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及影响。(西北大学 2015 年中国史真题)2 近年来出土了很多简,论述出土有哪些简,简有什么价值,请举例说明。(清华大学 2015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3 简述史记汉书的主要史学成就和影响。(四川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4 列举唐代史学之主要成就。(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加试中国古代史真题)5 简述中国古代史官到史馆修史制度的演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6 二十四史有哪些? 请对任意两个非官修史书进行评价。(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7 比较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2、的不同之处。(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8 试述我国古代图书分类法的演变。(兰州大学 2013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9 论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学术贡献以及对清代学术发展的影响。(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10 试述春秋、战国为“ 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说。(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1 论述晚清时期我国学者对西北史地的研究。(内蒙古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12 论述唐宋之际中国文化的历史转向。(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13 陈寅恪在论韩愈中认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
3、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结合史实,谈谈你的看法。 (北京大学 2016 年中国史真题)14 试述“唐宋变革论 ”,谈谈你的看法。 (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15 王国维有一论断:“ 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以降之学新” ,你如何看待?(云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6 试述 20 世纪初的新史学思潮。(清华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7 试述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书的主要观点。(北京大学 2012 年中国古代史隋唐史复试真题)18 近代史上有“ 中体西用 ”“西体中用”“全盘西化” 等观点,谈谈你的看法。(南开大学 2013 年中
4、国历史真题)19 古今历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不同认识。(苏州大学 2013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20 简述“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 三者的相互关系。 (云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1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这句话是谁说的?出自哪本书?(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世界通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年世界史复试真题)历史学基础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史料是历史编纂和历史研究中所运用的材料。史料分类是目录学、历史文献学、史学史等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类型大致可分为文献史料、考古史料两种。 文献史料是运用
5、必要的方法记录的蕴含历史信息的资料,包括文字形式和口头形式两种类型,如图书、典章、口述历史等等。其中,文字形式的史料是历史研究实践的主要类型。按照史料来源,可将史料划分为官方文书、私人撰述等,或将史书分为正史、野史、家史等。 考古史料是能够反映一定历史信息的物化遗存,通常表现为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如甲骨、金石、简帛、拓本等。一般而言,考古史料运用范围不及文献史料那样广泛,不过在先秦史、考古学、历史人类学等特定研究领域,考古史料发挥着文献史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既能反映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显性的历史状况,又能反映特定历史境遇、特定群体的价值观念、社会意识
6、、心理活动等隐性的历史状况。 运用文献史料与考古史料相结合的方式来从事历史研究,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和方法。欧阳修、赵明诚、郑樵、姚际恒、崔述等古代史家对这一研究路径和方法做出了较大贡献。近代以来,这种路径和方法运用于古史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王国维主张将地上之文献史料与地下之考古史料结合起来从事古史研究,创立了“二重证据法 ”。顾颉刚总结出的 “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说”和胡适总结出的“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等理念和方法都是这种研究路径的成果。时至今日,“ 一份史料一分话”已经成为史学研究者共同遵守的标准。【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2 【正确答案】 近年来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简有:193
7、0 年在内蒙古居延出土的居延汉简;1957 年在河南信阳出土的长台关楚简;1972 年在山东临沂出土的银雀山汉墓;1973 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帛书;1975 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的睡虎地秦简;1977 年在安徽阜阳出土的双古堆汉墓竹简;1983 年在湖北江陵出土的张家山汉简;1986 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放马滩秦简;1987 年在湖北荆门出土的包山楚简;1993 年在湖北沙洋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1996 年在湖南长沙出土的走马楼简牍;等等。 简帛或简牍对历史研究的价值非常大。第一,出土简可以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如,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学界对许多重大问题的探讨出现文献制约甚至文献真空,而睡虎地秦
8、简等简的出土提供了不少那个时代的历史信息,对解决一些聚讼已久的问题大有裨益。第二,以出土简文与传世典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历史,是史学创新的重要路径。中国古代史研究上的许多问题仅据传世典籍只能处于推测和猜想阶段,如夏商周断代工程,大量简的出土提供了对疑古辨伪进行反思的学术契机,使得有些问题得以确定下来。如,传世文献多称“汉承秦制” ,但是对这一说法的理解及具体情况有不同的声音。张家山汉简记载的汉初律令为此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依据。再如,郭店楚简的相关信息证实了庄子中关于先秦诸书的编排顺序与事实契合。第三,出土简扩大了历史视野,使历史书写更加饱满、丰盈。传世典籍记载的内容多局限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大历史
9、的范畴,而出土简较多地关注日常生活等小历史的范畴,对历史书写的完整性有所补益。第四,出土简对校勘、辨伪、辑佚、注译、标点古籍提供了重要依据。许多版本的传世典籍出现有各种讹误、缺漏、曲解等,大量简的出土校正了部分问题。第五,出土简使我们对古书的体例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传世典籍中关于古书体例的认识多停留在文字性描述上,而简可以图文并茂、直观地呈现出文字描述所难以呈现的信息。 总之,简的出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和新契机,对简的研究是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今史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宋代之前的历史研究领域,研读简文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路径。【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3 【正确答案】 (一) 史记记事
10、始于传说的黄帝,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包括上下 3000 年的历史,尤详于战国、秦、汉。全书分为 12 本纪、10 表、8 书、30 世家、70 列传,共 130 篇、52 万余字。本纪按年代顺序记述帝王的言行和政绩;世家记载诸侯国的兴衰;列传主要记载各种代表人物的活动;表则按年代谱列各时期的重大事件;书是有关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专篇。这五种不同的体例互相配合,广阔地反映了 3000 年的社会历史面貌。 (二)汉书 由 12 本纪、8 表、10 志、70 列传组成,共 100 篇、80 万字。基本沿袭史记体例而稍作变更,改“书” 为“志”,把“世家”并入“ 列传”。汉书在编纂学上的成就很大,它
11、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断代史的体例;它在史记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了纪传体,使体例更加统一,历史资料和历史知识更加丰富。在汉书10 志中,首创了刑法、五行、地理、艺文等四志,系统地整理了中国自西汉以来在刑法、哲学、地理、典籍等方面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汉书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4 【正确答案】 (一) 国家正式开馆修史始于唐太宗时期,由宰相监修。从此,官修史书由史官修撰并由宰相监修成为制度,直到清朝。唐初史馆奉诏所修正史有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共六部。史家李延寿私人撰南史和北史两部。鉴于梁、陈、北齐、周、隋五史没有志,后来又编修了五代史志十种,一
12、并附进隋书,即今隋书十志。 (二)史通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几。史通共 20 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作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他指出,史学家要兼有才(写作能力)、学(历史知识)、识(认识能力)三长,而尤以“史识”为最重要。他主张,撰写史书要 “不掩恶,不虚美”,“ 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反对“妄生穿凿,轻究本原” 。刘知几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位史学评论家,他的理论、观点在当时是很进步的。史通对后代治史、著史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通典 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为杜佑(735812 年)所撰。通典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天宝年间。全
13、书共有 200 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九门,每门又分若干目。对于每一制度,都从上古记述到唐朝,唐代尤详,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通典的问世,创立了一种新的史书载体政书体,后来的“三通”“九通”“十通”以及各种会要、会典的编纂,都是在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四)唐六典 成于开元二十七年(739 年) ,共 30 卷,为李林甫奉敕编撰,是一部以开元年间现行的职官制度为本,追溯其历史沿革源流,以明设官分职的典章著作。书中保存了大量唐朝前期的田亩、户籍、赋役、考选、礼乐、军防、驿传、刑法、营缮、水利等制度和法令等方面的重要资料。【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5 【正确答案
14、】 (一) 史官制度。史官是掌管史料、记录史事、撰写史书的官员。周设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秦汉设太史令。三国魏置著作郎掌国史修撰,西晋起隶属秘书省。 (二)史馆制度。 629 年,唐太宗将史馆自秘书省著作局移于门下省北,并令宰相任监修,负责编撰前代和本朝国史,把纪传体正史的编修掌握在政府手中,自此迄清代,官修正史成为历代相沿的制度。宋代史馆分国史院及实录院两部分。辽、金沿置。元代以翰林院兼国史院。明代并于翰林院。清代设国史馆、实录馆。【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6 【正确答案】 (一) 二十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哗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沈约宋书;萧子显南齐书;姚思廉
15、梁书;姚思廉陈书;魏收魏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征隋书;李延寿南史北史;刘晌旧唐书;薛居正旧五代史;欧阳修新唐书新五代史;脱脱宋史辽史金史;宋濂元史;张廷玉明史。 (二)评价。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两千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汉书在编纂学上的成就很大,它包举一代,自成一书,创造了断代史的体例;汉书的不足就是失去了对社会的大胆批判精神。【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7 【正确答案】 (一)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时,由解缙等奉命纂修。全书为 22877 卷,另有凡例、目录 60 卷,合共 22937 卷,装订成 11095 册。全
16、书收人古书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惜这部名贵典籍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焚烧殆尽,少量的被劫到国外。目前经多方访查整理,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 797 卷。 (二)四库全书 是清乾隆皇帝委派纪昀等许多著名学者编纂的,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收入古书 3503 种,共 79337 卷,装订成 36304 册,这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后共缮写 7 部,现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 4 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编者们又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 卷,仍以经、史、子、集分类,类下又分目属,每书皆摘举要点
17、,考其源流得失,广泛地评价了我国的古籍,可为阅读古籍入门之书。【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8 【正确答案】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正式出现以刘歆的七略为标志,至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成熟。主要的分类方法有六分法、四分法和十二分法。(一)六分法。刘歆的 七略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图书分类体系六分法。七略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 。“辑略”是刘向写的一篇提要,总括了先秦学术思想的源流演变和当时图书事业的发展。其余的六个部分相当于今天图书分类的大类。 (二)四分法。魏郑默作 中经,开创了四分法。西晋荀勖依据中经,编成中经新簿,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隋书?经籍志正式确定了
18、四分法及经、史、子、集的部类名称。这是我国现存的第二部系统的综合性的分类目录。此后,四分法在我国图书分类史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到清代编制四库全书时,四分法更为完善。 (三)十二分法。郑樵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等。郑樵的通志. 艺文略分类体系如下:经类、礼类、乐类、小学类、史类、诸子类、星数类、五行类、艺术类、医方类、类书类、文类。类下再分家,家下再分种,一共 12 类 100 家422 种。十二分法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演绎而来,但郑樵首创了三级(类、家、种)分类体例。【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9 【正确答案】 (一) 学术贡献。(1)黄宗羲的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黄
19、宗羲在哲学思想上肯定“ 理在气中 “的唯物主义观点,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对君主专制制度作了深刻的揭露,指出专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乃害民之贼。又指出专制帝王之法乃“ 一家之法 ”,并非天下人之大法。还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的现实和社会的要求。 (2)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亭林文集等。顾炎武的哲学思想上有唯物主义成分,在政治思想方面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在治学方面,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反对空言,成为嘉道时期经世思潮兴起的重要源头。他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就是以有益于世用为目的而写成的。 (3)王夫之的著作主要有张子正蒙注
20、周易外传读四书大全说读通鉴论和宋论等。王夫之继承了宋代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对宋、明以来主、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继承,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他还提出了“ 耕者有其田 ”的主张,认为土地不是帝王的私产,是耕者所有。 (二)影响。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主张学术要切实、有用,不承认在经学之外存在独立的所谓理学,反对理学空谈心性的弊病,提倡修己治人的实学。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认识,主张从小学入手,用训诂名物的方法达其真义。他们的经世致用主张,是对明朝覆亡的反思,也有复明反清的功用在内。但是,随着清政权的巩固,政府一面用大兴文字狱的方式加强思想钳制,另一面提
21、倡整理、考订古典文献以转移人们反清的视线。在这一背景下,顾炎武等人所提倡的重视现实社会问题研究的精神遭到阉割,但他们重视读书、反对空谈的学风对后来的学者却产生了深远影响。【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0 【正确答案】 明末清初之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读通鉴论中称春秋战国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 ”,其所指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这种变革概括而言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具体而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一)经济领域: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农民以劳役地租的形式耕种贵族土地;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依附于
22、奴隶主贵族的生产者逐渐转化为独立的生产者,井田制日益崩溃,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渐形成。 (二)政治领域:随着井田制的瓦解,以之为基础的政治上层建筑亦随之崩溃,主要表现为礼崩乐坏。周王室地位衰微,诸侯展开争霸战争,并由此掀起声势浩大的变法改革运动,沉重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逐渐确立了新的封建秩序。 (三)文化领域:奴隶社会的文化为贵族所垄断,即“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度的瓦解,旧的奴隶主贵族逐渐没落,“士” 阶层开始兴起,他们广开私学、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主张,推动了学术下移,并由此开创了“百家争鸣” 的学术繁荣局面。 (四)阶级关系:社会变革带来
23、了阶级关系的变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相应地转化为封建社会的地主和农民;阶级变动导致社会关系复杂化,统治者对治国方式也作出相应的调整,典型的例子是成文法的颁布。【知识模块】 史学史与史学理论11 【正确答案】 (一) 背景与研究特点。19 世纪以后,西北边疆危机的浮现使西北地区日益为世人所关注,一些进步学者试图通过西北史地的研究,来辨明形势,求得安边对策。 其研究特点是:(1)他们的史地研究都寓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精神。他们对西北舆地、水道变迁、城垣兴废、民情风俗、兵额财赋的实地考察或考证,无不是为了解决当时各种急迫的边政问题,如国防、边疆行政体制、农田水利、民族关系等。(2)他们不仅都精于朴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史学 理论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