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2及答案与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2 及答案与解析1 论述“诗三百 ”的抒情艺术。 (北京大学 2009 年)2 结合作品,分析唐代边诗主题的发展演变(北京师范大学 2011 年)3 以姜夔为代表,论述清真词派的艺术特色和成就。(南开大学 2013 年)4 试比较诗经中风诗、雅诗之异同。(北京大学 2008 年)5 论述七发在赋史的影响及地位。(南开大学 2004 年)6 分析南北朝民歌的艺术风格的区别。(陕西师范大学 2013 年)7 李白绝句的艺术表现特征。(南开大学 2012 年)8 分析琵琶记中赵五娘形象。(山东大学 2009 年)9 你如何理解清代章学减提出三国演义“七分史实,傻三分虚构
2、” 的观。(扬州大学 2014 年)10 简析长生殿中“ 金钗钿盒 ”的结构意义。(福建师范大学 2014 年)三、填空题请完成下列各题,在各题的空处填入恰当的答案。11 ( )、( )、( ) 可以看作周氏族早期发展的“三部曲”。(浙江大学 2012 年)12 汉代“骚体赋 ”的基本主题为 ( )。(北京师范大学 2015 年)13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由曹丕在( )中提出。(北京大学 2007 年)14 文选的选文标准是“( ) ,( )”。(南京师范大学 2002 年)15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出自( )的 ( )。(四川大学 2012 年)16 苏门四学士
3、是黄庭坚、( )、晁补之、张耒。(中国人民大学 2015 年)17 散曲的体式主要分为( )和套数。(北京大学 2008 年)18 鲁迅先生所说的能令人“忘怀得失,独存赏鉴”的一部古代小说是( )。(北京大学 2012 年)19 李渔的两部小说集是( )和( ) 。(北京师范大学 2014 年)20 ( )的散文创作,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开近代文学的新篇章。(兰州大学 2008年)21 诗经(北京大学 2010 年)22 骈赋(江西师范大学 2014 年)23 玄言诗(华东师范大学 2017 年)24 大历诗风(首都师范大学 2009 年)25 易安体(南京师范大学 2000 年)26 鼓子词
4、(北京大学 2015 年)27 琵琶记(南京大学 2014 年)28 清平山堂话本(南开大学 2007 年)29 格调说(南京师范大学 2004 年)30 海上花列传(南京大学 2012 年)中国文学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 诗三百 ”即诗经。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 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1)诗经 的抒情较常见的是忧伤的感情。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后代的诗歌,也是以抒情抒发忧伤之情较为普遍。像雨无正十月之交正月等,因所批评的对象是多数人,则已显得畏惧不安。至于表现个人的失意、从军中的厌战思乡之情,乃至男女爱情,一
5、般没有强烈的悲愤和强烈的欢乐。克制的感情,尤其忧伤的感情,其特点是委婉曲折,波澜起伏,由此形成了诗经在抒情表现方面显得细致、隽永的特点。尽管诗经的抒情一般比较平和,却依然是真挚而动人的,而且也并非没有明朗欢快、天趣盎然之作。尽管后代儒家把诗经中的所有作品都说成是因政治和道德目的而作的,但并不能抹杀那些抒情之作尤其是爱情诗对人们的感染力。因此,在封建专制时代,当文学道德化倾向、说教倾向变得过度严重时,诗人们也会打出诗经的权威旗号,要求给感情以应有的、至少是适度的承认。明代诗人何景明的明月篇序就是一例。汤显祖的牡丹亭中,深闺小姐杜丽娘诵读关雎而产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则又是一例。(2)诗经 的抒情手法主
6、要就是用比兴。“ 兴”的特点是借助景物来铺垫和暗示思想,比的特点是借助他物来强化和寄托思想。这两种手法都可以使诗歌更加形象和含蓄。自诗经始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常用手法,后世遂称之为比兴传统。诗经的比兴随处可见。周南关雎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以及周南桃天之“ 桃之天天,灼灼其华 ”以禽鸟和桃叶起兴,使求爱和新婚都显得热烈动人。扬之水首句比兴兼用,用流水载不动草木比拟内心之沉痛,自然而感人。宋代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即是由此化出。 诗经的这种传统从古至今一直影响着我国的诗歌的创作。(3)具体抒情手法上,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更能扩大情感的容量。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
7、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抒情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联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这种用韵的方式也增强了抒情上的含蓄隽永之感。【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2 【正确答案】 (1)唐朝建国后,北方边患仍然严重,成为全国所关注的大事,边塞征战题材也日益受到诗人的重视,这些连绵不断的战争,正是边塞诗勃发的深厚基础。骆宾王的从军行中,诗人满怀激情,把自己的生命都弃之脑后,唯求“报君”,再也没有比他更英勇无畏的了。杨炯的 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风阙,铁骑绕
8、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首诗并没有写从军艰苦,而是集中抒写渴望从军的心理,“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歌颂了当时青年人的尚武精神,让人感受到一股不可抵御的力量正待喷发,充满勃发的生机。此时的边塞诗就集中反映了初唐时的这种积极进取、勃发向上的精神。这个时期的诗人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诗歌无不反映出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忠君报国的思想,自信与豪情溢于言表。(2)唐代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此时的边塞诗成就相当辉煌,涌现出一批边塞诗人。在这一批诗人中,高适和岑参取得了最高的成就,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等人也是边塞诗人的佼佼者。他们的诗作中反映了盛唐
9、时代的积极进取、自信豪放的精神,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唐朝的宏大气象,展现唐朝军队的巨大威力。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在抒写将士豪情壮志时,并没有回避战争的艰苦,而这种艰苦和戍边将士的悲苦心情都被激昂慷慨、义无反顾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掩盖,正所谓“悲而不伤” 。高适的塞下曲中的“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雄心壮志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燕歌行更具特色,豪放又悲壮。战旗飘扬、战鼓激越、战场烽烟弥漫,充分渲染出战争的激烈和征战的艰苦。(3)中唐时期,经过了 “安史之乱”,唐王朝从繁盛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对外战争的优势也随之丧失,社会日益衰落。诗人常常对庸懦的朝廷发出悲愤无奈之叹。这个时期的边塞
10、诗对盛唐的边塞诗有一定的继承。逝去的盛唐精神与刚失落的“ 盛唐之音”的影响还在,中唐诗人必有所缅怀,并力图追慕,但边塞诗多与盛唐边塞诗貌似而神非,同样是边塞题材,但缺乏盛唐边塞诗那种精神风貌,已不是盛唐时期以体现豪迈自信、乐观向上的诗歌精神,宣扬国威为主要内容;而以“思乡厌战 ”为主旋律,反映当时边塞的现实状况和广大军士的边愁乡思。主导风格是“苍凉”。中唐以边塞诗名世且达到相当水平的当是李益。他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歌颂将士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但他更多的边塞诗情调趋于凄凉怅惘。当时内外战争连年不断,胜败难分,将士们卫国立功的英雄气概已黯然消
11、失,他的夜发军中“今日边庭战,缘赏不缘名” ,已透露此情。(4)降至晚唐,盛世已远,前途茫茫,唐王朝无可挽回地衰落下去。诗歌的主题已不是“积极征服进取 ”,而是对人世的消极退避。反映在诗歌里往往表现为无力的叹息夹杂着愤慨和感伤。边塞诗人多抨击黑暗,针砭讽刺的特点突出。诗作多为反战、怨战、哀战之作,色彩阴郁,景象悲苦,多写将士们的苦难,把边塞和死亡连在一起,英雄主义的热情日趋消冷。所写之物也常显示出一片萧瑟悲苦,流露出浓厚的感伤气氛。风格多忧伤感愤、苍凉沉重,总体情调趋于衰飒。许浑的塞下曲“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这首诗凸现了战争的残酷,读起来令人触目惊心。【知识模块
12、】 隋唐五代文学3 【正确答案】 (1)从题材方面看,姜夔词并没有做出拓展,仍是沿着周邦彦的路子写恋情和咏物。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婉约词进行表现艺术上的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北宋以来的恋情词,情调软媚或失于轻浮,虽经周邦彦雅化却仍然不够。姜夔的恋情词,则往往过滤省略掉缠绵温馨的爱恋细节,只表现离别后的苦恋相思,并用一种独特的冷色调来处理炽热的柔情,从而将恋情雅化,赋予柔思艳情以高雅的情趣和超尘脱俗的韵味。(2)姜词善于用一种清幽的意境来寄托他落寞的心情。如玲珑四犯用“叠鼓夜寒,垂灯春浅”“酒醒明月下,梦逐潮声去 ”等景物,烘托出“天涯羁旅” 的况味。扬州慢用“ 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波
13、心冷月”“ 桥边红药 ”等荒凉景象,抒发对乱后扬州的今昔之感。(3)苏轼首开以诗为词的风气后,经由辛弃疾的发展,词与诗在表现手法和抒情功能上已基本合流,只是词仍然保持着其入乐可歌的特性。姜夔接受辛弃疾的影响,也移诗法入词。但姜夔移诗法入词,不是要进一步扩大词的表现功能,而是使词的语言风格雅化和刚化。他秉承周邦彦炼字琢句的创作态度,借鉴江西诗派清劲瘦硬的语言特色来改造传统艳情词、婉约词华丽柔软的语言基调,而创造出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4)姜夔的咏物词,往往别有寄托。他常常将自我的人生失意和对国事的感慨与咏物融为一体,写得空灵蕴藉,寄托遥深。(5)姜夔的时代是一个让人看不到前途的时代,姜夔作为
14、江湖游士,自身的命运更是渺茫黯淡,加上他一生贫病交加,对凄凉寒苦有着深刻的感受,所以他总是以一种忧郁凄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就像中唐诗人贾岛爱静、爱瘦、爱冷一样,姜夔也偏爱冷香、冷红、冷云、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衰落、枯败、阴冷的意象群,以此来营构幽冷悲凉的词境。所以清人刘熙载曾用“幽韵冷香” 四字来概括姜词的境界。(6)姜夔的词境独创一格,艺术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也别出心裁。他善于用联觉思维,利用艺术的通感将不同的生理感受连缀在一起,表现某种特定的心理感受;又善于侧向思维,写情状物,不是正面直接刻画,而是侧面着笔,虚处传神。(7)与周邦彦一样,姜夔也长于自度曲。他的 17 首词自注有工尺谱,是
15、今存唯一的宋代词乐文献,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贡献。与柳永、周邦彦的因声制词,即先曲后词不同,姜夔有的自度曲是先作词后谱曲,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舒展自如地抒发情感,这比谨守格律、依调填词的方式要自由很多,音乐的节奏能体现词人情感的律动,所以他的自度曲有音节谐婉。(8)姜词在形式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色,就是词作往往配有精心结撰的小序。苏轼之后,词用题序已成为常例,但姜词的小序却有新的发展,它不仅起交代创作缘起的辅助作用,小序自身也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如韵味隽永的小品文,与诗歌珠联璧合,相映成趣。如念奴娇序,启发和影响了后来的周密。(9)自从柳永变雅为俗以来,词坛上一直是雅俗并存。无论是苏、辛,还是
16、周、秦,都既有雅调,也有俗词。姜夔则彻底反俗为雅,下字运意,都力求醇雅。这正迎合了南宋后期贵族雅士们弃俗尚雅的审美情趣,因而姜夔词被奉为雅词的典范,在辛弃疾之外别立一宗,自成一派。【知识模块】 宋代文学4 【正确答案】 “ 风”“雅”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 的分类。风又称国风,一共有 15 组,“风” 本是乐曲的统称。国风是当时当地流行的歌曲,带有地方色彩,从内容上说,大多数是民歌,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是也有个别贵族。对于雅的认识有各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雅”有“正”的意思,把这种音乐看作“正声”
17、 ,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乐的区别。也有人说“雅 ”与“夏”相通,“夏” 是对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称呼。还有观点认为,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乐。雅共 105 篇,分为大雅31 篇和小雅74 篇,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知识模块】 先秦文学5 【正确答案】 七发以楚太子患病,吴客前往探病为开端。在作品中,作者极尽铺陈,最后却陈述“ 天下要言妙道 ”,太子听后病就霍然而愈。作品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从思想到内容都是对先秦文学的借鉴。但它又创
18、造出新的审美取向,昭示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它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观潮的描写,在描写之中,作者的主观精神灌注到其中,显示出人类生命的光辉,波澜壮阔、激动人心。作品辞藻丰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状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七发是标志着新体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新体赋由骚体的“ 楚辞” 演化而来。屈原、宋玉等作家的“楚辞”富于楚国的地方特色,是一种形式自由、句法散文化,以批判现实、抒发个人愤懑感情为主的诗歌体裁。新体赋首先在内容上变为对帝王的歌功颂德,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则改变“楚辞” 句中多用虚词、句末多用语气词的句式,进一步散体化,成为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新体赋的根本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中国 文学史 历年 汇编 1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