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较为稳固的伊斯兰教政权是( )。(A)笈多王朝(B)莫卧尔帝国(C)戒日帝国(D)德里苏丹国2 戒日帝国的首都是( ) 。(A)曲女城(B)德里(C)华氏城(D)布罗奇3 撰写佛国记的中国赴印度僧侣是( )。(A)玄奘(B)宋云(C)惠生(D)法显4 俄国开始实行君主专制制度的君主是( )。(A)伊凡三世(B)伊凡四世(C)瓦西里二世(D)瓦西里三世5 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时期,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
2、以个人的才干和政绩为依据的是( )。(A)宪法十七条(B) 大宝律令(C) 养老律令(D)冠位十二阶6 曾经来华留学,并在日本大化改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阿倍仲麻吕(B)中臣镰足(C)中大兄(D)苏我人鹿7 标志着大化改新的完成的法律是( )。(A)宪法十七条(B) 大宝律令(C) 养老律令(D)飞鸟净御原令8 日本参照中国律令制编成的第一部律令法典是( ),确立了律令制国家法的基础。(A)宪法十七条(B) 大宝律令(C) 养老律令(D)飞鸟净御原令9 自 794 年日本迁都至平安京(今京都),至 1185 年镰仓幕府成立是日本历史上的( )。(A)飞鸟时代(B)平安时代(C)奈良
3、时代(D)大和时代10 723 年,日本政府颁布的鼓励民间垦荒的法令是( )。(A)三世一身法(B)班田收授法(C)大宝律令(D)养老律令11 1232 年镰仓幕府制定( ),作为幕府施政和统制御家人的基本法规。(A)三世一身法(B)贞永式目(C)大宝律令(D)养老律令12 借鉴汉字偏旁,创造日本民族文字片假名的是( )。(A)吉备真备(B)阿倍仲麻吕(C)空海(D)小野妹子13 借鉴汉字行书字体创造日本行书假名平假名的是( )。(A)吉各直各(B)阿倍仲麻吕(C)空海(D)小野妹子14 先后多次东渡日本,弘扬佛法并被誉为“禅光耀百倍,戒月皎千乡” 的中国高僧是( )。(A)空海(B)法显(C
4、)鉴真(D)玄奘15 日本的第一部古代史著作是( )。(A)日本书纪(B) 古事记(C) 万叶集(D)六国史16 大化改新期间,爆发了一次围绕改革展开的改新派和保守派的内乱,称( )。(A)应仁之乱(B)承九之乱(C)壬申之乱(D)戊辰战争17 室町幕府前期的文化称为( )。(A)北山文化(B)东山文化(C)五山文学(D)弥生文化18 日本绘画史上的“ 画圣 ”是( )。(A)如拙(B)周文(C)雪舟(D)狩野正信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9 阁提20 吠檀多派21 巴克提教派运动22 伊克塔23 特辖区制24 印度教25 锡克教26 阿克巴改革27 圣德
5、太子改革28 五色贱民29 班田收授法30 律令制国家31 寄进地系庄园32 摄关政治33 院政34 知行国制35 御家人制36 承九之乱37 遣唐使38 天平文化39 南北时代40 应仁之乱41 大名42 幕府政治43 织田信长三、论述题44 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评价。45 幕府政治体制出现的历史背景。46 日本推行锁国体制的原因及影响。47 日本的庄园和西欧封建社会的庄园有何异同。历史学基础(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世
6、纪的东亚与南亚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6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7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8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0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3 【
7、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7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1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9 【正确答案】 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特殊的职业世袭集团。中古时期,印度的种姓制度更加复杂,在四种姓之外,按照行业组成各种“阇提” 。阇提内部职业世袭,设管理机构监督成员遵守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违者要受到惩罚,直至被剥夺受保
8、护的权利。阇提之间互相隔绝,不准通婚。随着手工业分工的加细,各种手工业阇提的数目不断增加,城乡居民全被组织于阇提之中,处于封建主的统治之下。【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0 【正确答案】 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形成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派别。吠檀多派以吠陀为经典,从新的角度解释这些经典,认为认识的唯一源泉是神的启示。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梵天创造的,真理就是对梵天认识的统一,求得梵我一致,是宗教解脱的主要途径。吠檀多派是印度教基本教义的理论基础。【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1 【正确答案】 又称虔信运动,12 世纪兴起于印度南部,初期的代表人物是罗摩奴阁,认为“ 梵天” 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保
9、护者和毁灭者,一切存在皆由“梵天”而来。13 世纪以后,巴克提教派运动传入北方各地,主要流行于城市下层群众中,罗摩难陀和克比尔为主要代表人物。罗摩难陀不仅认为“梵天” 是宇宙万物的主宰,而且强调终生平等的原则,虔信“梵天” 的人无论身世贵贱,皆可获得解脱。克比尔吸取了印度教吠檀多派哲学和伊斯兰教苏菲派教义,强调一神信仰,反对偶像崇拜和种姓制度,主张简化仪式,并认为印度人和突厥人是用同一种粘土塑成,旨在消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对立。【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2 【正确答案】 德里苏丹国以服军役为条件分封给穆斯林战士的土地,这是德里苏丹国时期国有土地的主要占有形式。“伊克塔” 最初仅受封者本
10、人享用,不得继承和转让,苏丹拥有更换和收回的权力,征税标准由国家规定。因此,“伊克塔” 最初实际上是税收的分封而不是土地的分封。图拉格王朝建立后,穆斯林军事贵族不断扩大对于所占土地的权力,“伊克塔” 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3 【正确答案】 伊凡四世为打击大贵族、建立沙皇专制制度推行的措施。1564 年伊凡四世将全国土地都分成两部分,即特辖区和普通区,各自己的宫廷及其主管部门、政厅和国库。特辖区设在中部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其余皆属普通区。凡未经批准在特辖区居住的贵族和领主都必须迁到普通区,在那里领得土地。为配合特辖区的建立,沙皇成立自己的卫队特辖军团,由千名优秀中
11、小贵族组成。1572年沙皇宣布废除特辖制。特辖区的建立和特辖制的实施,是沙皇专制统治的集中体现,促进了旧贵族的消灭、新贵族的形成和农奴制的加强。【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4 【正确答案】 4 世纪前后由婆罗门教吸收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逐渐演化而成,8 世纪经商羯罗改革形成新型印度教。印度教恪守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同时吸收佛教的“ 轮回” 、 “业报”教义,鼓吹人生有轮回,善恶有因果。印度教是三大教派的泛称,主神是互相关联而各具一相的“三相神” ,即婆罗摩、毗湿奴和湿婆三大主神。印度教主张神人同性说,每个主神都有许多面孔和化身。印度教教派繁多,教义繁杂,教规和宗教仪式五花八门。印
12、度教的原始性和复杂性,是印度社会各阶层和集团的现实生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因此,它符合新兴封建主阶级的需要,一方面利用印度教的禁欲主义向广大贫苦信徒鼓吹忍受现实痛苦,麻痹人民斗志;另一方面利用印度教纵欲狂欢的宗教仪式向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纵情享乐。【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5 【正确答案】 16 世纪由纳那克结合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某些因素创立的宗教。在印度虔诚派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斯兰教的一神论和无种姓差别的社会观,主张信徒一律平等,反对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和消极遁世态度。有教团组织、宗教首领,信徒多为低级种姓的人民。17 世纪以后,逐渐成为独立的宗教政治组织。【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
13、6 【正确答案】 莫卧尔帝国阿克巴统治时期进行的改革。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皇帝以下除宰相外,设四大臣辅佐皇帝统辖中央机关。在地方,将全国划分为若干省,设总督管理军务,中央另派行政长官掌管税收和民政,并监视总督;实行统一的军衔等级制度并按军衔高低授予采邑;宗教和民族关系方面,调和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外来统治者与印度本地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提拔印度封建主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取消印度教徒的人头税和巡礼税,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综合各种宗教教义,创立所谓的“神圣宗教” ,消除宗教矛盾。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丈量全国土地,按产定级,作为征收地租的标准,规定中央地区把实物税改征货币税。发展农业,
14、特别支持发展工商业,鼓励对外贸易。社会风习方面:废陈规陋习,还创办学校,推行新的教育制度,允许女子受教育。阿克巴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民族、宗教和阶级矛盾,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但改革并没有消除帝国的根本矛盾。【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7 【正确答案】 日本圣德太子摄政时期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的改革。主要内容为:603 年制定冠位十二阶,规定官阶晋升不再以氏族门第而以个人才干和政绩为依据,以此遏制贵族特权,提高皇权权威;604 年制定宪法十七条,作为贵族必须遵守的政治规范,其中糅合了儒法佛诸家思想,强调君主至上,号召臣民“以和为贵”、“以礼为本”;同时号召崇尚佛教,
15、以佛教的忍耐、善行说教来教化日本臣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圣德太子的改革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奠定了中日平等友好邦交的基础,但改革主要局限于精神方面,没有触及部民制,加上贵族豪强势力的阻碍,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政治目的无法实现。【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8 【正确答案】 日本大化改新后,确立了身份制度,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贱民分为陵户(为皇室守墓者)、官户(为朝廷服役者)、家人(为贵族服役者)、公奴婢( 朝廷所有的奴隶)和私奴婢( 个人所有的奴隶)五类,统称“五色贱民”。贱民没有公民权,人身处于不同程度的依附地位。家人以上的贱民准许有家庭,生活自立,其人身不得买卖,私
16、人亦不得将其降为奴婢。奴婢的地位最低,其人身与牛马等同,买卖或转让,任凭主人处断,但不得随意处死奴婢。良贱之间界限森严,两者不准通婚。至奈良时代末期,贱民人数日少,良贱身份制渐趋瓦解。【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29 【正确答案】 日本大化改新时期颁布的土地制度。一般农民授予口分田,6 岁以上男子每人两段,女子为其 23,6 年一班,死后归公。另外,按户分给均等的宅地和园地,这种土地分配制度,称为班田收授法。口分田限终身使用,不准世袭、买卖和转让,但可以租赁,限期一年。宅地和园地为私有地,由田主自由支配。领取口分田的农民,即班田农民须对国家负担租、庸、调及杂徭等赋役。班田收授法实质是国家以
17、班给口分田为条件而确立起来的封建租佃关系,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但班田收授法没有从根本上废除土地私有,为贵族官僚兼并土地留下隐患,8 世纪末班田便近废弛。【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30 【正确答案】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后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律令即国家的基本大法,律令制即以律令作为国家基本的法制体系。大化改新后形成的律令制国家,政治上建立了天皇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官僚体制,经济上施行土地国有原则和班田收授法;阶级关系上确立了身份制,将全国人民划分为良民和贱民两大等级,良民包括皇族、贵族和平民(主要是农民),属于公民,即自由民;贱民又分五等,称“五色贱民”。这一切通过 大宝律令和养老律令
18、确立下来。但是,随着班田收授法的停止,律令制国家动摇。【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31 【正确答案】 8 世纪末,皇族、中央贵族和大寺社开始建立私领庄园,并享有“不输、不入 ”特权,即免除捐税和拒绝地方官吏对其庄园行使行政权。后来的一般领主为获得这种特权,便把自己的庄园寄进给有势力的中央贵族或寺社,接受寄进的贵族称为领家。有些领家进而把自己的庄园投献给更有势力的权门贵族,称为本所,以求保护。这种寄进关系的庄园,成为寄进地系庄园。10 世纪以后,寄进地系庄园普遍发展起来,促进了律令制国家的解体。【知识模块】 中世纪的东亚与南亚32 【正确答案】 日本平安时代形成的藤原氏摄政掌权的政治体制。8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中世纪 东亚 南亚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