要是在 18641866年。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汉族地主势力上升迅猛,1864 年太平天国被镇压后得到重用,导致
40、晚清政坛出现这种变化。故答案为 B项。从时间上可排除 AD项;洋务运动于 1861年开始,但不是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排除 C项。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特别是图片中变化的因素。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本题文字说明部分的时间信息非常重要。38.表为中国共产党在 1933-1934年
41、间发表的声明和公告。这些声明和公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A. 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20B. 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C. 进行战略转移的军事准备D. 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33-1934 年”以及表格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可知,1933 年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方式,即企图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国,中共面对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表达了坚决反对日本侵略的立场,A 项正确。材料主要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日本侵略行为和国民党消极抵抗的反对,不涉及联合国内各阶级力量的努力,B 项错误。中国共产党进行战略
42、转移的军事准备主要是指反“围剿”失利后的红军长征,与材料无关,C 项错误。材料不涉及共产党关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署,D 项错误。39.下表分别为 1940年 12月 25日刊登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第一卷第十二期上和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编写的华北治安战中关于抗战时期,百团大战中日双方统计的日方伤亡情况中方 伤日军 2万余人、伪军 5000余人,俘日军 280余人、伪军 18 万余人日方 伤 1719人,亡 302人,皇协军伤亡失踪 1202人A. 中方的统计数据相对接近事实B. 日方减少伤亡数字以鼓舞士气C. 历史的真相无法还原D. 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答案】D【解析】依据
43、题意可知中方统计的日军伤亡人数与日方战后统计的日军和伪军伤亡人数差距特别大,在抗战相持阶段,中方的统计数字大是为了鼓舞抗战的士气,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而战21后,日方统计的数字小是为了掩盖战争的真相,故双方的统计与各自的立场有关,D 项正确。A、B 两项片面,不符合题意;C 项错误。40.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下表是袁世凯的若干生平事迹介绍,以下对其评价表述不正确的是时间 主要事迹1899年冬 袁世凯任山东巡抚,开始全力镇压义和团运动1905年 袁世凯亲自出面筹钱,督修了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12年 6月 袁世凯颁发暂行新刑律 ,对赌博者、开设赌场者规定了不同的刑罚19
44、16年袁世凯颁布新皇室规范 ,规定“自亲王以下至于宗室,犯法治罪与庶民一律;亲王、郡王可以为海陆军官,但不得组织政党,并担任重要政府官员;永废太监制度;凡皇室亲属不得经营商业,与庶民争利”A. 从革命史观看,袁世凯“镇压义和团”说明他是农民运动的刽子手B. 从近代化史观看,袁世凯“督修京张铁路”有利于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进步C. 从文明史观看,袁世凯暂行新刑律的颁发有利于社会风气的改善和旧习俗的革新D. 从全球史观看,袁世凯新皇室规范反映了在世界民主化潮流影响下中国所取得的进步【答案】D【解析】1916年袁世凯颁布新皇室规范 ,复辟帝制,违背了世界民主化潮流,不是历史的进步,故 D错误,符合题意,
45、故选 D;A、B、C 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4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班固汉书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22材料三 (宋)开宝五年,太祖诏宰相、枢密使候(等待)对殿庐,次年六月,又命参知政事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轮流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材料四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
46、全家处死。(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2)据材料二指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和分析其主要作用。(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分割相权的举措。(4)据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答案】 (1)秦朝;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2)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削弱相权,保证了皇权独尊。(3)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事、财权。(4)相权不断被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解析】【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秦朝设立三公九卿制,丞相是皇帝的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2)职责:根据材料“每事先经
47、由中书省” “ 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 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并结合所学概括三省六部制的职责。作用: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主要从加强君主专制、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回答。(3)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主要根据所学知识概括,主要是推行二府三司制。(4)根据材料中汉代到明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编者按:亮剑是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100种优秀图书、100 部优秀影视片之一。 亮剑中体现的亮剑精神是: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亮剑精神,是我们国家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
48、披靡。 】 亮剑中的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的重大历史现象。亮剑的主角李云龙,抗战初任八路军 386旅独立团团长,指挥全歼骄横的日军山崎大队;后来,李云龙会同国民党 358团团长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全歼日军守23备部队官兵,从此二人惺惺相惜,成了朋友。1941 年冬天,李云龙率独立团在野狼峪设伏,全歼日军两个中队,引起极大震动。日军为剪除独立团,袭击赵家峪,并将李云龙妻子抓进平安县城。于是,独立团直接进攻平安县城。攻城期间,楚云飞部自觉阻击驰援平安县城的日军。在平安县城之战后,楚云飞派两个营进驻李云龙团部所在地大孤镇,此举激怒了李云龙,李云龙以演习为名,围困楚云飞部,迫使其撤离大孤镇
49、。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李云龙与楚云飞在淮海战场上交战,双方险些同归于尽。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示例情节:李云龙和楚云飞袭击日军县城守备部队,惺惺相惜成了朋友。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概述和评价:20 世纪 30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抗日呼声高涨,抗日救亡运动不断发展,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全面侵华,威胁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