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15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5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结合学术动态谈谈不平等条约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浙江大学 2000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2 简述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加试中国近现代史真题)3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苏州大学 2000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苏州大学2002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4 简述资政新篇的内容与意义。(安徽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5 简述晚清湘淮军势力的崛起及其影响。(2009 年统考真题)6 简论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的演变。(北京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7 简述洋务运动中的五个军工企业。(南京
2、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8 试析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及影响。(西北大学 2006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9 清末国会请愿运动是如何发生的?产生了什么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0 试述清末废除科举、创设新式学堂、鼓励留学及其意义。(南开大学 2013 年中国历史真题)11 概述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向西方学习的思想主张。(福建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12 简述辛亥革命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的改革措施。(武汉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13 略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军阀” 问题。(北京大学 2003 年中国通史真题)14 论述 1895191
3、9 年中日两国的政治与文化关系。(2016 年统考真题)15 论述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6 概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其他思潮的三次论战。(中南大学 2014 年中国近代史真题)17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过和意义。(云南大学 2014 年中国史基础真题)18 评述“新生活运动 ”。(华中师范大学 2001 年中国现代史真题)19 论述 20 世纪 20 一 30 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 论战。 (2010 年统考真题)20 简述“九一八 ”事变后国联调查活动。 (天津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1 简述 19311937 年间的日本侵华史
4、实。(南京大学 200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2 论述国共两党两次合作与两次分裂。(中国社科院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3 论述全面抗日战争时期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地位。(北京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24 评述中共七大及其历史影响。(湖南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5 分析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试论太平洋战争期间中国和美英的关系。(南京大学 2014 年中国近现代史真题)27 简述全国土地会议。(河北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28 简述淮海战役发生全过程及其军事战略。(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中
5、国近现代史)真题)29 简述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主要措施及其意义。(华东师范大学 1999 年中国当代史真题)30 评述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北京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15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学者李育民把不平等条约按内容归纳为如下六大类别:一是以租界制度和治外法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侨民管理制度;二是以协定关税、协定内地通过税、内河航行通商制度、自由设厂制度、路矿借款等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经济特权制度;三是以海关行政外籍税务司制度和海关兼常关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行政特权制度;四是以自由传教和控
6、制中国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文化特权制度;五是以对中国实行军事控制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驻军制度;六是以在中国某一区域取得独占权益和领土主权为主要内容的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制度。 (二)政治影响。学者徐绪典从法权、财权、政治三个方面论述了不平等条约对中国政治方面的破坏作用:第一,对中国法权的破坏;第二,掌握了中国的财权;第三,间接控制中国的政治。学者李育民认为,“条约制度” 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保持旧制度的前提下促使它趋于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又刺激它产生近代性质的变化。由此可见,中国由一个封闭的封建国家进入国际社会时,它的近代化与半殖民地化是相伴而行的,也正因为如
7、此,在这个混合结构中,近代性质的方面处于一种被支配而受限制的地位,以致它的进步性往往是很艰难地显示出来。【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895 年 4 月 17 日,李鸿章与日本代表签订了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是:(1)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2)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3)赔偿军费二万万两白银。(4)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日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5)允许日本臣民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只按进口货纳税,并准在内地设栈寄存。条约中还规定,为保证中国履行条款,日军暂时占领威海卫。 (二)影响。 马关
8、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条约,它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条约规定日本对中国巨额赔款的勒索,相当于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的三倍。清政府除了加重搜括外,被迫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条约允许日本在华直接投资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需要。条约的签订致使日本强占中国大片领土,不仅严重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3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901 年 9 月 7 日,奕勖、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俄、英、美、日、德、法、意、奥、西、比、荷等 11 个
9、国家的公使,在最后议定书上签字,正式订立了辛丑条约。辛丑条约正约有 12 款,还有 19 个附件。主要内容是:(1)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 45 亿两,以关税、盐税和常关税作为担保,分 39 年还清。加上年息 4 厘,本息共计 98223 万余两。这笔赔款习惯上被称作“庚子赔款” ,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以来数额最大的一笔赔款。(2)在北京设立“ 使馆区”。中国人民不准在这个区域内居住,各国可以在这里驻兵。(3)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大沽沿路的炮台“ 一律削平” 。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 1 2 个战略要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4)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质的
10、各种组织,“ 违者皆斩 ”。(5)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以办理今后对帝国主义的交涉。 (二)影响。帝国主义列强通过辛丑条约大大加强了它们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加强了对于清政府的军事监督和政治控制,使之继续充当它们侵略中国的工具。【知识模块】 列强的对华侵略4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 8 5 9 年 4 月,洪仁玕从香港来到天京。他到天京后不久,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洪仁玕就任不久,便向天王提出了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纲领资政新篇。该书分“用人察失”“风风类”“法法类”“刑刑类”四个部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改革问题。在政治方面,提出“禁朋党之弊
11、 ”,反对 “结盟联党”,要求统一号令,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业交通,包括兴建铁路、公路,制造轮船;允许民间雇工开矿,鼓励富民投资,兴办银行,发行纸币等。在文化方面,主张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俗,提倡办学馆、医院,禁止溺婴及买卖人口和使用奴婢,严禁鸦片人口。在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 (二)意义。 资政新篇明确提出中国要向西方国家学习,发展资本主义,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资政新篇并没有给太平天国后期政治带来重大变化,它的思想意义大于
12、实际意义。但是,资政新篇不是农民起义实践的产物,不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利益和要求,严重脱离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斗争现实。【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5 【正确答案】 (一) 崛起过程。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李鸿章先后奉旨在湖南、安徽编练地方武装,称为湘军、淮军。湘、淮军变通旧制,实行兵为将有,逐渐取代八旗、绿营兵的地位,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1860 年 6 月江南大营覆灭后,咸丰皇帝因湘军出力、江南江北大营收功的计划破产,以肃顺的主张,给曾国藩以地方实权,任命他为署两江总督,督办江南军务,所有大江南北水陆各军均归其节制。1861 年 11 月,慈禧太后上台的当月,又命令曾国藩统辖江苏、
13、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打破了两江总督只辖苏、皖、赣三省的惯例,命令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文武各官悉归其节制。随着湘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 (二)影响。(1)湘淮系的扩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地方督抚中满汉比例的变动,尤其集中地反映了这一点。(2)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削弱了清王朝的中央集权,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 ”的局面。在咸丰朝以前,无论是八旗还是绿营,其兵权都是直隶于中央的,决非将帅可得而私有。但是,湘淮军则是由将帅自行招募的私家军队。自湘军起,兵归国有的局面转变为兵为将有。同时,湘淮军的饷需也由将帅“就
14、地筹划”得来,而非由清廷户部调拨。此种筹饷制度进一步巩固了兵归将有、各私其军的格局。湘淮军将帅既得总督、巡抚的地位,就利用手中的兵权,独揽地方上的民政、财政、司法诸大权。【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6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外交体制转变的轨迹是从传统的朝贡体制到近代外交体制的演进。与此相适应,清朝的中央外交机构经历了从礼部和理藩院到总理衙门、外务部的更替。 (一)朝贡体制下的外交。鸦片战争之后,中央负责有关外交事宜的机构仍是礼部和理藩院。礼部主管朝廷重要典礼、科举考试和接待外国来宾。理藩院是主管蒙古、西藏、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兼办对俄外交事务。在该体制下,清朝对外关系完全
15、是宗主国与藩属国之间不平等的交往,因此,礼部和理藩院也只不过是一个管理藩属国、接待贡使的机构。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设立了“五口通商大臣” ,作为临时性的非专门外交机构,由地方总督兼任。对外交涉则由通商大臣或地方总督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 (二)近代外交体制的建立。1860 年以后随着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才开始迈入近代外交体制之下。这包括使节的派遣、驻外使馆的设立、政府级外交部门总理衙门的设立、符合国际规范的外交礼仪以及常规的外事活动的逐步采用等。 清朝中央外交机构的变化。(1)1861 年 1 月 20 日,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衙门成为近代
16、中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机构,它开启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2)1900 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迫于列强的压力,1901 年 7 月 24 日,清廷诏谕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负责一切外交事务。随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明确规定:“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知识模块】 清统治的衰落7 【正确答案】 洋务派办的军事工业,是从 1861 年曾国藩在安庆设立内军械所和1862 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三所洋炮局开始的。但这些军事工业均属草创,规模很小,几乎没有使用机器。真正的近代军事工业是从 1 865 年曾国藩、李鸿章在丁日昌的积极倡议下,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开始的。从 1865 年到 1890 年,洋
17、务派在全国各地共创办了 21 个军工局厂,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湖北枪炮厂。 (一)江南制造总局。 1865 年李鸿章创设于上海,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购买了美商在上海的旗记铁厂,该厂机器设备比较齐全,可以修造轮船和枪炮。以此为基础,合并丁日昌、韩殿甲分别主持的两炮局,设立了江南制造总局。1867 年,该局由虹口迁至上海城南高昌庙,扩大规模。主要制造枪支、大炮、弹药,同时也生产钢铁和制造轮船。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军队。 (二)福州船政局。 1866 年左宗棠创设于福州马尾,是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
18、修造厂。1866 年 6 月,左宗棠奏请设立船政局,得到批准后与法国人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合同,议定自船厂开工之日起,5 年内由他们监造大小轮船 1 6 艘,并负责训练中国的技术人员。1866 年 9 月,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赴任前推荐前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除开铁厂和船厂之外,船政局还设立船政学堂(又称“求是堂艺局”) ,分前后两堂,前堂学习法文,以培养造船人才为主;后堂学习英文,以培养驾驶人才为主。从建厂到 1895 年,共造船 36 艘,造船技术也逐步有所提高,同时还培养了一批中国自己制造和驾驶轮船的技术人才。 (三)金陵机器局。 1865 年李鸿章建于南京,其前身是马格里主持的苏
19、州洋炮局。1865 年,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将马格里主持的炮局由苏州迁至南京并加以扩充,改称为金陵制造局。金陵制造局主要生产大炮和弹药,产品大部分供应李鸿章的淮军及北洋三省。 (四)天津机器局。 1866 年,奕诉奏准在天津设局制造各种军火,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负责策划。次年,崇厚建立了天津机器局。这是清朝在北洋设立的第一个兵工厂。最初的厂址在城东贾家沽,号称东局;继在城南海光寺设立分厂,号称西局。1870年,李鸿章调任治理总督兼北洋大臣,接办天津机器局,从江南制造局调来的沈保靖总理局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其产品主要供应直隶、东北及江南各地淮系水陆军。 (五)湖北枪炮厂。由后起洋务
20、派官员张之洞创建。中法战争后,张之洞原定在广州创办枪炮厂,并通过驻德公使洪钧在德国购买机器。1889 年,他调任湖广总督,将厂址移至湖北汉阳。1891 年开始购地建厂,1893 年建成。湖北枪炮厂在当时的军事企业中,规模庞大,设备最新,但建厂工程进展缓慢。因张之洞将该厂经费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汉阳铁厂,致使枪炮厂的生产大受影响。【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8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面临被列强分割的严重危险。1898 年上半年,继德国强占胶州湾后,俄、英、法、日、德等国,纷纷在中国强租港湾,划分势力范围,
21、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2)维新派的变法宣传。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在北京、上海、湖南、天津等地,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创设学堂,使资产阶级维新改革思想得到迅速传播。 (二)影响。(1)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领导的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改革封建的社会制度,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2)戊戌维新运动具有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重要意义,在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着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猛烈地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3)维新运动在反
22、对旧学、提倡新学,批判“ 中学”、提倡 “西学”的同时,以新的思想内容、新的形式风格,在许多思想和文化领域都开创了新的局面。“诗界革命”“文体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相继而起,形成了广泛的文艺革新运动。【知识模块】 近代化的启动9 【正确答案】 1909 年 10 月各省谘议局成立后,立宪派即获得了合法的地位。他们在 1910 年发起三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将立宪运动推向了高潮。 (一)过程。(1)第一次国会请愿运动。1909 年 10 月 1 日江苏谘议局成立后,议长张謇即通电各省谘议局,约请共同发动速开国会请愿运动。11 月,16 省谘议局代表 55 人齐集上海,举行“请愿国会
23、代表团谈话会” 。1910 年 1 月 16 日,请愿速开国会同志会在北京将请愿书呈递都察院代奏。清廷以“国民知识不齐” 为理由,坚持国会的召开须等九年预备期满、国民教育普及之后,拒绝了这次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第一次请愿失败。 (2)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第一次请愿失败后,各省代表通电发表国会请愿代表同人奉上谕后通知书,说明清政府已经拒绝速开国会和成立责任内阁的要求,呼吁各省绅商、团体继续组织力量,准备再次请愿。然后,他们又在北京组织国会请愿同志会,发表国会请愿同志会意见书,号召各地士绅参加国会请愿同志会,以扩大请愿的声势。1910 年 6 月 16 日,立宪派组织了 10 个请愿团,向督察院上
24、书。6 月 27 日,清廷颁布诏旨,以“财政困难,灾情遍地” 为理由,再次拒绝了请愿团的要求。第二次请愿又告失败。 (3)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请愿的再次失败并没有使立宪派气馁,他们决定向资政院、摄政王上书,同时各地谘议局向地方督抚上书,双管齐下。10 月 7 日,国会请愿代表团赴摄政王府上书,载沣拒而不见。9 日又向刚刚成立的资政院上书。资政院接受上书后,于 22 日通过了请速开国会案,并上奏清廷。与此同时,各地谘议局也组织了颇具声势的地方请愿活动,促使 18 省督抚将军联名向清廷发出了请设内阁和开国会的电报。清廷摄于各地请愿运动、资政院和地方督抚的压力,被迫做出让步,于 11 月宣布缩短预备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中国 近现代史 模拟 15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