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14及答案与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4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西周建立的两大学校系统是( )(A)大学和小学(B)国学和乡学(C)官学和私学(D)上学和下学2 第一个提出“ 化性起伪”的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 大学中的三纲领不包括( )(A)明明德(B)新民(C)治国平天下(D)止于至善4 创办于东汉时期的( ) 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A)四门学(B)宫邸学(C)鸿都门学(D)画学5 以下哪一个不是唐朝时期的专门学校?( )(A)天文学(B)律学(C)医学(D)音乐学6 以
2、下几个书院中,哪一个性质与其余几个不同?( )(A)应天府书院(B)白鹿洞书院(C)东林书院(D)集贤殿书院7 有关六等黜陟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对国子学的学生进行管理的一种方法(B)生员的等级按学业成绩可陆续上升,是一种升级制度(C)基本特点是按门第把学生分为五等(D)升学的等级按学业成绩可升可降8 颜元对学校、人才、治国三者之间关系的描述是( )(A)“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B)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C) “齐家、治国、平天下”(D)“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9 ( )年,清政府接纳 ( )的建议,派遣第一批幼童留美,其中有后来的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3、(A)1872,沈葆桢(B) 1873,沈葆桢(C) 1872,容闳(D)1873,容闳10 强学会是( ) 的宣传组织。(A)改革派(B)改良派(C)维新派(D)革命派11 ( )是康有为在广州创办的讲学之所,他在此酝酿、研究、宣传维新理论,造就了一大批维新人才。(A)南洋公学(B)万木草堂(C)时务学堂(D)农民运动讲习所12 以下哪一项不是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的特点?( )(A)现代化(B)实用化(C)科学化(D)个性化13 1934 年,中国童子军总会成立,( )任会长。(A)蔡元培(B)陈独秀(C)袁世凯(D)蒋介石14 西北抗日红军大学更名为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后,迁到了( )(A)瓦窑
4、堡(B)北平(C)延安(D)重庆15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作用在于( )(A)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C)有助于中国教育的完善(D)有助于解决中国最急需解决的生计问题16 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于( )(A)1912 年(B) 1915 年(C) 1917 年(D)1919 年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孔子“性相近,习相远” 的人性论观点,取消了人性的等级划分,突出了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三、简答题18 简要介绍西周时期的官学教育制度。19 分析韩愈的“ 性三品” 说及其教育作用观。20 简单介绍朱子读书法的主要内容。21 简述科举制度从改革到
5、废除的三个步骤。22 简述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观念的特点。必答题23 阐述颜元的实学教育思想。四、名词解释24 素丝说25 郡国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教育史)模拟试卷 14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5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集贤殿书院是唐朝的皇家图书馆。【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6、 中国教育史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0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4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5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6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17 【正确答案】 错误。(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 性相近,习相远也” 。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指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打破了奴隶主贵族
7、天赋比平民天赋高贵、优越的思想。提出这一理论,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并成为人人有可能受教育、人人应当受教育的理论依据。(2)但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羁绊,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他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 ,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与 “困而学之”,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 ”,属于下愚。“性相近,习相远也”指的就是中人这部分。社会上大部分人都属于中人。因此,孔子在实践上强调重视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中有进步意义的一面。但他并未取消对人性的等级划分,这是其思想上的局限。【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三、简答题18 【正确答案】 西周已形成这种“学在官
8、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 ”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西周建立了两大系统的学校,即国学和乡学。“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设在王宫内。大学设在都城郊外。天子所设的大学叫辟雍,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宫。西周学校的教师都由官吏兼任。教育内容包括德、行、艺、仪四个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 为基本内容。【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19 【正确答案】 (1)性三品:韩愈从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认为人是受命于天的,人性也是秉天命而成。人性论的基本观点: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第二,性和情皆
9、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 的界限内,是“不移”的。(2)教育的作用。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虽也具有五常之性,但气质太坏,总是违反封建道德标准,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他们。至于
10、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其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韩愈还提出,由于人天生包含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内容,教育就应把这种道德发扬开,儒家经典是最好的教育内容。可见,韩愈一方面肯定了教育在促进人性变化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认为,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人性三品不可变,教育只能在品位内发生作用。这种人性论不但为封建制度的等级性作了合理的论证,而且也为绝大多数的人接受封建道德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知识模块】 中国教育史20 【正确答案】 “ 朱子读书法 ”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其一,
11、学习的过程应当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确定次序;其二,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其三,在读具体的书上,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要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4)切己体察。也就是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求诸己” 、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 教育史 模拟 1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