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3及答案与解析.doc(2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1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A)是否坚持物质决定意识(B)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C)是否坚持实践第一(D)是否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规律和运用规律2 “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这是(A)一切哲学的观点(B)辩证法观点(C)可知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 “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己又是别的东两” ,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
2、学观点4 承认“非此即彼 ”,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 “亦此亦彼”。这是(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辩证法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5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A)一切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一切唯心主义观点6 “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 ,这是(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的辩证法观点(B)承认联系的客观性的唯物主义观点(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D)宣称人体内存在一种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7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唯物观点和辩证观点的统一(B)联系观点和总体
3、观点的统一(C)现实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D)联系观点和发展观点的统一8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A)事物的联系和变化(B)事物前进性的变化(C)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D)事物过程的集合体9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B)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反映的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C)原因和结果的关系(D)事物现象和本质的关系11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A)由实践到认识(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C)由认识到实践(D)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12 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
4、决定力量是(A)生产关系(B)生产力(C)经济基础(D)上层建筑13 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A)阶级斗争(B)改良(C)改革(D)革命14 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老百姓忍受不了统治阶级的压迫(B)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C)阶级矛盾尖锐化(D)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出现矛盾冲突15 在资本积累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总趋势不断提高,其表现是(A)不变资本增大,可变资本增大(B)不变资本减少,可变资本减少(C)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D)不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增大16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中呈现不断提
5、高的趋势,所产生的最重要影响是(A)资本家拥有财富越来越多(B)雇佣工人拥有财富越来越少(C)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绝对增加(D)造成相对人口过剩17 各国垄断组织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产生了(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B)国际垄断联盟(C)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D)殖民地和宗主国18 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A)人民当家作主(B)工农联盟(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 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
6、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预见未来的科学态度是(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D)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并作详尽的细节描绘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20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及表现有(A)在对立中把握同一(B)在同一中把握
7、对立(C)异中求同(D)同中求异21 对待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是(A)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B)矛盾就是互相冲突、势不两立(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只在绝对同一中思维 22 以下命题强调矛盾的同一性的是(A)一国两制、和平统一(B)求同存异、和平共处(C)团结、批评、团结(D)斗则进、不斗则退 23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主张“和谐发展” 、“和谐社会”、“ 和谐世界”中的“和谐”所包含的哲理是(A)承认事物的相同性(B)承认事物的多样性(C)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同一(D)承认矛盾同一性的作用24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
8、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段话提示了(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客观性(C)矛盾的永恒性(D)矛盾的暂时性25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中“和谐”的哲学涵义是(A)体现了不同事物矛盾的统一性(B)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协调(C)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补、互利(D)体现了不同事物之间的互斗、互害26 “和而不同 ”这一名言中的 “和”所含哲理及其意义是(A)不同事物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B)通过各种方法手段使事物达到协调和谐(C)不同事物矛盾的斗争(D)不同事物的直接同一性27 据三国志记载,名医华佗为两个头痛发热的州官看病,由于
9、病因的不同,开的不同药方是泻药和发散药,服药后病都好了。这一对症下药的典故所蕴涵的哲理是(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C)从客观实际出发(D)从主观愿望出发28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D)构成事物的诸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与作用29 以下属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的是(A)因地制宜(B)因时制宜(C)有的放矢(D)坚持原则30 任何真理都(A)具有客观性(B)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C)同谬误有根本区别(D)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谬误31 真理的
10、客观性是指(A)真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B)真理的内容和它所反映的客体是相符合相一致的(C)作为真理性认识的标准一社会实践具有客观性(D)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32 “真理是具体的 ”是指(A)真理的条件性(B)真理的全面性(C)真理的历史性(D)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本身33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是(A)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C)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
11、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D)从真理的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34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其含义是(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B)从发展来说,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C)是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有待于深化(D)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35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一个由低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B)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必然性和
12、选择性的统一36 列宁深刻指出:“ 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这一名言表明(A)社会发展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每一种社会形态在不同的民族那里都有自己的特殊表现形式(C)社会发展形态的永恒性和曲折性(D)社会发展形态的倒退性37 生产力是(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B)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C)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D)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38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因为(A)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
13、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B)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C)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D)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39 资本是在运动中增殖的,资本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的周转。如果每次资本周转带来的剩余价值一定,则资本周转越快,在一定时间内带来的剩余价值就越多。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关键因素有(A)资本的数量(B)资本周转的时间(C)资本的有机构成(D)生产资本
14、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40 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要求是(A)生产中要保证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B)生产中所耗费的资本在价值上得到补偿(C)生产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D)两大部类内部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4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雇佣劳动者的工作日普遍缩短,这说明或表明(A)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B)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减轻(C)雇佣劳动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D)相对剩余成为主要的剥削形式42 下列慨念或观点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是(A)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B)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C)劳动和劳动力、不变资本和可变
15、资本的区别(D)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区别43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有(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B)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C)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变化(D)经济调节机制、危机形态、政治制度的变化44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不断演进和变化的。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的形式有(A)个体资本所有制(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C)国家资本所有制(D)法人资本所有制4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A)国家资本所有制形式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B)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个体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C)个体资本所有制占有主导地位(D)法人
16、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46 下列属于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的是(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C)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D)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47 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是(A)公有制为主体(B)共同富裕(C)按劳分配(D)和谐社会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48 材料 1我国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说
17、过“和为贵” ,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的社会状态。摘自2005 理论热点面对面材料 2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摘自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1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