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 (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历史学基础 (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18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产生的原因、过程及影响。(福建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2 论述科举制度的演变及其历史作用。(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3 试述自秦到明清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清华大学 1996 年中国通史真题)4 试论我国中古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北京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5 试析周公的“ 制礼作乐”。(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6 论述战国时期魏、楚、秦三国变法的异同及其历史意义。(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综合真题)
2、7 简述孔孟思想主张。(天津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8 简述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意义。(云南大学 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9 试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及其效果。(厦门大学 1 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0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厦门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北京大学 2002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0 试论秦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演变。(中国人民大学 2005 年中国通史真题)11 简述东汉初恢复生产及社会经济的措施。(四川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12 论述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四川大学 1999
3、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3 论述魏晋南北朝历史更替的线索并评价这个时期的政权情况。(东北师范大学2013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14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南京农业大学 1999 年中国通史真题;北京师范大学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西北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15 简述南朝士族衰落与庶族地位上升的表现和原因。(苏州大学 2014 年中国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16 简述隋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意义。(中国人民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4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007 年统考真题)17 简述贞观之治。(陕西师范大学 20
4、13 年中国史真题)18 论述安史之乱及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19 试析北魏到唐朝的均田制度。(苏州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0 简述唐代文化的巨大成就。(陕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中国史真题)21 试析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南京农业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2 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及其意义。(2008 年统考真题)23 论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4 结合史实论述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南京农业大学 2000 年中国通史真题)25 论述明代的宦官专政。(浙江大学 2006 年中国通史真题)26
5、 试述明清内阁制度的变迁。(南京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7 简述一条鞭法的内容及意义。(南京大学 2001 年综合卷真题;华东师范大学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陕西师范大学 2005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8 论述明清时期赋役制度的改革。(浙江大学 2001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29 试就张骞通西域、郑和下西洋的背景和主要史实进行比较,并对其历史意义予以评述。(武汉大学 2003 年中国古代史真题)30 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中国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18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
6、是受当时经济、政治、思想等社会因素影响并导致的。经济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巩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思想上,法家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过程。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始于战国,成于秦汉,取代了两周的奴隶制贵族政治一直延续到清,成为中国历史的一个特点。其基本特征是国家把一切政治权力集中到皇帝和他统率的各级官僚机构手上。其演化过程是从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到唐以后的三省六部制,总的趋势是日益强化,日益僵化,也显现了循环往复式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三)影响。(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
7、封建社会发展中,起到了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由发展。特别是在明清后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综合2 【正确答案】 (一) 演变过程。(1)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2)唐代制度发展完备,分为常举和制举。常举即常设取士科目,有秀才、明经、进
8、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举是皇帝特别下诏举行的考试,时间、科目都临时决定,现任官也可应试,登科即可授官。武则天时又增设武举。(3)宋代扩大了进士录取名额,提高了登第士人的待遇。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糊名、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从开宝六年(973 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雍熙二年(985 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4)明代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廷试) 三个不同层次的考试。与前代相比,明代的科举考试,一是考试内容变化,即从四书五经中选取考试题目;二是将八股文确定为考试文体。(5)清代科举基本沿
9、袭明制,至清末,政府开始变革科举制度。百日维新期问清政府下令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增加考查外国政治制度和技艺的新内容。至 1905 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兴办学堂,推广新式教育。 (二)历史作用。(1)科举制度的推行,从根本上推翻了两晋南北朝时豪门世族垄断政治权力的局面,科举制度极大限度地网罗了全国优秀人才,扩大了统治政权的基础。(2)科举制使儒学保持了作为主流文化一统天下的地位,从而又对政治产生了巨大的维护作用。(3)通过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从而使整个社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内在运行机制。(4)科举制造就的士绅阶层保持了中国传统社会农村文化和城市文
10、化的平衡,科举制造成的社会流动机制,使中国农村有着自主性的文化系统。【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综合3 【正确答案】 (一) 秦之郡县制。秦始皇废除了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把全国分为 36 郡,秦末增至 40 余郡(京畿不设郡,设内史以别于其他诸郡)。郡的主要长官是郡守,掌政事和军事;另有郡尉,辅佐郡守,并掌军事;还有监御史,为中央派遣之监察官吏。 (二)西汉之郡国并行制。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同时,刘邦在地方上继续实行郡县制。于是,西汉初年,郡县制与诸侯王国并行的制度,被称为“郡国并行制” 。当时的郡只有十五个,主要设置在旧
11、秦国的疆域之内和魏、韩、楚的西部地区。王国的政权机构和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有财政权,可在国内征收赋税。诸侯王国和郡都直属于中央。郡国并行制引发了严重的诸侯王国问题,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解决。 (三)东汉、魏晋南北朝之州郡县制。刺史为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 年)设置,以监察地方。时刺史无固定治所,刘秀改革使刺史有固定治所,实际上成为比郡高一级的行政长官,可以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可直接上奏皇帝,这就将地方行政管理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并逐渐形成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 (四)隋唐宋之州县制。开皇三
12、年(583 年) ,隋文帝采纳了兵部尚书杨尚希的建议,下令“罢天下诸郡 ”,取消地方上郡一级的建制,改东汉末年以来地方行政的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607 年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州设刺史,州刺史相当于以前的郡守,除边远州外,刺史只管民政,不掌军权。唐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仍为州县两级制。此外,唐初还在边远一些比较重要的地方设置总管或都督,监管军民。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是州、县两级。与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府一般设于要地,如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等;军设于军事要冲;监设于坑冶、铸钱、牧马、产盐地区。州、府、军、监的长官分别称知州、知府、知军、知监。 (五)元明清之行省制。元朝地方
13、的行政机构系统是行省、路、府、州、县。地方政府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各行省设丞相一员(例不常设),平章政事二员,右丞、左丞各一员,参知政事二员,品级皆与中书省官相同。全国分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此外还有高丽行省。由中书省直辖的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称腹里,有关事务由中书省下辖的六部掌管。元朝的行省职权很大,凡地方一切民政、财政、军政无不统领。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另外,在一些边远地方设立行省,如甘肃行省、云南行省、辽阳行省、岭北行省等,大大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明朝的地方行政
14、制度为省、府、县三级制。明初仍沿元制,在各地设行中书省,在各行省设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等官。洪武九年(1376 年) ,朱元璋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简称为布政司,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另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司法;设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 ,掌管地方军政;三者合称“ 三司”。 清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道、府(直隶州、厅)、县四级。清前期共设置内地十八省,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大致两省或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份,例由总督兼理。巡抚是总揽一省军政、民政的最高官职。总督比巡抚事权更重,但以负责军政为主,兼管民政。【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综合4 【正确答案】
15、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古代史上跨越几个朝代、持续数百年的重要历史现象。其基本过程是:秦汉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黄河流域;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唐代安史之乱后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乱连年,南方经济得到稳定发展;两宋时期,南方最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一)秦汉时期,北方为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南方则十分落后。西晋末年,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推动了南方的开发,尤其是长江下游“三吴” 地区的经济开发。但是,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即使是长江下游地区,也仅是局部开发成功,经济基础依然相当薄弱。而同一时期的北方地区,尽管经受了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但经济基础较好,很快从几次衰退中恢复,维持着总体上高于南方的经济
16、水平和经济实力。 (二)安史之乱是影响南北经济地位消长的一个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大事件。安史之乱以后,北方黄河流域成为藩镇割据混战的角逐场所,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缓慢。但江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定,北方人民为了逃避战乱,大量南迁,使南方不仅增加了劳动人手,还获得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所以唐朝后期,南方的经济发展迅速,逐渐超过了北方。 (三)到了两宋之际,经济重心南移全面实现。南宋能够在临安建都,说明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已经确立。南方经济重心的确立,取决于由北方迁徙而来的掌握比较先进生产技术的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自然条件的相对优越性。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知识模块】
17、 中国古代史综合5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 制礼作乐”是西周初期在周公主持下所制定的 “周礼”,其内容主要有:各种政刑制度;吉、凶、军、宾、嘉五礼,即有关祭祀、丧葬、军旅、朝觐盟会和婚冠喜庆等各种典礼仪式;宫室、衣服、车马等礼仪等级规定。同时配合这些典礼仪式,还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舞乐。 (二)评价。“周礼”其核心内容是一套严格贯彻宗法等级制、分别亲疏贵贱尊卑上下的礼仪体系。周朝礼乐制度对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起到了重大作用,其中很多内容对后世也产生了久远的影响。【知识模块】 先秦6 【正确答案】 (一) 相同点:(1)魏、楚、秦三国变法均针对“ 世卿世禄制”,或改革或废除。
18、(2)变法增强了魏、楚、秦三国的军事实力。(二)不同点:(1)内容不同:魏国李悝变法的内容主要有废除“ 世卿世禄制” 、推行“尽地力之教”、实行“平籴法 ”和颁布法经 等。楚国吴起变法基本上承袭了李悝在魏国实行的办法,并根据楚国“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 ”的状况而进行改革。它的主要内容是:凡是封君传到第三代的就收回其爵禄、整顿吏治、禁止贵族结党营私等。商鞅变法最为彻底。政治方面: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 、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经济方面: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社会方面:主要推行小家庭政策,以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等。(
19、2)影响不同:李悝的变法取得了成功,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年的头号强国。楚国经过此次改革,政治得到整顿,军力也日益强大。但后来保守派发动政变,把吴起杀掉,吴起的改革几乎都被废除。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秦国的面貌,使之后来居上,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最终吞并了关东六国。此外,秦代实行的许多制度都是在商鞅变法时创建的。【知识模块】 先秦7 【正确答案】 (一) 孔子的思想主张。“ 仁”是孔子的政治观和社会观的核心和最高境界。为实现“ 仁” 而制定的制度和行为准则为 “礼”。孔子主张行“ 仁”,“ 使民以时”;反对“暴政”,反对残酷剥削,反对 “非礼”,这些都是他的思想观点的体现。孔子是我国古
20、代私人办学的先驱。他的教育思想进步,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他熟悉古代经典,相传他曾删订“六经” ,以为教材。六经即 诗书易礼乐春秋。乐今已佚失,其他五经尚存。孔子的主要言论保存在论语一书中。 (二)孟子的思想主张。其学说的核心是“ 仁”“义”。他主张行 “仁政”,主张“保民” ,反对诸侯混战,反对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对当时各国的政治和战争多有抨击。孟子的性善说是其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他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民主思想,这是奴隶社会崩溃、庶民地位提高的反映。其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孟子一书中。【知识模块】 先秦8 【正确答案】 (一) 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首先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
21、。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任免,按照皇帝的律令或意志办事,军权也集中到皇帝手中。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朝设左、右丞相,以右为尊;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掌副丞相” ,主管监察。他们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从而保证决断权集中在皇帝手中。秦始皇设立三公九卿制度,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在地方行政机构上,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将战国后期已实行的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县以下有若干乡;乡之下有里,另有亭、邮等,构成了一套严密的地方机构
22、。 (二)巩固统一的经济政策有:公元前 216 年,秦政府颁发“使黔首自实田” 的法令,进行全国性的土地登记。这次登记,在于承认现实土地的占有状况,以稳定赋税收入。这样,也就以国家统一法令的形式确认了土地的私有权。统一了货币、度量衡与车轨。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 半两 ”二字。新币的实行和货币的统一,消除了过去由于币制复杂而造成的商业交换中的困难,促进了商业的发展。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旧度量衡,以原秦国的度量衡制为基础,向全国颁行新的统一的度量衡制度及标准器。全国范围统一车轨,大车的两轮之间,皆宽六尺,史称“车同轨” 。这一措施对发展
23、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的作用。 (三)文化政策主要有书同文和焚书坑儒。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毋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秦始皇焚书坑儒,意在维护统一的集权统治,反对是古非今,打击方士荒诞不经的怪谈异说,但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焚书坑儒的残暴做法,给民族文化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四)军事措施有征服越人、开凿灵渠、通西南夷、修万里长城北防匈奴。秦始皇经略岭南地区,征发大量的中原居民到岭南三郡定居,这些居民带去了铁器和其他先进的生产工具及
24、生产技术,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加速了当地民族的融合过程。秦经略西南夷,开五尺道,对促进巴蜀乃至中原和西南夷地区的民族问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秦始皇北防匈奴,修筑长城,对保卫黄河流域先进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知识模块】 秦汉9 【正确答案】 (一) 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元朔二年(前 127 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 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颁布后,王国纷纷请分邑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基础 中国 古代史 模拟 1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