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低年级小学生观察事件凌乱,不系统,没头没尾,看到哪里算哪里,这是观察品质哪个特征发展水平较低的表现?( )(A)观察的目的性(B)观察的精确性(C)观察的顺序性(D)观察的深刻性2 通过歌诀的形式来记忆二十四节气属于认知策略中的(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计划策略3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属于( ) 。(A)前习俗水平(B)后习俗水平(C)具体运算阶段(D)习俗水平4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复杂的行为这是( )
2、。(A)示范法(B)系统脱敏法(C)惩罚法(D)行为塑造法5 不属于社会公益劳动的项目是( )。(A)打扫校园(B)植树造林(C)拥军优属(D)帮老助残6 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药可救,这违背了( )的原则。(A)统一要求与从实际出发相结合(B)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C)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D)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7 当一个人的外表具有魅力时,他的一些与外表无关的特征也常常被肯定,这种现象被称为( )。(A)宽大效应(B)晕轮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刻板印象8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
3、,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下列哪种学习策略?( )(A)复述策略(B)精加工策略(C)组织策略(D)监控策略9 学生从道德上理解道德规范并不很难,但是要真正把这种要求转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经过道德实践的亲身体验,其中转化的“催化剂” 是( )。(A)道德动机(B)道德评价(C)积极的道德情感(D)道德行为习惯10 “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 实质上忽视了人的( )。(A)生理健康(B)生理卫生(C)心理健康(D)身体健康11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从美育的角度看,主要是在引导学生( )。(A)感受美(B)鉴赏美(C)表现美(D)创造美12 小学生的理智感主要表现为(
4、)。(A)好奇心不断地加强(B)求知欲的扩大和加深(C)竞争意识的加强(D)渴望被关注的心理加强13 一种记忆特点是:信息的保存是形象的,保存的时间短、保存量大,编码是以事物的物理特性直接编码,这种记忆是( )。(A)瞬时记忆(B)短时记忆(C)长时记忆(D)动作记忆14 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策略,二是元认知策略,三是( )。(A)组织策略(B)资源管理策略(C)计划策略(D)调节策略15 德育方法很多,榜样示范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能体现这种方法的是( )。(A)惩前毖后,治病救人(B)言者无罪,闻者足戒(C)有则改之,无则加勉(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6 当学生
5、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等属于( )。(A)行为塑造法(B)示范法(C)强化法(D)代币奖励法17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以美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是以与善人居,如人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肄,久而自臭也。”从德育方法来讲,这里强调的是一种( ) 。(A)说服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18 在人际交往中,最近的印象对人的评价起着重要作用。这属于人际印象形成中心理效应的( ) 。(A)正性偏差(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定势效应19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
6、)的记忆策略。(A)感知性(B)理解性(C)计划性(D)调节性20 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到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体现德育的( )功能。(A)生存性(B)发展性(C)享用性(D)控制性21 ABC 论认为改变学生不良情绪的关键是( )。(A)运用强化手段(B)疏导宣泄(C)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D)树立合理的观念22 近视一旦形成( ) 再恢复正常。(A)很难(B)休息后可以(C)较容易(D)永远不会二、简答题23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4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是什么?25 简述“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德育原则的含义及在实践中贯彻该原则的基本
7、要求。26 学生品德的发展为什么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27 简述想象的分类。28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29 简述常用的德育方法。三、材料分析题29 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待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课堂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30 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31 结合材料分析班主任应当如何开展对李某的教育工作。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学生指导)模拟试卷 2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
8、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的基本特性包括:(1)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使观察活动具有明确的方向与选择性。(2)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观察是对客观事物的有意知觉。尊重客观事实,科学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是观察的基本特性。(3)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精细地知觉事物,才能发现事物有价值的特征,才能提高观察的效应。(4)观察的敏锐性。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地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一
9、个具备观察敏锐性的人,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重要特征。观察的敏锐性与精细性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智力品质。题干的描述:“观察事件凌乱,不系统,看到哪里算哪里”,这是知觉缺乏目的性的标志。有目的的行为才是系统性行为。故而选择 A 选项。【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编歌诀是认知策略中的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包括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等。本题中用歌诀记忆就属于记忆术的子类别。此外,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都属于认知策略。选项 D 是元认知策略。【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3
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科尔伯格提出人类道德发展由低到高要经历三个大的阶段,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这种道德发展水平与年龄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完全对应的。一般 9 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年人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 20 岁以后才出现,而且只有少数人能达到。题干中要求指出大多数青年和成年人处于的道德水平,因此选 D。【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题干就是行为塑造法的定义。示范法是观察模仿教师呈现的范例,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
11、上发展出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惩罚法是通过施加一种厌恶刺激来消除某种不良行为的方法。【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社会公益劳动是学校组织的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义务和支援服务活动。植树造林、拥军优属和帮老助残都可以体现出社会公益活动的特点,而打扫校园则不符合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特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
12、内部矛盾的转化。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如果只看到学生差的地方,认为无药可救,就违背了发扬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晕轮效应是指在对人的某些品质和特征形成了清晰、鲜明的印象后,掩盖了其余品质、特征的知觉。这是以偏概全、“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即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良好或不良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余一切不良或好的看法,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全身都是光亮的一样。【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画示意图”是解题的题眼。通过画示意图,教师对教的知识进行组织和整合。组织策略
13、就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阃、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组织策略又分为列提纲、做图标、运用理论模型等。【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9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基本上都能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但要内化为自觉的道德要求,并转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就需要积极的道德情感的激发。学生只有对某一认识产生情感,具有强烈的爱憎、好恶,才会对这一道德认识或追求,或舍弃;如果学生冷漠,缺乏热情,在行为上就不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我们经常在公交车上看到年轻人不给老年人让座的现象,就是因为年轻人的情感冷漠,缺乏积极的道德情感。【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题干中
14、“没有查出病就是健康”其实是对健康狭义的理解,在新时期,我们的健康不仅仅包括生理上的健康,即没有躯体上的不适,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即在心理上保持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因此本题选 C。【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语文美育是在教师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让学生感受、领悟语文学科特有的美,从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的过程。【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小学生的理智感,是指他们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态度体验。小学生的理智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具体表现为:(1)小学生从对学习外部活动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学习内容感
15、兴趣,他们对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作业有积极的态度体验;(2)小学生对学习各学科的笼统兴趣逐渐发展到对不同学科的兴趣;(3)小学生阅读的兴趣由课内读物发展到课外读物。故选 B。【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记忆结构由三个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瞬时记忆的特点如下:(1)时间极短。图像信息贮存的时间约为 0251 秒之间,声像信息贮存的时间也仅在 24 秒之间。(2)容量较大。一般来说,凡是进入感觉通道的信息都能被登记,其记忆容量是很大的。(3)形象
16、鲜明。瞬时记忆贮存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处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存在的,完全按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并按感知的先后顺序被登记,所以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瞬时记忆登记的信息是分类前的原始信息,是以信息的物理性质为基础进行编码的。三个记忆子系统的特点是出题的热点。考生应该对三者做出区分。【知识模块】 学生指导1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法的总和,它能够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间的关系及其变化,对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进行调控。麦基奇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小学教育 教学 知识 能力 学生 指导 模拟 2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