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2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设 NA 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56 L CO 2 与足量 Na2O2 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 05N A(B) 50 mL 12 molL 的盐酸与足量 MnO2 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 03N A(C) 3 mol 单质 Fe 完全转化为 Fe3O4,失去 8NA 电子(D)01 mol 丙烯酸中含有的双键数目为 01N A2 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两种(B) 1 mol 苹果酸能与 3 mol NaO
2、H 发生中和反应(C) 1 mol 苹果酸与足量 NaHCO3 溶液反应时,最多可得 672 L CO 2(标准状况下)(D)与苹果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只有 1 种3 下列实验的现象与对应结论不正确的是( )。4 用 FeCl3 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铜,所得溶液中加入铁粉,对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析合理的是( )。(A)若无固体剩余则溶液中一定有 Fe3+(B)若有固体存在则溶液中一定有 Fe2+(C)若溶液中有 Cu2+则一定没有固体析出(D)若溶液中有 Fe2+则一定有 Cu 析出5 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Na + Ba2+ Cl- SO42-(B
3、) Na+ Ag(NH3)2+ OH- NO3-(C) OH- Na+ HCO3- K+(D)H + Na+ CH3COO- Cl-6 下列有机反应中,属于亲核加成反应的是( )。7 在进行滴定分析时,酸式滴定管的准备有三个步骤,即( )、对滴定管进行洗涤和用标准溶液润洗滴定管。(A)将滴定管活塞涂凡士林(B)将滴定管活塞涂甘油(C)将滴定管活塞涂硅胶(D)将滴定管活塞涂标准溶液8 在氧化还原滴定法中,可以作为亚硝酸钠法的外指示剂的是( )。(A)含锌碘化钾一淀粉指示液(B)二苯胺(C)亮甲酚蓝(D)橙黄一亚甲蓝中性红9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 2SO2(g)+O2(g) 2SO3(
4、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 SO2、O 2、SO 3 的浓度分别为 02 mol L、01 molL 、02 molL,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SO 2 为 04 mol L,O 2 为 02 molL(B) SO2 为 025 molL(C) SO2、SO 3 均为 0 15 moLL(D)SO 3 为 040 mol/L10 Cu2O 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的制取 Cu2O 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方程式为:2Cu+H 2O=Cu2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石墨电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B)铜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2Cu+2OH
5、-2e-=Cu2O+H2O(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D)当有 01 mol 电子转移时,有 01 mol Cu 2O 生成11 下列属于“ 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模块主题内容的是 ( )。(A)化学反应与能量(B)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C)生活中的化学材料(D)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12 ( )是教师通过操作实物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获得化学知识、学习实验技能的一种常用的化学教学基本方法。(A)展示和提问(B)演示和展示(C)展示和板书(D)演示和提问13 化学教学中使用情境素材时不宜选择的策略是( )。(A)情境素材要真实(B)教学中用到的情境素材越多越好(C)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科技发展前沿和社
6、会生活现状(D)选用情境素材时要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与能力14 学生在学习“ 电离平衡 ”概念之前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据此我们可以优选( ) 来帮助学生学习“ 电离平衡”。(A)概念形成策略(B)概念图策略(C)概念同化策略(D)多重联系策略15 下列不属于化学课程资源的是( )。(A)学校里的化学教师(B)学校里的化学实验室(C)最新化学科学研究成果(D)学生的智力水平16 高中化学课程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下列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重点应放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上,而不宜放在对知识的记忆和重现上(B)应
7、注意选择具有真实情景的综合性、开放性的问题,而不宜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C)应重视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单是强化解答习题的技能(D)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学习档案评价,不包括活动表现评价17 基础教育化学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 )。(A)接受式学习、启发式学习(B)讲授式学习、发现式学习(C)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D)传授学习、研究性学习18 在化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将化学事实描述清楚,并且要对该事实加以深入的分析和论证,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这种方法是( )。(A)讲述法(B)讲演法(C)讲解法(D)谈话法19 关于高中
8、化学课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化学 1、化学 2 和化学与生活是高中化学的必修模块(B) “过程与方法” 指教师应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C)高中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为知识、技能和能力(D)高中化学课程中专门设置“实验化学” 模块20 以下不属于化学学习过程的诊断方法的是( )。(A)提问(B)谈话(C)演讲(D)测验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材,回答有关问题。高中化学新课程由 8 个模块组成(见下图),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反映学科内容的逻辑联系。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某一方面特定内容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构成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高中化学
9、新课程内容具有怎样的特点?(2)举 3 个高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22 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69 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在元素周期律的指导下,利用元素之间的一些规律性知识来分类学习物质的性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之后,元素周期表被不断完善,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直到 20 世纪初,物理学家们逐步揭开了原子结构的秘密,人们才清楚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现在,化学家们已经能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和分析技术对化学世界进行微观的探索,并正在探索利用纳米技术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使化学在材料、能源、环境和生命科学等研究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问题
10、:(1)元素的性质呈现周期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对化学科学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3)举例说明元素周期律对化学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三、诊断题23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下列实验,能得出相应实验结论的是(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案情况统计如下: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2)请分析和诊断各个选项解答的错误原因。(3)如果你要讲评本题,你教给学生的正确解题思路是什么?四、案例分析题24 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课堂教学行为一(开场白)“ 同
11、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课。”有人认为把这句话作为开场白很恰当,“共同学习” 体现出老师跟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育思想可嘉。也有人认为这样的导语很不好,语言淡如水,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之初,设计一段好的导语诱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欲望,为学生学好新课奠定良好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行为二(课堂提问)“,请你回答一个问题。”随后,老师提出问题。像这种指名在前,提问在后的提问方式,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教师一直沿用的,如今这种提问方式已被指出具有很大的弊端。若指名在前,提问在后。某同学已被老师指名站起,班上其他同学谁还会对下边提的问题积极动脑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一些学生的思维活动。
12、尽管教师主观上并不是这样想的,但客观效果确是如此。反之,若提问在前,指名在后。老师将问题提出之后,每一个学生必然要认真思考,并且做好回答的准备。老师此时的短暂期待,也就是常说的“空白” ,正是学生思考之时。这样,有利于启发全班学生开动脑筋。尽管最后答问的只是一个学生,但它却起到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作用,确保全班学生处于积极思索的状态。问题:(1)什么是课堂导入 ?(2)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中,对课堂导入有何要求?(3)现代中学化学课堂导人类型主要有哪些? 材料中的老师分别采用的是哪种导入类型?五、教学设计题25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内容标准】
13、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活动建议】实验探究:温度、催化剂对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 设计实验:证明某些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材料二某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 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材料三某版高中实验教科书,化学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 部分内容 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浓度常以 moL/L 为单位,时间常以 min(分)或 s(秒) 为单位,化学反应速率的单位相应为m
14、ol(Lmin)或 mol(L.s)。例如,某反应的反应物浓度在 5 min 内由 6 mol/L 变成 2 mol/L,则以该反应物浓度的变化表示的该反应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8 mol(L.min) 。 有哪些条件能够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呢? 我们通过下面的实验来进行探究。 【实验 25】 在 2 支大小相同的试管中。装入 2-3 mL,约 5的H2O2 溶液,分别滴入 12 滴 1 mol/LFeCl3 溶液。待试管中均有适量气泡出现时,将其中一支试管放入盛有 5左右的冷水的烧杯中;另一支试管放入盛有 40左右的热水的烧杯中,对比观察现象。待放入热水烧杯中的试管里出现大量气泡时,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高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2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