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2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2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在文学作品赏析课上,教师指出文学作品是反映时代特征的一面镜子,例如红楼梦就被称为“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下列作品中,同样有 “百科全书”称号的是( )。(A)罗贯中三国演义(B)巴尔扎克人间喜剧(C)司汤达红与黑(D)老舍茶馆2 教师在“语言表达的艺术” 专题教学中指出,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要学会自然得体地表达。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模拟对话,以下学生语言表达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既然这样,那我也就不推脱了。你送来的特产,我就笑纳了。(B)大爷,您这萝卜多少
2、人民币一千克啊?(C)刚才陈老师的话算是抛砖引玉,我下面要讲的是狗尾续貂。(D)欢迎各位到寒舍一叙。3 某教材设置有“ 品味诗歌中的传统文化 ”专题,教师在教学这一专题时提到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独特文化与丰富趣味,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4 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师将“分析人物形象,体
3、会诗人情感” 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下面对该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是( )。(A)教师对诗歌教学的目标要求理解不准确(B)教师对诗歌教学应承担的任务认识不清(C)教师认为分析人物形象是诗歌教学的任务(D)教师认为体会情感是教学最重要的内容5 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分析古代诗文中辞格的综合运用,以下关于诗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综合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愁思化为具体的形象,以一叶轻舟来承载山重之愁,既写出了愁思的深重,又饶有新意(B)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综合运用了对偶、比喻、互文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描写
4、形象生动,琴音变化如在耳边(C)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综合运用了对偶、用典的修辞手法,其句中所用典故的主要人物为楚怀王与屈原、汉文帝与贾谊(D)“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综合运用了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诗句赋予“蜂 ”“鱼”以人的动作“抱”“ 吹”,为残春之景平添意趣与生机6 某教师选择罗森塔尔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开设选修课程,这一课程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小说与戏剧(B)文化论著研读(C)新闻与传记(D)诗歌与散文7 教学雷雨后,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
5、的一项是( )。(A)教师设置情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深意(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C)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8 教师在学生朗读后,经常让学生谈谈读完后的感受、体验,并让学生对刚才的朗读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再进行评价和指导。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注重学生的自评,体现了新课改的相关理念(B)教师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C)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D)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9 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6、教师围绕必修课程中“阅读与鉴赏的评价 ”深入探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论述类文本应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以及对文章语言风格的把握(B)文学类的文本应注重评价学生对文章内在逻辑的掌握,提炼文章中心观点(C)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D)实用类文本关注考查学生对文本价值的理解和创造性的解读10 教学某版高中语文课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教师设置了下面的导入:(上课初,教师板书课题、介绍背景知识)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于 1818 年 5 月5 日生于德国,是饮誉世界的革命家、思想家、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以毕生精力
7、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影响了 20 世纪的人类生活(教师大约用了 4 分钟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及两人的友谊、马克思逝世的情景等)以下对其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段教学导入完全是传统套路的“开局” ,方式陈旧,内容单一,使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B)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开局”索然寡味,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求知欲(C)这段教学导入意在让学生在进入课文前对人物背景有初步认知(D)教学导入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故不能使用背景导入,而应使用激疑导入、故事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富有趣味性的导入方式11 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包身工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基本特点,培养筛选信息
8、和阅读报告文学的能力;区分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以及作者评价,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文本的多层次理解,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比今昔“包身工”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对上述教学目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目标是教学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B)在以上教学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整个教学目标的出发点(C)以上三维目标的设计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D)三维目标之间是独立的,可以单独完成12 阅读下列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后面的问题。沁园春.长沙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第一篇
9、。这首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浮沉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教师为这首词的教学设计一则导语:我们以前已经学习过毛泽东的词作沁园春.雪,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背诵。(播放有关秋风、秋叶飘落的画面)你看到里面的景象,感受如何呢?(让学生各抒己见:萧条、冷清、凄凉 )你会联想到有关“ 秋” 的哪些诗句呢 ?(调动学生的积累,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马致远的 “枯藤老树昏鸦”,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可
10、见,大家知识面很广,联想的诗句很多。(激励肯定学生)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常常把“ 秋” 与 “悲”“愁” 联系在一起。那我们来看一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怎样的? 又展现了他怎样的情怀 ?让我们一起赏析毛泽东的词 沁园春.长沙。对上述案例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指导,点评具有针对性(B)由图片与诗句结合方法导入课文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C)以诗歌语言学习为重点,关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回忆沁园春.雪以及与“秋” 有关的诗句,这一教学起点的确立,为本课教学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13 某版教科书课文滕王阁序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滕王阁序和兰亭
11、集序都是序文,试比较它们思想内容的异同,谈谈你的体会。对该练习题编写意图的评价,正确的是( )。(A)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把握文章中心(B)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序”这种文体的文体知识(C)旨在引导学生抒发己见,拓展思路(D)旨在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序” 这种文体写作14 阅读下面的教学随笔(节选),按要求答题。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彻底改革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以教师讲析为主的基本教学形式,而代之以能力训练为中心的基本教学体系和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主动学习和练习为主的基本教学形
12、式。要坚持以训练为主线,使教和学都成为训练的手段,在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掌握字词句章等知识。为了使训练更有成效,教师必须善于设计,精讲巧问,即使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要着眼于能力训练。如在讲授药时,鉴于鲁迅小说语言的含蓄性,我先让学生自读设疑。学生的问题主要聚焦在“阿义可怜 ”“乌鸦箭一般飞走了”“华大妈的不足和空虚”等问题上。借着一位同学质疑小说第三部分与前后文的衔接问题,我们一起讨论情节的发展,弄清了双线结构。就“乌鸦 ”的描写重点阅读第四部分,引出对主题的发掘。然后请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茶馆的对话,分析人物间的关系和思想状态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感受其效果。最后让学生自己体
13、味环境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对上述教学随笔片段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课堂提问和练习都要着眼于听说读写等能力训练(B)应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C)语文教学要巧于设疑引导学生思维(D)倡导从课堂生成中开发动态的课程资源15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片段一:师:烛之武如何说服秦伯,课文中用了 124 个字,老师比他更惜字如金,只用了短短 18 个字,同学们可要好好看看。(幻灯片显示:莫亡郑也,亡郑有益于晋,不利于秦,望君三思)学生发出一阵笑声。师:从大家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你们都觉得老师的说辞远远比不上烛之武啊。的确,古人曾盛赞过烛之武进谏的高超艺术。(幻灯片
14、显示)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春秋时祖此者甚多,此不特千古辞令之祖,亦千古处难济变之师也。拜服拜服。明.魏禧左传经世钞师:请同学们朗读第三段,并思考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的。片段二:全班朗读第三段。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伯的。老师给大家提一个要求,请大家用“烛之武 ,秦伯 矣”( 幻灯片显示)的格式,来概括烛之武成功说服秦伯的几个阶段,以每一个句号为界,我们分成五个部分。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话。学生自读,思考问题。生:烛之武说国家要亡,秦伯放松警惕矣。师:概括很精当,老师也概括了一下,供大家参考。(幻灯片显示:烛之武以退为进,秦伯戒心除矣)师:剩下几句,请
15、同学们认真思考,各小组再展开讨论,特别要关注幻灯片中所标注的红色词句,再按照上面规定的格式加以概括。以上是两位教师对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中进谏艺术的教学,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片段一中,教师将一种通俗无力的说辞与烛之武的进谏进行对比,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了强烈的探知欲望(B)片段二中,教师创造性地将学习难点分解,将几个阶段有效关联。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C)片段一中,教师在渊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辅以名家评论,激起学生自主解读经典文化的欲望。这样,教师激起了学生细心精读文本的兴趣(D)片段一中,教师采用“移位” 法进行语言分析;
16、片段二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合了听、说、读、写四种手段,比较而言,片段一的教学方式更胜一筹二、案例分析题16 阅读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片段)。师:我们先交流一下,你认为诵读诗歌要注意什么呢?生:我认为诵读诗歌先要掌握诗的节奏,从中体会到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用抑扬顿挫的语气来诵读这首诗,感觉一下诗人的心情,感觉一下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说了他自己对诵读诗歌的认识,觉得应该注意诗的节奏,注意抑扬顿挫。注意把握情感。也可以说,诵读一首诗,应该追求“声情统一” 。让你的声音去表达诗歌的情感。这样才能读好诗。下面请大家自由诵读一遍全词。(生自由诵读全词,教师在学生间巡视)
17、师:好,下面找几位同学来诵读一下。(生朗读全词)师:我们找位同学来给她评价一下。(指定一名学生评价)你认为她读得怎么样?生:我感觉她读得嗯,感觉她没有跟诗人的心碰撞,对词的感情基调把握不够。师:你感觉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生:感觉气势非常庞大,给人一种激励的作用。师:这是你对这首词的理解。你能不能根据你的理解,再把这首词读一遍?(生激情诵读全词。注意了感情基调与诵读重音的把握。大家给予了热烈的掌声鼓励)师:请坐,大家的掌声就证明了一切。这两位同学的诵读有一个很明显的不一样的地方,那就是第一位同学读得速度比较快了一点,显得情感不是太充沛。这首词在我看来,感情基调是深沉而豪迈的,因此读的时候要
18、舒缓从容,要读出一种大气来。开篇写青年毛泽东独立于江边,思绪渺然,感情的潮水随江水北上,因此读的时候要读出一种深沉,而整首词,要读出一种雄浑的气势。让我们来欣赏一下毛泽东的手迹,感受一下毛泽东的潇洒不羁的风格。(展示毛泽东手迹)师:我们从毛泽东的手迹中就能看出他的潇洒不羁和大气磅礴感受到他的文采飞扬。问题:这是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有关初读阶段的教学实录(节选),请认真阅读并进行分析。16 冬已至有人说,这是一个出快餐书籍的时代,高雅文人们的冬天到来了。前些日子,香港一家有名的人文书店老板在整理书籍时,被坠下的书压死,其尸首十天后才被发现。报道一出,引得爱书人唏嘘不已。书店老
19、板的死,大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书市现状。内容高雅需要细嚼慢咽的书乏人问津,相反,各种奇情、惊悚、低劣庸俗甚至错误百出的书,竟被宣传为适应最广大百姓,美其名日上了“排行榜 ”的快餐书而不停地再版。这样火热的书籍营销市场背后,是何等刺骨的寒冷!确实是让人感到冬天到了!我曾经试着去追寻前人的读书之路,感受他们经历过的读书四季。那是个飘逸着奇幻之梦的书之春。有诗三百 的奇异绵长,有老庄的诡伟超绝,有诸葛亮的慷慨激愤,有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的霸气。有辛弃疾把栏杆拍遍的惆怅,有李清照“ 惊起一滩鸥鹭 ”的超脱,有姜夔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僚。有李白的飘逸,有杜甫的沉郁,有陶渊明
20、的菊花盛开,有龚自珍的寒梅怒放。有王维的诗画一体,有王勃的情景交融。书之春是诗词赋的季节啊,她涤荡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变得纯真而高雅。那是个流光溢彩的书之夏。人们饱吸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的睿智,激起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幸福期待;经受欧.亨利精巧结尾的震撼,馨享伏尔泰宏篇巨制的滋润。到雨果笔下巴黎圣母院访古,去杜拉斯曾魂牵梦萦的湄公河畔沉思;随鲁迅到咸亨酒家闻烧黄酒的醇香,跟汪曾祺到他的故乡品尝那甘美的鸭蛋。书之夏啊,让人们思索、感悟,悟出人生的真谛。那是个沉稳而丰实的书之秋。看卡夫卡在城堡 里深思,观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荒诞,感受铁皮鼓的沉重,沉思追忆似水年华的真意。王小波何以表述建筑
21、的三个时代,周国平为何要构想精神的家园,余华笔下几世几代的中国民众是怎样的不幸,张玮在古船里究竞留下了多少时代的印记,在这思索的书之秋啊,令人们清醒,使人们求索。而如今,冬已至。我曾经勾画过一个美妙的读书之冬的美景:或端坐桌前,有香茗为伴,或围炉而坐,捧卷在手,高诵低吟。可如今,且不说好书难觅,即使觅得,又何能展读? 且不说八辈子也做不完的题目占据了我们所有的时间空间,就时常要感受到的监视的目光就令人如芒刺在背,惴惴之中,哪来的心情品味享受?我虽不是高雅文人,但也感到饥饿,感到彻骨的寒冷。不过,先贤说过,冬已至,春日还会远吗!冬已至,我期盼春天!问题:17 请从第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 段中
22、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进行修改。18 以上是某位高三学生的模考作文,阅读请指出这篇习作最少两个亮点(请结合内容具体说明)。三、教学设计题18 鲁迅拿来主义原文(节选)中国一向是所谓“ 闭关主义 ”,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 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
23、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 礼尚往来 ”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 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语文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