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模拟试卷10及答案与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模拟试卷 10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我国刑法理论对犯罪客体的分类。2 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特征。3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区别。4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能力是如何划分的?5 在追究聋哑人、盲人犯罪刑事责任时应注意什么?6 简述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应当具备的条件。7 刑法修正案(八) 对老年人犯罪做出何种规定?8 论述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9 试论危害结果的概念及其特征。10 试论述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的地位及其来源。11 试述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理论。12 试论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原则及刑事责任年龄应当把握的问题。13 甲某,女,1996 年 5 月 8 日出生,
2、某中学学生。2010 年 6 月 20 日下午甲由学校放学回家,其同学乙骑自行车在后驶来。甲想和乙开个玩笑,就趁乙骑到自己身边时,将一根绳子扔进乙自行车的后轮,结果由于车轮被缠绕,乙的自行车倒地,乙从自行车上摔下来,头部撞地,当即昏迷。甲立即赶往就近的医院求救,但因乙后脑受外部强力震动致脑颅损伤,抢救无效死亡。问:对甲某应如何处理?14 被告人李典,男,30 岁,无业。2008 年夏,被告人李典与被害人续某合作发行武侠小说失魂引一书。该书发行后,续某按照约定将印刷发行费转到某印刷厂。印刷厂将其中的 5 万元转到李典及其女友经营的长安新兴书社,李典家人将钱取出。但李典对此次与续某合作获利分配十分
3、不满,并对续某怀恨在心。2012 年 4 月中旬的一天晚上 9 时许,被告人李典拿着尖刀来到续某家欲对续某实施报复,因续某不在家才作罢。同年 4 月 28 日下午 2 时左右,被告人李典再次携带尖刀窜入续某家,向午睡刚起的续某腹部、颈部连刺数刀后逃离现场。续某被送往医院抢救,因腹主动脉被扎断致失血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另查明,被告人李典先后于 2009 年至 2011 年在河北省精神病防治院、解放军 256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住院治疗。2012 年 5 月 20 日,经过天泽市司法精神病鉴定委员会对李典进行了司法精神病鉴定,认定李典实施犯罪行为时为精神分裂症不完全缓解状态,有部分责任能力。
4、问:李典构成何种罪,是否应负刑事责任,如何处罚?15 被告人:张某,男,21 岁,某食堂炊事员,从事炒菜工作。被告人张某于 2010 年 3 月至 2011 年 5 月期间,利用其在食堂帮忙卖饭菜的机会,多次私自截留饭菜票,共计人民币 7000 多元。尔后,被告人张某通过刘某、李某、王某将这些饭菜票销售给个体户郑某,从中获赃款 6000 余元。被告人张某与其他人将赃款全部挥霍掉。法院判决认为,张某的行为已构成贪污罪,应以贪污罪论处。问题:结合本案阐述犯罪构成的主体要件有何特征?四、名词解释16 犯罪对象17 犯罪客观方面18 危害行为19 不纯正(不真正) 不作为20 纯正的不作为犯21 危害
5、结果22 犯罪主体23 刑事责任能力24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25 犯罪主观方面26 犯罪故意27 犯罪过失28 意外事件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刑法)模拟试卷 10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划分为三类或三个层次: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类客体是三个不同的层次,它们之间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抽象与具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1)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共同侵犯的客体,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犯罪的一般客体反映了一切犯罪客体的共性,它是刑法所保护客体的最高层次。(2)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
6、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划分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根据犯罪行为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不同进行的科学分类。(3)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行为所直接侵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即我国刑法所保护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可以根据客体的单复性把直接客体分为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可以根据客体是否具备物质性把直接客体分为物质性客体与非物质性客体。简单客体与复杂客体简单客体,又称单一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只直接侵害一种具体社会关系。复杂客体,是指一种犯罪行为同时侵害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在复杂客体中,各客体有主有次,不能等量齐观。根据直接客体在犯罪中受危害的程度、机遇以及受刑法保护的状况
7、,可以将复杂客体进行再分类,包括主要客体、次要客体和随机客体三种。主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严重的,刑法予以重点保护的社会关系。次要客体,是指某一具体犯罪所侵害的复杂客体中程度较轻的、刑法予以一般保护的社会关系,也称辅助客体。随机客体,是指在某一具体犯罪侵害的复杂客体中可能由于某种机遇而出现的客体,也称随意客体、选择客体。物质性犯罪客体与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以具体犯罪侵害的社会关系是否为物质性的为标准,可将直接客体分为物质性犯罪客体和非物质性犯罪客体。对物质性犯罪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产生物质性的损害或威胁,可能成为物质性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财产关系以及人的生命、健康权
8、利等;对非物质性犯罪客体侵害的标志是不具有直接的物质损害的形式,可能成为非物质性犯罪客体的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社会秩序、人格、名誉等。【知识模块】 犯罪客体2 【正确答案】 所谓犯罪客体,是指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所侵害的、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其特征如下:第一,犯罪客体是社会主义社会利益。利益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社会范畴,凡是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都统称为利益。它是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保障条件。任何犯罪都是对一定利益的侵害,它既可能侵害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也可能侵害国家利益或者整个社会利益,但是无论它侵害的是何种利益,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利益的侵害。第二,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
9、义社会利益。刑法作为一种社会防卫的最严厉的手段,既不能像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那样只局限于保护一定领域或一定范围的社会利益,又不能不区分社会利益受侵害的程度而一律用刑法加以保护。这就决定犯罪的客体只能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不受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利益,即使受到了侵害,也不属于犯罪客体。第三,犯罪客体必须是主体的犯罪活动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利益。社会利益作为单纯的客观存在,并不是犯罪客体,也不是犯罪构成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当社会利益在犯罪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成为它侵害的目标,与犯罪主体形成侵害与被侵害的关系时,它才成为犯罪客体。总之,犯罪客体作为与犯罪主体相对应的另一极,它在犯罪构成的整个结构中占有
10、十分重要的地位。犯罪客体提示了犯罪所侵害的利益,从而也应揭示犯罪构成的阶级本质和社会政治意义。由于立法者是把社会利益免受犯罪侵害作为制定刑法的立足点的,因此犯罪客体往往是刑事立法对犯罪进行分类和构架刑法分则体系的基础。【知识模块】 犯罪客体3 【正确答案】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所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在于: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人是具体社会关系的主体或承担者,作为犯罪对象的具体物是具体社会关系的物质表现。犯罪行为作用于犯罪对象就是通过犯罪对象即具体物或人来侵害一定的社会关系。犯罪客体与犯罪
11、对象的区别在于:【知识模块】 犯罪客体4 【正确答案】 我国刑法将刑事责任能力划分为四种情况:(1)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简称刑事责任能力或责任能力。凡年满 16 周岁、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发展正常的人就具备了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完全责任能力人实施了犯罪行为的,应当依法负全部的刑事责任。(2)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简称完全无责任能力或无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没有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一是未达责任年龄的幼年人;二是因精神疾病而没有刑法要求的辩认和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人。(3)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也可称为相对有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仅限于对刑法所明确限定的某些严重犯罪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而
12、对未明确限定的其他危害行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况。(4)减轻刑事责任能力。又称限定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力、部分刑事责任能力,介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和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之间。指因年龄、精神状况、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为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为时,虽然具有责任能力,但其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较完全责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降低的情况。【知识模块】 犯罪主体5 【正确答案】 正确适用关于聋哑人、盲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规定,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适用对象有两类:一是既聋又哑的人,其中主要是先天聋哑和幼年聋哑者;二是盲人,即双目均丧失视力。(2)正确适用对聋哑人、盲人犯罪“ 可以从轻、减轻或
13、者免除处罚” 的原则:对于聋哑人、盲人犯罪,原则上要从宽处罚;对于责任能力完备,犯罪性质恶劣、情节和后果非常严重的聋哑人、盲人犯罪分子,应坚决不从宽处罚。应当根据行为人犯罪时责任能力的减弱程度,并同时考察犯罪的性质和危害程度,来具体决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免除处罚,以及从轻、减轻处罚的幅度。【知识模块】 犯罪主体6 【正确答案】 (1)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2)达到了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对人的刑事责任年龄作了如下区分:无刑事责任时期,14 周岁以下的。相对刑事责任时期,已满 14 周岁不满 16 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14、减轻刑事责任时期,满 14 周岁不满 18 周岁的。满 16 周岁的,完全刑事责任时期。(3)具备了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相应地适当减轻。【知识模块】 犯罪主体7 【正确答案】 刑法修正案(八)对老年人犯罪采取了从宽处理的立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已满 75 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2)审判时已满 75 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特别残忍
15、的除外。(3)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 75 周岁以上的犯罪分子,只要符合法定条件,应当宣告缓刑。【知识模块】 犯罪主体8 【正确答案】 (一) 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并且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犯罪客体是一种社会关系;二是犯罪客体是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三是犯罪客体是被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研究犯罪客体,有助于认清犯罪的本质特征,便于确定刑法打击犯罪的重点;有助于认定犯罪的性质,科学划分罪与非罪之间的界限;有助于评价犯罪危害社会的程度,正确把握刑罚的轻重。理论上一般分为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和犯罪的直接客体,其中,犯罪的一般客体又称为
16、犯罪的共同客体,是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种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客体。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须具备的要件之一,任何一种犯罪,都必然要侵害一定的客体,不侵害客体的行为就是不具备社会危害性的行为,当然也就不可能构成犯罪,因此,犯罪客体是决定犯罪社会危害性的首要条件,没有犯罪客体,就没有犯罪问题可言。(二)犯罪对象也叫行为对象,是指危害行为所作用的、体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物与人,是犯罪客观要件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行为对象是物与人;二是行为对象体现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三是犯罪对象是被危害行为所作用的。研究犯罪对
17、象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特定的犯罪对象影响着某些犯罪是否成立;影响此罪与彼罪的区分;犯罪对象的不同也影响着罪行的轻重,从而影响着量刑。(三)犯罪对象和犯罪客体的关系较为密切,犯罪对象反映犯罪客体,犯罪客体制约犯罪对象,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犯罪对象所呈现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而犯罪客体所表现的是行为的内在本质,因此,犯罪对象可以为人们的感官所感知;而犯罪客体要通过人们的思维来认识。特定的犯罪对象只是某些犯罪的构成要件;而犯罪客体是一切犯罪的共同构成要件。犯罪对象并非在任何犯罪中都受到侵害;而犯罪客体在一切犯罪中都受到了侵害;犯罪对象不是犯罪分类的根据,因此犯罪对象相同并不意味着犯罪性质
18、相同;而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根据,因为犯罪客体相同意味着犯罪性质相同。【知识模块】 犯罪客体9 【正确答案】 “ 危害” 是主观方面的、不具体的,通常的危害是指社会对某一犯罪行为的知道范围、普遍评论和恐惧程度,一般而言,知道范围越广说明危害越严重,普遍评论越恶劣、社会恐惧程度越高也能说明危害越严重,比如云南马加爵的案子在社会的知道范围、普遍评论和社会的恐惧程度方面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由此可认为他的犯罪行为危害严重;“后果” 是指犯罪行为所导致的客观的损害,比如致人死亡、造成公私财产严重损失等就是后果。认定危害后果通常从两个方面,也就是上面所讲到的事实性危害和影响性危害,事实性危害也就是“ 后果”
19、 ,影响性危害也就是社会的反应,比如是否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等。广义的危害结果,是犯罪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所造成的损害,包括物质性的与非物质性的、直接的与间接的等;狭义的危害结果,又称构成要件结果,是由犯罪的实行行为造成的、根据刑法分则的规定对于成立犯罪或者犯罪既遂具有决定意义的危害结果,它只存在于过失犯、间接故意犯罪和结果犯的既遂犯中。狭义危害结果的特征:(1)对成立犯罪或犯罪既遂具有决定意义;(2)是由构成要件行为即实行行为直接引起的;(3)是由刑法分则条文明确规定的。【知识模块】 犯罪客观方面10 【正确答案】 (一) 刑法上的不作为则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并且能够实行某种行为,消极地不去
20、履行这种义务,因而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的行为。所谓不作为犯罪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法律上明文规定的以不作为方式为其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并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犯罪的;另一种则是法律规定以作为的方式为其构成要件的犯罪,但是可以以不作为的方式实施犯罪的。不作为犯罪不是完全的消极的不为任何行为,而是针对法律所要求或期待的某种行为的不作为,也即对法律要求的作为义务消极地不履行并造成严重后果。因此,行为人的作为义务,是构成不作为犯罪的前提。没有作为义务,行为人就无法构成不作为犯罪。(二)不作为犯罪中的作为义务,不是道德上的义务,而是行为人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内,基于特定的事实和条件而产生的法律上的义务。一般来说,
21、这种义务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这里的法律不仅指刑法,也包括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一切行为规范的总和。但违反非刑事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并非都构成不作为的义务根据,只有经刑法认可或要求的,才能视其为作为义务的根据。(2)行为职务或业务上的要求。认定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一要注意义务的时限;二要注意义务的对象。如果并非行为人应执行职务或从事业务之时,便不可能产生义务。此外,作为义务的对象,必须仅限于职务或业务范围之内。(3)行为人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行为所产生的义务。法律行为是指在法律上能够产生一定权利义务的行为。若一定的法律行为产生某种特定的积极义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试卷 国家 考试卷 刑法 模拟 10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