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8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8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的主体客体中介是( )(A)绝对精神(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实践活动指向的对象(D)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2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3 马克思
2、曾经引用亚当.斯密的话,“他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的天赋和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设想得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6 搬运夫和哲学家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句话说明 ( )(A)人的生理素质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B)人的天赋是造成人的才能的决定性因素(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是后天的社会实践4 “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
3、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5 恩格斯说:“ 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 这说明(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6 马克思说:“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句话说明了(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7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
4、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8 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性区别9 科学家指出,“ 当黑洞或坍缩星等大型天体在太空加速时,会产生引力波。但由于它非常微弱,我们一直无法探测到”。科学家拟实施“ 激光干涉仪太空天线”实验,以探测这种引力波,科学家断言尚未探测到的引力波的存在,在辩证唯物主义看来,其依据是( )(A)尚未探测到的事物迟早要为实践证实其
5、存在(B)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C)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深刻,具有预测功能(D)建立在正确理论基础上的理性推测是可靠的10 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哲理相同的是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11 徐悲鸿偏爱画马,听马蹄得得,看马迎风奔驰,他觉得是一种精神享受,心仿佛在和马一同驰骋。这表明,作为对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的艺术作品( )(A)受到艺术家生活环境的深刻影响(B)源自于艺术家的技艺和艺术天分(C)离不开艺术家的生活感悟和情感(D)取决于艺术家的执著努力和勤奋12 关于“
6、学习 ”有两种观点:其一, “人之岁月精神有限,诵说中度一日,习行中错一日;纸墨上多一分,身世上少一分。”其二,“ 教人必欲使其读尽天下书,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这两种观点没有处理好(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B)实践与认识的关系(C)真理与价值的关系(D)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3 马克思指出:“ 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说明( )(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唯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4 王夫之:“ 知也者,固以行为功
7、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他的这一观点是( )(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15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 ,这一观点( )(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6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
8、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17 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 )(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8 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上述事实表明 ( )(A)量变达到一定程度
9、就会引起质变(B)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C)事物始终处于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中(D)事物经过辩证的否定实现了向自身的回归19 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这表明( )(A)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C)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D)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20 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A)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B)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就无
10、法认识个体(C)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D)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21 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B)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C)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2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
11、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3 下列对谚语或诗句所包含的哲理表述正确的是( )(A)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坚持辩证的否定观(C)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D)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4 哲学唯心主义“ 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
12、树上的花朵(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5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起,中国孩子则倾向于将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A)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B)人们的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具有随意性(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26 2014 年 5 月 21 日,习近平在亚信第四次峰会上的讲
13、话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对亚洲大多数国家来说,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发展的进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7 在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清朝末年魏源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阐述社会主义民主。魏源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A)抓住主
14、要矛盾,要搞好重点突破(B)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支流(C)抓住矛盾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以人为本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7 材料 12014 年 11 月 1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夫人彭丽媛在北京为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各成员经济体领导人、代表及配偶举行欢迎晚宴,为本次会议设计制作的特色中式服装亮相。“一看就是中国的,但我们不停留在传统,而是体现了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设计师刘元风说,“ 古为今用、中西合璧、和而不同、着眼未来”
15、是我们的设计思路,既体现中国风韵,又展示时代精神。据介绍,男领导人服装“立领、对开襟” 的款式,就是一次创新。“ 立领对襟是中国自明清以来就有的服装式样,开襟更早,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已经有了开襟的服装式样,这次把它们结合在一起,也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在同一件衣服上把它展现出来。”设计师、男领导人服装主创之一楚艳说。“在纹样上,海水江崖传统纹样的创新设计,传达了 APEC21 个经济体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美好寓意。” 刘元风说。再比如面料,传统的宋锦都是真丝,此次则混合了羊毛纤维,既丰富了纱线的色彩变化,也使款型更为挺阔、保暖、鲜亮。“从设计理念上,我们追求将中国传统的风格用现代语言和创新科技表达,这
16、种创新体现在很多细节上。” 设计师赵卉洲说,比如盘扣,此次采用了现代极简的手法去做盘扣,而不是传统古典的手法。据了解,为体现和而不同,为领导人及配偶提供多种款式和颜色供自由选择,其中,男领导人一款四式五种颜色,女领导人一款两色,女配偶外套及内搭各四款四色。此外,考虑到 11 月天气情况,统一制作了男款围巾、女款披肩,在室外活动时备用。(来源:新华网 2014 年 l1 月 11 日)材料 2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 的泰山、 “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 ”的昆曲 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文化
17、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 ”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 “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28 结合材料 1,运用辩证否定观分析设计人员为什么能够成功设计 APEC 特色中式服装?29 根据材料 2,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说明其哲学依据。29 材料 1当细菌发生变异,抗生素对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的人不再有效,就是抗生素耐药。世卫组织官员称,如果没有多方紧急协调行动,“世界就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 这不是预测,而可能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18、” 。英国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数百万人因为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药性而提早离世。如不采取切实行动,35 年后,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死亡的人数将超过 1000 万。抗生素曾是消灭病菌的神奇武器,但随着抗生素滥用,病菌耐药性和“超级病菌” 已成为医学难题。例如,作为淋病最后治疗手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瑞典和英国已确认治疗失败。今天起,向滥用抗生素说“不”!因为 “滥用就会无用”。材料 2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超级病菌是
19、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 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2010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三起感染超级耐药致病细菌病例。由病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每一种传染病用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是抗生素被滥用之前的事情了。每年全世界有 50的抗生素被滥
20、用,而我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80。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过去一个病人用几十单位的青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现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茵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纪 60 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 700,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 2000 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 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病菌带来的用药困难。30 “滥用”到“无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31 从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到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1、28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C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基本概念,属于记忆型知识点。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这句名言就是体现了这层含义。【知识模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认识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2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