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与人的发展)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与人的发展)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与人的发展)模拟试卷7及答案与解析.doc(2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与人的发展)模拟试卷 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因素2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3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 )。(A)制约作用(B)决定作用(C)主导作用(D)辅助作用4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反映了( )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A)遗传素质(B)环境(C)学校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2、5 人的个性发展是指儿童和青少年的( )的发展。(A)身体(B)智力(C)个体(D)身体和心理6 人的身心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于( )。(A)遗传素质(B)个体因素(C)环境因素(D)学校教育7 传承文化的主要手段是( )。(A)生物遗传(B)选择经验(C)社会实践(D)教育8 教育、教学要求上的“ 一刀切 ”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9 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A)终身性(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全民性(D)普及性10 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A)社会的进步(B)旧式劳动分工(C)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D)生产力的发
3、展11 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12 “最近发展 ”理论是由( )提出的。(A)皮亚杰(B)赞科夫(C)艾里可森(D)维果茨基13 提出“一般发展 ”理论的教育家是 ( )。(A)皮亚杰(B)赞科夫(C)艾里可森(D)维果茨基14 根据赞可夫的研究认为,“一般发展” 以( )为核心。(A)知识(B)能力(C)情感(D)智力15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
4、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相似性和差异性(D)现实性和潜在性16 一些事例显示,对“ 兽孩 ”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 )。(A)顺序性(B)可逆性(C)模仿期(D)关键期17 马克思主义勃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环境影响(B)教育作用(C)内在因素(D)实践活动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8 教育是万能的。19 教育就是智育。20 “因材施教 ”主是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提出的。三
5、、简答题21 什么是人的身心发展?22 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哪些?这些特点对于教育起什么制约作用?23 人的身心发展昀理论有哪些?24 试述遗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5 试述环境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6 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7 简述个体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必答题28 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下述观点。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桑代克:人的智慧 80决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机会。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
6、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墨子: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吴伟士:人的发展就像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遗传是长,环境是宽。29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发展中起主导作用?30 学校教育如何争效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31 评述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32 案例分析要求:至少用一个教育学原理(心理学亦可)进行分析。问题的分析可从某一个方面切人,不必面面俱到,能阐述清楚即可。视点犀利,欢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是必须有理论依据。抓住要点,条理清晰,文字简练
7、。男孩表现逊于女孩吗?据工人日报报道,中国小学中“阴盛阳衰” 的现象非常普遍。现在上小学的许多男孩都有同样的感受:班上女孩很出色,而自己却得不到老师的重视。专家认为,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男孩和女孩生理和心理不同的发育特点,以及小学校校中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的。济南市的多家小学中,女孩学习成绩优秀的往往比男孩多,当班干部的也比男孩多,待人接物上更比男孩成熟。小学教育中男孩为什么会落败呢?山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崔希云教授认为,这与男女孩不同的生理发育特点有很大关系。她指出,一般女孩 8 岁即进入青春期而男孩要到 10 岁。男孩在生理上晚发育两年导致其心理上不如女孩成熟;老师布置任务时,男孩往往不像女孩那样
8、专注,所以不像女孩那样能将老师交代的事办好。崔教授举例说,比如写字,属于精细操作,需要神经发育完善才能完成,而男孩的神经发育也比女孩晚。除了生理发育特点的不同外,不少专家认为男孩在小学中表现得不如女孩,还与中国目前小学的教育评价体制有很大关系。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心理咨询室的王馥玲主任认为,男孩生性调皮好动,而女孩则文静听话,而老师喜欢的往往是听话的孩子。中新网(2005117)33 论述学校教育的个体个性化与社会化功能。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与人的发展)模拟试卷 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
9、发展2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8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9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2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3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4 【正确
10、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8 【正确答案】 错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因素。它们互相配合,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但无法代替遗传素质的影响,更不能代替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离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19 【正确答案】 错
11、误。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智育是对智力因素,包括个人的思维品质、元认知和创造力等的培养和开发。智育只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还要包括人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把教育等同于智育,就会造成只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德育等其他几个方面,这不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不会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人才。【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20 【正确答案】 正确。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个体差别和阶段差别。个体差别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发展水平先后以及个体努力和自我意识水平、自主选择方向的差
12、异等。“因材施教 ”正是考虑到人的个体差异而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三、简答题21 【正确答案】 人的身心发展是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1)人的身体发展是指机体在身高、体重、骨骼、肌肉、内脏和神经、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生殖等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2)人的心理发展是指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等的发展;二是意向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3)人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密切相关的。身
13、体的健康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同样,心理发展也总时影响和制约着身体的正常发展。【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22 【正确答案】 人的身心发展是具有以下特点:(1)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即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顺序,循序渐进,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不能一刀切。(2)发展的阶段性。人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由于身心发展各阶段是相互彤系的,具有连续性,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准备,这就要求考虑各阶段教育的衔接。(3)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
14、一方面的发展是不均衡的。人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都存在不同的关键期。这就要求教育者要把握其发展的(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其发展的过程与结果也有差异。个体的差异不仅表现在同一年龄阶段儿童在不同时期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个体差异,而且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也有个体差异。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有的放矢,因材教。【知识模块】 教育与人的发展23 【正确答案】 (1)认知发展理论代表人物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齐亚杰。他认为发展的因素有四个:素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包括教育和文化)、构造。他肯定前三个因素的重要性,但特别着眼于构造因素。所谓构造
15、是指儿童发展的各个时期所形成的活动的图式。齐亚杰把儿童认知的发展划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 2 岁)、前运算时期(2 岁到 7 岁)、具体运算时期(7 岁到 11 岁)、形式运算时期(11 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个大致的平均数,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个重要的时期,皮亚杰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识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皮亚杰认为,环境的意义是随着儿童已有的构造不同而不同的。学习唯有在儿童能够同化的程度上才能成立。学习不是环境刺激的被动的摹写,而是儿童自身把它纳入自己的构造之中。儿童心理发展的
16、一个新水平是许多因素的新融合、新结构,是各种发展因素由没有系统的联系逐步组成整体。这个整体是在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儿童的活动图示经过不断地同化、顺应、平衡的过程,形成了本质不同的心理结构,也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四个发展阶段上,各阶段的样态和实现的时期是随着社会条件(包括文化、教育)而不同的。尽管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构成本身的基本特点和实现的程序常常是一定的,是不变的。(2)智力发展理论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和心理学家赞科夫的 “一般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 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
17、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全部教育和教学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苏联心理学家赞科夫在做“教学与发展” 这一课题时提出了一般发展理论。一般发展指的是个体以智力为核心的包括情感、意志、个性及集体主义精神在内的一般发展。在智力发展中,又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他认为,应该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以高速度、高难度作为进行教学的原则;要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
18、生包括后进生都能发展;理论知识要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不仅具有阶段性,而且也是多层次的。固然,较高层次的发展是建立在较低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但这个过程却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它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积极影响,主动促进受教育者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过渡的过程。从这层意义上说,“最近发展区 ”理论和 “一般发展区”理论作为一定阶段科学研究的突出成果,对正确理解人的发展含义具有有三大流派:情感发展方面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发展方面的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反面的精神分析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弗洛伊德。他认为人格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层次。本我即本能冲动,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超我
19、代表理想、良心、罪恶感等,是人格的上层;而自我则拥有知觉、记忆、学习等意识性功能,平衡自我和超我两者的冲动,按照现实原则行动。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三个层面之间矛盾的冲突的结果。道德是通过超我的发展而获得的,就是该儿童是借助于父母、教师等力量,通过“自居作用”、“纳入”机制将社会伦理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的。在不道德的动机形成时,会由于超我也就是良心的压力而产生情感上的不安。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唇阶段(1 岁前)、肛门阶段(23 岁)、男性生殖器崇拜阶段(3 5 岁) 、潜伏阶段(612 岁) 、生殖阶段(成人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动欲区与之相联系,解决方式的不同会影响人格的形成。精神分析理论
20、强调父母对儿童的感情影响,以父母为榜样意味着继承父母的道德情感。所以幼时父母的行为方式、赏罚方式会极大地制约儿童的人格与道德发展。但是正如已有的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尤其是对弗洛伊德的批评所提示的那样,精神分析理论对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分析过于武断和简单,尽管它有强烈的启发性。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为代表。他认为,儿童只需通过观察学习就可以获得大部分的行为。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替代强化” 。儿童可以通过替代强化去习得道德行为。环境、社会文化以及成人榜样直接影响儿童的道德形成和发展。如果充分利用这样一些条件和方法,鼓励儿童的正确行为,抑制其不良习惯,将有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社会学习理论的特点是从外在行为习
21、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的。其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牧师的行为以及完善、优化道德环境等,都有非常大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的缺点是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必要关注,同时对儿童的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关注不够。精神分析理论以科尔伯格为代表。他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 的理论。(1)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道德观念是纯然外在的。儿童为了免受惩罚或赢得奖赏而服从权威和权威规定的规则。这一水平有两个阶段:阶段 1 是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 2 是朴素的相对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2)水平二 一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着眼于社会,认为道
22、德的价值在于为他人和社会尽义务,以维持社会的传统秩序。它包括阶段 3(好孩子定向阶段)和阶段 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3)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这个水平的主要特点是个体不仅认识到尊重规则的重要,而且开始认识到法律、霓则人为的相对性质,会考虑到诸如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超越法律和规则的普遍原则。它包括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和阶段 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大大推进了我们对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实际的认识。但是认知只是道德发展的一个侧面。要真正了解德育对象的发展实际,需要我们有更为全面的认识。(4)需要层次理论需要是个体和
23、社会的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或群体对其生存与发展条件表现出来的依赖状态,是个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多种多样,非常复杂。从总的方面可分为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按照需要对象的性质,需要又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所引起,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低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中,生理需要是其他各种需要的基础,只有当人们的一低层次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才会有动力促使高一层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需要发展的顶峰。各级需要层次的产生与个体发展密切有关。婴儿期主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教育 发展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