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18及答案与解析.doc(2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8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简述韩愈师说中的教育思想。2 简述颜之推家庭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3 简述颜之推关于士大夫教育的思想。4 简述隋唐时期私学的发展。5 唐代官学教学和管理制度有哪些?6 简述隋唐时期官学体系的完鲁。7 简述韩愈关于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想。8 介绍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9 三舍法及其历史意义。10 宋代书院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1 宋朝的科举制度与唐朝相比。有何新的发展?12 简单介绍“ 朱子读书法 ”的主要内容。13 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14 东林书院的办学特点是什么?15 简述王守仁关于儿童教育
2、的思想。16 简述宋代“ 兴文教“政策的主要表现。17 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主要内容。18 简述宋元时期私塾的发展与种类。19 简述朱熹的教育作用观。20 简述王守仁的教育作用观。21 简述王守仁的教学思想。22 简述王守仁的“ 随人分限所及 “的思想。23 简述清代诂精经舍和学海堂的办学特色。24 宋元蒙学教材的种类和特点是什么?必答题25 从师说看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6 论述韩愈的尊师重道思想。27 试述唐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特点。28 论述隋唐科举制度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29 试述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30 分析韩愈的牲三品” 说与教育作用观。31 阐述朱熹的教育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3、32 试从科举制度的演变分析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33 比较西欧中世纪大学和中国古代书院的异同。34 论述朱熹“ 小学”“大学”教育的思想。35 论述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意义。二、名词解释36 策问37 四馆38 总明观39 国子学40 科举制41 国子监42 颜氏家训43 六学一馆44 苏湖教法45 积分法46 监生历事47 社学48 六等黜陟法49 书院50 私塾51 蒙学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中国古代教育)模拟试卷 18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师说是唐代教育家韩愈论述师道的文章,主要论述教师的意义、任务、为师的标准、师生关系等内容。教师的意义:尊师即
4、卫道,“ 道”是封建道德的最高境界。韩愈竭力倡导尊师重道,他认为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重视向师学习,所以尊师即卫道。教师的任务:“ 传道、授业、解惑 ”。其中传道是最主要的内容。以“ 道”为求师的标准:韩愈提出教师要以“道”和“业” 为标准来衡量。谁先有“道”,或者有专“业 ”学问,谁就是教师。至于出身、年龄、资历、国别等,都不是择师的标准。他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建
5、立合理的师生关系。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是一种否定。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2 【正确答案】 颜之推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主要是源自他对儿童教育的关心。(1)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利用这个最好的教育时机,及早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且越早越好。(2)家庭教育的原则: 及早施教。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早期教育甚至可以从胎教开始。严
6、慈相济。善于教育子女的父母,能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并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均爱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不论子女聪慧与否,都应以同样的爱护与教育标准来对待。重视语言教育。语言的学习应成为儿童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儿童进行的语言教育应注意规范,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重视品德教育。道德的教育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此外,颜之推还认为家庭对儿童的发展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应该注意环境习染对子女的影响,要求父母审慎看待子女左右的人,以防误人歧途。慎重地选择师友,发挥教育的积极影响,潜移默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3 【正确
7、答案】 颜之推对南北朝时期士族地主教育的没落深为忧虑,如何改良已经衰微的士大夫教育,是他整个教育思想的全部内涵。他的教育思想以如何加强士大夫的教育为中心。(1)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级虽垄断教育,但又轻视教育。他们的子弟庸碌无能,不学无术,他们的教育程度和精神面貌十分糟糕,为此,颜之推要求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首先,他认为人性分为三品,性的品级与教育有直接关系,这成为他强调士大夫受教育的理论依据。其次,他从接受教育与否同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了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他认为受教育是士大夫保持其原有社会地位的途径。再次,他从“ 利” 的角度,从知识也是一种谋生手
8、段等方面论述了知识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2)教育的目标在培养治国人才。抓好士大夫教育,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人才,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要依靠各种专才的教育,使各人专精一职才能实现。(3)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德”方面,他认为树立仁义的信念是德育的重要任务,而实践仁义则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 艺” 方面,颜之推主张以广博知识为教育内容,以读书为主要教育途径。“艺”的内容除了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应包括处身士大夫社会生活中所需要的“杂艺”,即琴、棋、书、画、数、医、射等,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道德教育是根本,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为道德教育服务。值得一提
9、的是,颜之推提出士大夫应重视农业生产知识,仅限于重视这一知识,不是要求去亲自耕作。【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4 【正确答案】 隋唐时期私学较发达,每一种专门的学术都有私人传授,既补充了官学,也成为科举制度的教育基础。私学在隋唐兴盛的原因:第一,唐朝明文鼓励私人办学;第二,太平年代,人们渴求文化;第三,科举考试,刺激私学的发展;第四,私学本身灵活多样,富有活力;第五,隋唐经济的繁荣,是民间私学发展的基础。唐代私学特点是不同层次、办学灵活、机构简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是唐朝教育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隋唐的私学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种。初级私学承担了基础教育的任务,主要由私塾、家
10、学、乡学、村学等。高级私学是针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习者,学习内容非常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儒学,任何一门世上的学问,都在私学中有所传授。所以唐代的私学为唐代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唐代官学发达与完备并没有妨碍私学的发展,官学与私学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唐代的封建教育体系。【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5 【正确答案】 唐代官学教育管理制度最重要的是以下六项。(1)入学制度。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凡申请人国子监的学生,对年龄有一定限制。(2)学礼制度。束惰之礼、国学释奠礼、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这些定期性的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和患想熏陶。(3)教学制度。各种类型
11、的学校教学内容具有具体性和专业性,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并规定了各门课程的修业时限。(4)考核制度。主要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和毕业试。(5)督责与惩戒制度。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6)休假制度。常规的休假有旬假、田假和授衣假,体现了农业社会的人性关怀。【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6 【正确答案】 (1)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包括儒学与专门学校两类,国子监管理的“六学一馆”成了中央官学的主干, “六学一馆”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书学、广文馆,由国子监管理。另外的学校是中央的一些事业和行政事
12、务部门结合自己的需要办的,归他们管理。如太医署的医学,东宫的崇文馆等。总的来说,唐代中央官学较为发达,种类繁多、人数众多、等级森严、学习内容丰富,远远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朝代。(2)地方官学:与此同时,唐代的地方官学也有比较完备的制度。唐代的主要行政单位是州、府、县,各级单位都根据其大小设立相应规模的地方官学,实行州县二级制,类型有三种:经学、医学、崇玄学,但主要还是学习儒家经典。地方学校归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史负责,包括主持考试。唐代的地方官学也很发达,可以说中国封建社会的地方官学制度到唐代已得到充分的实施。【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7 【正确答案】 (1)人才的培养:韩愈认为要治国兴
13、邦,统治者就应当从长远利益出发,“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为巩固封建统治,培养合格的官吏,教育天下英才。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为治国兴邦培养人才。为了培养人才,韩愈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否则势必导致人才匮乏,统治就会出现危机。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 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 ”。为此,他在做国子监祭酒后,严格选拔学官,整顿教师队伍,整顿教学,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2)人才的选拔:韩愈不仅重视人才的培养,还很注重人才的选拔。韩愈认为不合理的考试内容、选拔方法都会埋没真才实学者,要求统治者应该爱惜人才,不拘一格选人才。他以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来比喻人才的难得。他这种爱才、选才、用才的思想与封
14、建社会选人唯贵、唯亲的腐朽思想是对立的,至今依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知识模块】 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8 【正确答案】 (1)第一次兴学:范仲淹在宋仁宗庆历四年主持的,史称“庆历兴学”。第一,令州县立学,保障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第二,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停帖经和墨义,着重策论和经学。第三,振兴太学,将胡瑗的“苏湖教法” 引进太学,创立分科教学和学科的必修、选修制度,体现对当时教育空疏、流于形式的批判。(2)第二次兴学: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宁年间主持的,史称“熙宁兴学” 。第一,改革太学,创立“ 三舍法 ”。第二,扩建和整顿地方官学。第三,恢复与创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
15、。第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3)第三次兴学:蔡京在宋徽宗崇宁年间主持的,史称“崇宁兴学” 。第一,全国普遍设立地方学校。至此,形成了遍布全国州县的学校网络,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还是在分布的范围上,都远远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兴学。第二,建立县、州、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第三,扩建太学,营建太学之“外学” ,作为太学的外舍。第四,恢复设立医学,创立算学、书学、画学等专科学校。第五,罢科举,改由学校取士。三次兴学虽然都因为守旧派的阻挠而中断,但是总体上讲,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9 【正确答案】 “ 三舍法 ”是北宋王安石在熙宁兴学期间创立的
16、一种学校管理制度,是对太学的一种改革。(1)具体内容是:将太学生员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生员依学业程度,通过考核,依次升舍。初入学为外舍生,相当于预科生或旁听生。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2)历史意义:“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的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查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学的地位。总之,“三舍法”是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它不仅对宋朝的学校教育产生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来元、明、清的教育也有深远
17、的影响。【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0 【正确答案】 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
18、场所。【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1 【正确答案】 宋朝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了唐制,但是也根据实际情况作了改革,总的来说是科举的地位提高了,考试也变得更加严格,使科举规模和制度上进一步得到发展。宋代科举制的特点是:第一,科举地位提高,宋朝废除了两汉的察举制,视科举为取士正途。第二,考试规模扩大,录取人数增多。第三,考试内容改革,王安石变法时,废除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专用三经新义。第四,考试时间上改为三年一试。第五,确定殿试为常制,设置“别头试” ,即回避制度。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宋代规定食禄之家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
19、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另派考官,即“别头试” 。第六,实行糊名、誉录,防止徇私。【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2 【正确答案】 “ 朱子读书法 ”六条,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六条的内容如下:(1)循序渐进。朱熹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循序渐进的含义:首先,读书要按照首尾篇章的顺序,不要颠倒;其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量力而行,安排读书计划;最后,强调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前进,不可急于求成。(2)熟读精思。读书必须反复阅读,不仅要能够背熟,而且对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熟读是精思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文章的精义及其思想真谛。(3)虚心涵泳。读书必须以虚心的态度去体会圣
20、贤的用心和寓意,来不得半点主观臆断或随意发挥。(4)切己体察。读书不仅是要获得知识、寻求义理,更重要的是落实到自身修养的提高上,这是儒家提倡“ 求诸己 ”,讲究自律的思想体现。(5)着紧用力。读书学习一定要抓紧,要努力,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6)居敬持志。读书的关键还在学者的志向及良好的心态。“敬” 就是端正态度,兢兢业业地去做,可以说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础,读书也不例外。“持志” 即有坚定志向。朱子读书法是古代最有影响的读书方法论。【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3 【正确答案】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
21、股 ”特点有三:(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 “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 代圣人立言” ,不能丝毫阐发己意;(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专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4 【正确答案】 东林书院是明朝顾宪成兄弟建立的名声最大、影响最大的书院,形成著名的东林学派。东林书院的基本思想是推行程朱,反对王学。顾宪成还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范本,制定东林会约。东林书院有两个特点:第一,将
22、学术与政治相结合,密切关注社会政治,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顾宪成写的一副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强调讲学不能脱离世道,东林书院在讲习之余,抨击政治,评判权贵,以正义的舆论力量给朝廷施加压力。第二,东林书院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讲会制度。书院讲会活动产生于南宋,至明朝逐渐制度化,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是突出代表,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的“会约仪式” 中,要求定期举行学术会讲,以及讲会组织的一些具体的内容,这表明东林书院的讲会已经制度化了。东林书院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也是一个政治活动中心,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
23、5 【正确答案】 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 是致命的弱点。传统儿童教育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视儿童为囚犯,学校为监狱。(2)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的呵护,趋向鼓舞学生。(3)教育方法:采用“ 诱”“导”“ 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代替传统的“督 ”“责”“罚” 的方法。(4)教育内容: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歌诗、读书、习礼,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应该加以综合的运
24、用。(5)程序: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精心安排课程,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6)教育原则:“ 随人分限所及”,教学应量力而行,盈科而进,因材施教。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开始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知识模块】 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16 【正确答案】 宋初的统治者在打败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国家之后,在统治策略上作了重大改变,即由原来的重视“武功” ,改为强调 “文治”,推行了“ 兴文教、抑武事”的政策。宋朝在这样的文教政策指导下,具体措施有以下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教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中国古代 教育 模拟 18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