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1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细节,记录生活趣事,养成每日一记的习惯,要求学生搜集写作素材,阅读优秀的日记体文学作品。以下作品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是( )。(A)狂人日记(B) 莎菲女士的日记(C) 鲁滨孙漂流记(D)傅雷家书2 学习雨巷一课时,教师为了引导学生体会戴望舒作品的忧郁气息,在布置课后作业时推荐了几篇诗作。以下不属于戴望舒作品的诗歌是( )。(A)等你,在雨中(B) 追梦者(C) 偶成(D)我用残损的手掌3 教师教学“ 有趣的对联”时,为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了乾隆和纪晓岚给
2、一位老叟所写的一副对联“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以下学生对老叟高寿的判断,正确的是( )。(A)120 岁(B) 121 岁(C) 140 岁(D)141 岁4 某选修教材编排有“ 论语 与孟子” 单元,教师准备重点讲解 四子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四子侍坐以理解曾皙志向的实质和四子志向之间的关系为重点;齐桓晋文之事以探讨孟子的论辩艺术、感知孟子为重点;其他内容由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以此完成对“孔孟专题” 的教学。该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 ) 。(A)引导学生学习文化探究的方法(B)以点带面,开展专题式教学(C)正确处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关系(D)重视实践活动,
3、发展探究能力5 教师在教学诗歌意象分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实例,理解并总结意象“酒”所表达的情感。以下诗句中意象 “酒”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的一项是 ( )。(A)酒人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C)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D)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自居易问刘十九)6 某专题设有“ 广告语的是是非非 ”“电视公益广告的语言特征”“广告语言的性质和规范要求”“危险的广告语言 ”几大板块,这一专题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选修系列中的( )。(A)语言文字应用(B)新闻与传记(C)诗歌与散文(D)文化论著研
4、读7 学习兰亭集序,教师在课堂上亲笔撰写了一幅书法作品,让学生判断是什么字体(行书 ), “大家说说,有我国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是什么?”(兰亭集序)教师课件展示作品,让学生感知行书行云流水之美。“今天,我们一起看看这篇作品写了什么内容。” 对该教学行为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导入形式新颖,有助于展示教师的特长(B)课堂上撰写作品,时间略长,导入稍显拖沓(C)导入比较好地引入了教学内容(D)丰富了课堂,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8 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后,教师展示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并让学生对比分析两首词表达情感上的异同。对教师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比分析诗
5、歌作品,提高学生多角度鉴赏诗歌的能力(B)对比主题一致的词作,深化学生对词作主题的认识(C)回顾课内文本,温故知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D)鼓励学生自主对比分析,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9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和学生的需求为依据。对该要求的理解,正确的是( )。(A)选修课程的设计需结合实际,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建设学校特色课程(B)选修课程要有新内容、新发展,可选用难度相对较大的文言文,提升学生语感与理解能力(C)选修课程的设计应充分征求学生意见,结合社会的发展需求等,努力创造条件进行课程建设(D)选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补充和复习,其选修课程内
6、容可按照大学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计10 教学再别康桥,教师要求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第一遍,整体感知,自由朗读;第二遍,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节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画面;第三遍,课后自主选择配乐朗读。对这一做法,分析不正确的是( )。(A)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规范普通话的使用(B)朗读可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鉴赏(C)朗读的次数在高中学段应适当减少,从而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朗读能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美和音乐美,整体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11 阅读下面口语交际教学的案例,回答问题。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是学习使用直接描述的方法表白自己的
7、感受和情绪,学习使用不同的间接方法进行表白和抒情。要求是参与者观察下面的一组照片,然后结对练习,从中选择一张进行描述,让你的同伴猜猜你在说哪一张。教师给予的必要提示是:描述时不要从第一张开始;描述时可采用直接描述和间接描述的方法(直接描述如:紧张、愤怒。间接描述如:她很疲惫,好像睡着了);想一想两类方法中各有哪几种不同的方式。结对练习要求:你和你的同伴每人说一句话,为每张图配上一个不同的场景说明;可以利用不同情境之间的相似性来触发联想,即利用引起相同感受的不同情境的描述来引发听话人的联想,从而达到表白感受的目的;想象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她会出现这样的表情,然后通过对这些情境进行描述,就可以描述
8、她的表情了。告诉你的同伴,哪一张照片里的情绪,是他(她)最常出现的,并请给出你的解释。只是,你可能需要对你的同伴在出现那种情绪时的表情、动作和常用语句等做出描述。至少用 3 分钟的时间,说说你现在的情绪如何。下列对上述案例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白与抒情 ”是口语交际中常用的一种言语形式,本案例围绕这一口语交际能力,以“为照片中的表情做描述” 这一种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B)本案例组织了“丰富的表情”这一训练素材,让学习者运用间接描述和直接描述的方法练习如何表白情绪,使活动目标针对性强,组织有序(C)案例中的照片属于“结构性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语言源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9、,实现了真正的开放的想象、开放的表达(D)案例中的学生人情入境,在熟悉的表情的感召下,激发内在情感,对于掌握语言的丰富性和情感性来说,这是一条有效的途径12 学习雨霖铃,教师先以排比句幽默吟诵,引出“以情带景、情景交融” 的手法,然后小结:“ 有人说,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唯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落魄才子柳永哀怨缠绵的千古离歌。当然,这只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畅游于诗词世界而忘归。”对该结束语的分析不恰当的是( ) 。(A)拓展型结束语,目的是让学生喜爱、诵读柳词(B)结束语归纳出柳词的特色及雨霖铃的词旨(C)从下阕的抒情手法自然过
10、渡到结语中的柳词特色(D)力图通过柳词之美,培养学生对传统诗词的热爱13 某版教科书课文故都的秋后设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从哪些语段中,你感受、体察到了作者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对该练习题设计意图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B)引导学生研读文章语句,体会作者情感(C)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D)引导学牛展开对景物描写的细节分析,抓住文章主旨14 阅读某阅读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在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普遍过于倚重学案,以为“
11、一本在手,包打天下”。然而,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审视,就不难发现,部分学校(甚至是名校)组织教师所编写的学案,基本上无视教材特点、文本差异,在教学设计上缺乏用心的经营和思考,其实质是变着法子对教参进行抄袭。这样的学案,不过是给每个学生另外配发的教参,非但起不到真正导学的作用,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过于倚重学案,就会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大大弱化。一方面,许多教师对教材的经典名篇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认识,但常常因为受制于课堂形式的条条框框和教学评价的僵化标准,生怕说得太多,被人冠以“满堂灌” 而无法自由畅快地表达。另一方面,没有了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学生受限于阅读视野和经验,只能停留在浅阅读层
12、面上,无法真正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无从获得真知灼见。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考虑教材特点、文本差异而编写的学案必然能起到真正的导学作用(B)过于倚重僵化的阅读教学学案容易导致教师导读作用和意义的弱化(C)教师对教材经典名篇进行与众不同的解读可以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D)教师个性化的深层导读为学生提供宽松的阅读氛围,提升阅读兴趣15 阅读祝福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师(笑 ):鲁镇人统统是凶手? 我看你们得说说理由。生:鲁四老爷肯定是凶手。祥林嫂初到鲁镇的时候,他皱了皱眉,讨厌她是一个寡妇,祥林嫂被婆家抢回,他一句“可恶!然而”多少带了点支持的味道。祥
13、林嫂再到鲁镇,他说她“ 败坏风俗 ”“不干不净”,祝福时不让她沾手;就是祥林嫂死了,他还骂她是个“ 谬种” 。他在精神上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了死路。生:这个家伙自私伪善、冷酷无情。生:鲁四老爷还有一个帮凶,就是四婶。生:我赞成。“ 你放着罢,祥林嫂 !”四婶一声喝令,把祥林嫂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勇气和希望都给粉碎了。师:我打断同学们一下,“你放着罢,祥林嫂!” 是个怎样的句式?生:感叹句。师:好。这是从语气上说,从语序上说呢?生:倒装句。师:对了。这一倒装,就突出了四婶要祥林嫂赶快放手的迫切心情。这里要注意,感叹号要放到句子的最后,而不是中间。请大家继续发表高见。生:祥林嫂的婆家人也是杀人犯。他们强
14、迫祥林嫂改嫁,改变了她的命运。生:柳妈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让她害怕,把她推向了恐怖的深渊。生:“我”没有正面回答祥林嫂关于 “灵魂有无”的问题,也有一份罪责。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我觉得柳妈不是凶手。因为她自己也和祥林嫂一样,是鲁四老爷家的帮工,阶级出身决定她的阶级意识,她不会残害祥林嫂的。生:那她为什么要讲阴司的故事给祥林嫂听?还给祥林嫂出“ 捐门槛”的馊主意!生:讲故事是因为她自己也相信;出主意则完全出于善意。师:我来说吧,从总体描写上看,柳妈还是同情祥林嫂的一个人物。可同情祥林嫂的人,却也把祥林嫂推向深渊,更显示出悲剧之可悲。就算柳妈是凶手,也是无意识杀人。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生(点
15、头 ):同意 !对上述教学实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学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引导适时、适度(B)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人物,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C)教师的教学评价具有引导性,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D)面对学生存在争议的问题,教师不应打断学生的激烈讨论二、案例分析题15 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教学实录(片段)。在学生充分阅读感悟原文的基础上,教师给学生播放了 98 版的水浒传相关情节。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发现了很多与原著有出入的地方,跃跃欲试的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了。生 1:电视剧中没有体现“陆虞侯闪进酒店” 的细节。增加了陆虞候谋害林冲的奸诈神情的特写。生 2
16、:电视剧中删掉了店小二偷听奸计后告知林冲,林冲买刀寻仇的情节。增加了店小二夫妇偷听被发现后不敢告知林冲,只能旁敲侧击地暗示林冲的情节。生 3:增加了林冲在大雪纷飞的野外舞枪的情节。生 4:修改了林冲对火盆的处理情节,原文中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电视剧中是林冲将火种踩灭的。生 5:结尾没有把被子和葫芦都丢了不要,而是用枪挑着走了。师:那你们觉得编导对原著的改编孰优孰劣?学生再次进入了研讨的热烈状态中。经过 5 分钟的讨论后,很多学生举手后不待教师点名就抢先发言了。生 1:增加偷听情节和删掉警告情节就不能充分体现原文情节的跌宕起伏,有点画蛇添足的感觉一。生 2:增加的雪地舞枪的情节,特别是林冲夸奖自
17、己“好枪” 的细节,以乐景写哀情,增强了悲剧性。生 3:火种被雪水浸灭更体现了雪之大。林冲隔着墙探了半身进去摸索才发现火盆是被雪水浸灭的,完全不顾自己可能被烧伤的危险,这写出他的细心,也突出他的悲剧性,而电视剧的修改就没有这种意味了。生 4:结尾的“ 舍弃被子和葫芦 ”不该省掉,那是很精彩的点睛之笔。教师再进一步地引导学生:所以我们平时如果总是直接看电视。不肯阅读名著本身,那么我们就只能成为被动的接受者;如果名著本身已经被导演改编得面目全非了,那么我们就很难再体会其中精髓。问题:16 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优点。17 该教师在授课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请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7 捻亮点点心
18、灯即使“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点点落红,也会轻舞生命,殒入泥土;即使“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点点离情,也要肝肠寸断,泣泪伤人;即使“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点点滴滴,也将落入灵魂,燃放豪气。点的人生是平凡的,无数点的汇集却也能成就伟大,让我们捻亮那点点心灯!花魂潇湘竹影,幽馆莹香。那倦倚背西风的身影已然黯淡,而点点滴滴散落心间的残红却以最美的恣态留存世人心间。感叹红楼一梦中花落无奈,香殒无踪,而黛玉的影子终究是挥之不去。众人眼中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于她不过是寄人蓠下的苦楚,不过是“ 青灯照壁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的凄冷。一直觉得她的生命就像
19、一枝秋海棠,沐诗之唐风,浴词之宋玉,出落得纤尘不染,蕙心兰质,纵使身世凄零,也仍有诗情对月吟,“偷来梨蕊三分白,借的梅花一缕魂” 该是多妙的佳句!咏菊诗夺魁,秋雨夜填词,那生命里点点滴滴的笑与泪、情与思都成了文字。终是逃不过“冷月花葬 ”的宿命,但那短暂平凡的生命爱过怨过笑过哭过便也无悔,至少,心灯常明。柳梦折扇轻摇,衣袂飘飘。那一袭潇洒的身影,缓缓沿着历史的杨柳岸踱步。谁都赞他是一代才子,诗情飞扬,然而进士出身的他终也只得“奉旨填词” ,自由多情的他又何难为呢? 忍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生命原本是平凡的一点,却在点滴的岁月中得到了拓展。随着他在宋词的领域发展了诗体改造自制了新调,成了北宋前期
20、最有影响的词人。烟柳一梦,仍旧有三秋佳子、十里荷花的淡雅,仍旧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痴念,点点心灯,梦境绚烂。雨思踏着朝代的兴衰走来,历经风尘、雨雪。我深深地凝视他的斑发,该是怎样的风刀霜刻。他永远是与百姓并肩的,心中盛满的是对民生的忧虑。一介布衣,衣食无着,他却“ 穷年忧黎元 ”;已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他依旧想的是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自己身陷敌城悲的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诗句乘云而来,骤雨风风洒落,淋湿我无边的思念,而在心中,雨恨云愁不复存在,只有那不逝的灵魂与点点心灯仍旧“风雨不动安如山”!没有哪一种胭脂能涂抹“ 点”的平凡,没有哪一种服装能掩饰“
21、点” 的平凡,没有哪一套古籍能装潢“ 点” 的平凡,将层层叠叠的梦堆在角落,捻亮那点点心灯,点点滴滴成就伟大!问题:18 请找出第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和第 段中的一处病句,分别指出并修改。19 请从语言和结构上对该作文进行评析。三、教学设计题19 王勃滕王阁序原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
22、何知,躬逢胜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马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
23、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
24、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课文介绍滕王阁序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教材阅读鉴赏中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其他课文为归去来兮辞(陶渊明)、逍遥游(庄周)、陈情表(李密)。单元说明本单元为古代散文单元。这些课文都是抒情散文,而且也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家名篇。虽然时代不同,文体不一,但这几篇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充溢于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非常激越、充沛,这是这些文章大家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令人回肠荡气。学习本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 教师资格 认定 考试 高级 语文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1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