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及答案与解析1 期待视野(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2013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2 形象期待(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3 接受动机(2007 年华中科技大学考题)4 隐含的读者(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2007 年扬州大学考题、2014 年东北师范大学考题)5 正误(2006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6 共鸣(2007 年兰州大学考题)7 文学的净化(2011 年中国人民大学考题)8 召唤结构(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9 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2005 年华中师范大
2、学考题)10 文学消费对文学生产的制约。(2003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1 文学的传播方式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2008 年暨南大学考题)12 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005 年江西财经大学考题)13 马克思:“ 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因而创造出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2008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 )14 试简析文学消费为什么不能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2006 年湖南大学考题)15 简论文学消费的二重性。(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16 谈谈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2007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7 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是怎样形成的?(2006
3、年曲阜师范大学考题 )18 简述期待视野的基本内容。(2005 年北京师范大学考题)19 何谓接受心境?(2006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20 为什么文学语言中需要填空和对话?(2005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21 伊瑟尔在谈到文学接受时说:“虽然作品文本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在各时代并无变化,但人们发现的意义却不断变化着。”作品的意义为什么会不断变化?(2004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2 为什么说文学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2007 年山东师范大学考题 )23 举例论述在文学与“ 世界 ”的关系上,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的区别。 (2000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4 有人认为,通俗文学没有思想性和
4、教育性。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予以分析。(2003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5 联系实际论述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的影响。(2008 年兰州大学考题)26 恩格斯德国民间故事书一文里曾论述到:“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硗瘠田地变成馥郁的花园是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寒怆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试就恩格斯的这一论述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文学消费的精神品性的理解。(2008 年湖南大学考题)27 举例论述接受活动在整个文学
5、活动中的地位与意义。(2002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8 举例论述文学的多种功能。(2006 年华中师范大学考题)29 什么是“期待视野 ”?请解释期待视野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2009 年上海师范大学考题)30 结合具体事例谈文学接受中的共鸣。(2012 年湖南师范大学考题、2011 年河南师范大学考题)研究生入学考试文学理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文学接受过程 )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 期待视野 ”(expectation horizon)这一术语,最早见之于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与德国知识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等人的有关著述,指的主要是人们在认识事物、分析问题
6、时预有的知识储备、期待目标、理论框架等等。之后,德国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姚斯把这一术语运用到其文学中,并认为接受视野是指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也就是说,“期待视野”是接受者在以往鉴赏中获得并积淀下来的对艺术
7、作品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接受者的“ 期待视野 ”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 “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在具体的文学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2 【正确答案】 形
8、象期待即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从初次接触到的形象和情景中,看到某种符合人物性格特征或符合某种特定情绪的氛围的展示与渲染。在文学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心理图式。如由人生经历、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等因素形成的知识构架、审美趣味、情感倾向、人生追求、道德信仰、政治态度等;由社会生活中文学艺术因素的熏陶或已有的艺术欣赏活动积累而成的艺术偏好、艺术标准等;由性别、年龄、体质等生理因素导致的精神趋向与心理欲求等。由此而形成的能够影响读者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理解的这类心理图式,即谓阅读经验期待视野,或简称期待视野。在具体的文学
9、阅读过程中,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文体期待即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种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形象期待是读者由于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意蕴期待即读者对作品的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人生态度、思想倾向等方面的期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3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的主要动机有审美动机、求知动机、受教动机、批评动机、借鉴动机。审美动机,即人们平常所说的怡情悦性的娱乐动机;求知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发现历史的规律、社会的本质,熟悉人类的某种生活状态,了解有关知识的动机;受教动机,即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
10、得到人生启迪、道德化育、精神鼓舞的动机;批评动机,即为了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而接受的动机;借鉴动机,即为了模仿借鉴他人的艺术技巧,提高自己的创作质量,而积极投身阅读的动机。【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4 【正确答案】 所谓“ 隐含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的,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预想的能够按自己的创作动机,理解作品内涵,把文本的可能性予以具体实现的读者。其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作者的创作动机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二,作家赋予文本的思想内涵决定了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第三,作家的选材及文体特点决定了本文中隐含的读者的存在。从作者的期盼心理来看,“隐含的读者 ”,也就
11、是作者希望自己的作品问世之后,能够遇到的知音。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艺术观念、不同文体的作家作品中,往往会“隐含” 着不同类型的“读者”。鲁迅当年的小说创作,是要在沉寂的年代里发出反抗现实的“呐喊”,因此,他所期待的读者就是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它是起源于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他认为,文学接受过程,就是“隐含的读者” 积极参与创造的过程。朱立元先生认为,伊瑟尔“隐含的读者“这一概念,只注意了读者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割裂了读者与作家创作之间的关系,因此,代之以“潜在的读者“更为科学。所谓“ 潜在的读者 ”,是相对于现实的读者而言的。现实的读者是那些生活在一定时代、环境中形形
12、色色实实在在地阅读着各种文学作品的个人和群体(读者和读者群)。潜在的读者则不同了,“他“是活在作家心中时时缠绕并干预、参与作家创作的读者。可以说,潜在的读者是作家想象出来的他未来作品的可能的读者。【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5 【正确答案】 文学接受过程中常常出现“误解” ,或日 “误读”,具体包括“ 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对作品的误读。指读者的理解虽然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祗牾,但作品本身,客观上却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 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正误” 由于合乎 “再创造”的文学接受规律,因而是可取的。如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对曹雪芹的创作意旨与作品的
13、内在意蕴,众说纷纭,见解各异。脂砚斋认为,红楼梦的总纲是“色空“、“梦幻” ,作者写的是自己内心的悲愁与苦闷;王希廉(护花主人)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感叹家世盛衰之作;张新之(太平闲人)认为,“ 通部红楼,止左氏一言概之日:讥失教也!”王国维则借助叔本华“ 生活即欲望,人生即痛苦 ”的意志论哲学,认为“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表现了作者迥然不同于中国人的乐天精神与“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 的“大团圆”艺术趣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余英时认为,红楼梦描写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以情为重的大观园之内的世界,一个是礼教统治的大观园之外的世界;冯其庸先生认为,红
14、楼梦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一种新思想,带有反封建的色彩,贾宝玉、林黛玉是一种带有新的意义的新人的萌芽。由于无法判定这些见解是否合于曹雪芹的本意,故而很大程度上可归之为“误解” 。但因大致上或在某一方面合乎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客观实际,有一定可信性,且有利于丰富读者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因此,即可视为应予肯定的“ 正误 ”。【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6 【正确答案】 共鸣,原是物理学方面的一个术语,指的是在不同物体之间,由声波作用引起的一种共振现象。在文学理论中,则通常是指在文学接受过程中出现的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深深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理感
15、应状态;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在阅读同一作品时,产生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和审美感受的现象。第一种“共鸣 “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条件:一是作品中有着精警独到的人生体悟,深刻丰富的社会感知,且在人物刻画、心理描写、情感抒发、意蕴表达等方面,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深深地吸引读者。二是读者心灵与作者心灵的相通,即在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中,应有与作品中的内涵相同、相近或相似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与意志愿望等。只有如此,才能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感同身受的心灵震动与情感交流,从而形成共鸣。第二种“共鸣 ”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不同时代、不同
16、民族、不同身份的读者之间,也往往存在着许多相通的政治、道德、审美情感与观念区域。所以,诸如唐诗宋词、红楼梦、荷马史诗、莎士比亚的戏剧等中外历史上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才受到了历代无数读者的共同喜爱。马克思曾经盛赞希腊神话有着“永久的魅力 ”,表现出人类历史上的童年时代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显然,正是由于各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存在着对于人类童年某些“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喜爱的共同感情,才使其在后世的无数读者中时常引起共鸣。【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7 【正确答案】 “ 净化” 一语,源于亚里士多德的 政治学与诗学。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激起哀怜和恐惧,从而导致这些情
17、感的净化”。按亚里士多德的意思,净化是文艺作品产生作用的重要方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许多学者对“卡塔西斯” 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解释,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具有宗教含义的“净化说“( 即“净罪”之意),二是医学意义的“ 宣泄说“。持 “净化说”的人又有三派:一是认为悲剧的作用在于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痛苦的坏因素,使心理恢复健康;二是净化怜悯与恐惧中的利己因素,生成纯粹的利他情感;三是净化剧中人物的罪孽,如令观众感到人物的凶杀行为出于无心,因此凶手可告无罪。持“ 宣泄说“的人亦有三派,一是认为悲剧的作用是以毒攻毒,即以悲剧内容来消解人的恐惧与怜悯的病态情感;二是借助悲剧,宣泄人们的恐惧与怜悯情感,使情
18、感趋于平静;三是通过悲剧,重复激发恐惧与怜悯之情,以减轻这两种情感的力量,以保持心理的平静。我们以前人的相关论述为基础,同时充分联系各类文学艺术功能的实际,采用了“净化”说。我们认为:“净化”是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一种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和提升人格的状态。它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借助作品,读者能够进入某种虚幻的艺术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扰与人生的烦恼,而得以维持心灵的平衡;二是由于作品中某种情感力量的震撼,读者的某些情绪可以得到宣泄,心态可以得到纯化,人格可以得到提升。也就是说,“净化” ,实际上正是文学艺术最为
19、本质的审美功能的体现。【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8 【正确答案】 由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的、能召唤读者参与的文学文本的结构机制。不确定性和空白的存在绝不是文学文本的缺陷,而是召唤和推动读者参与的最基本的条件。【知识模块】 文学接受过程 9 【正确答案】 通俗文学是不同于高雅文学、探索文学的一种文学类型,其审美特征有其特殊性。首先,通俗文学根本的审美特征在于通俗性。通俗文学有许多别名,如俗文学、大众文学、消遣文学、消费文学、娱乐文学、畅销文学等,虽然略含贬义,但却充分体现了其通俗性。通俗文学的通俗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内容是通俗的。以宋元话本小说来说,当时的现实生活变成了民间的新闻传说,然后成为话本小
20、说内容的基本来源,因此,爱情、公案两类作品最多。作品歌颂了市井细民为爱情斗争、追求幸福生活的历程。可见通俗文学的内容是与人民大众密切相关的。通俗文学在表现形式和语言特点上也是通俗的。其结构形式清楚明了,如章回小说就继承了话本小说的特点,通俗易懂。通俗文学的语言是在群众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来的,保留了群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尤其是俗语的大量应用,生活气息相当浓郁。当然,通俗文学的通俗性并不排斥文学性,通俗并不等于庸俗。通俗文学的另一个特征是富于传奇性,主要表现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为了适应读者的审美要求,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通俗文学往往故意提高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使情
21、节的发展以奇制胜,以奇取胜。这并不是说传奇性就意味着离奇古怪、不着边际,而要合理运用虚拟、夸张等艺术手法,通过典型化途径将生活集中概括起来,做到既奇又真,既真又奇。通俗文学的又一个特征是娱乐性。通俗文学所担负的使命主要是娱乐,满足读者“娱心”的消费观念,使人们短暂地从烦恼琐屑的人生中超脱出来,获得心理愉悦。因此,惊险、刺激、悬疑、浪漫的通俗文学往往为大众喜闻乐见。强调通俗文学的娱乐性也不能忽略思想性、教育性。“娱心” 之外还需 “劝善”,将娱乐性与思想性、教育性统一起来。【知识模块】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10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理论认为,生产与消费之间是一种辨证的关系,文学生产和文
22、学消费同样如此。文学生产是文学消费的前提,文学生产的产品为文学消费提供对象,文学产品文学作品本身又决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方法;文学消费反过来又制约着文学生产的展开,这种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文学消费的过程也是文学产品的生产过程。狭义的文学生产只指作家创作出一个文学文本,经过印刷出版而获得其外在的物化形态,但是文学产品只有在文学消费活动中才能得到最后的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消费是广义的文学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缺少这个环节,文学生产就没有真正完成。(2)文学消费作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作为文学生产重要组成成分的文学消费必然地对于狭义的文学生产起到重要
23、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文学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接受者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消费文学产品,这样,满足接受者对于文学消费的需求就成为文学生产的重要动力源泉,相应地,对文学的欣赏、消费的需求量和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文学生产的规模。当某类文学产品由于“生产过剩 “而出现危机时就迫使生产者作家和书商调整创作路径,改变创作方式从而推动文学生产力的发展。(3)文学消费对于文学生产的这种制约作用要求作家不能仅仅将文学生产作为一种“自我的言说 ”,而应该观察和分析作为文学接受者的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取向的接受者的文学消费需求。当然,生产本身并非绝对地依附于消费,文学生产也应该通过自身的调整来
24、提高特定时期接受者的审美欣赏水平,欣赏水平的提高作为消费者“消费水平” 的重要组成成分,反过来又推动着文学生产的向前发展。(4)文学生产以什么方式进行,同样受到文学消费的制约。对不同的文体进行消费的方式是不同的,阅读一部小说和接受一篇诗歌、欣赏一部戏剧都是绝然不同的,如果文学消费的方式主要是接受者的文字阅读,那么作家在进行文学生产的时候就要重视文字的技巧、重视文学形象的塑造、重视故事情节的构造。而对于话剧、电影、电视剧本而言,接受者除对于情节、形象的关注之外,还会考虑到它的演出效果,因此,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除了注意文字、形象、情节等外,也需要注意表演的需要。总之,文学消费是文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研究生 入学考试 文学理论 文学 消费 接受 性质 过程 历年 汇编 答案 解析 DOC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848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