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4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4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4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4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谈谈你对西欧中世纪的天主教会的认识。(北京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2 论述中世纪基督教发展及与王权的关系。(南开大学 2013 年世界历史真题)3 你怎样看待中世纪欧洲王权的特征?(南京大学 2016 年世界史基础真题)4 简述西欧封建时期的等级制和庄园制。(首都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上古史、中古史真题)5 请举例分析从 5 世纪到 15 世纪期间城市在宗教历史中的作用。(中山大学 2013年历史学基础 A 真题)6 试析西欧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浙江大学 1999 年世界中世纪
2、史真题;浙江大学 2002 年世界中世纪史真题)7 论述中古欧洲封建城市兴起的原因、表现与影响。(吉林大学 2018 年世界史真题)8 试论与希腊罗马时代相比,西欧中世纪(11 一 14 世纪)盛期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首都师范大学 2016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9 试述汉萨同盟。(东北师范大学 2001 年中世纪史真题)10 简述黑死病给欧洲带来的影响。(北京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11 论述神圣罗马帝国的形成和帝国与教皇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 2016 年世界史真题)12 简述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四川大学 2013 年世界通史真题)13 论述伊斯兰教在统一阿拉
3、伯半岛和形成阿拉伯帝国中的作用。(南京师范大学2016 年世界通史真题)14 分析麦地那时代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制度的异同。(南开大学 2017年世界历史真题)15 简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成就与影响。(苏州大学 2014 年世界史专业基础综合真题)16 论述阿拉伯文化在世界中古文明中的地位。(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17 简评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5 年世界史真题)18 中世纪战争史上有过两次君士坦丁堡陷落,分别简述其发生的时间、征战的双方、导致的历史变动。(华东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通史真题)19 论
4、述 1319 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兴衰。(2015 年统考真题)20 以奥斯曼帝国为中心,分析当时的国际关系。(南京大学 2013 年国际关系史真题)21 简述捷克胡司战争及其历史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22 伊凡四世为建立俄罗斯封建专制的统一帝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南京大学 2001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23 历史上俄罗斯的伊凡四世和英国的亨利八世都实行强有力的专制统治,请就二人政治举措的异同谈谈你的看法。(南京大学 2006 年世界史真题)24 论述大化改新。(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
5、2年世界中古史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03 年世界古代史真题)25 简述日本幕藩体制的特征。(福建师范大学 2013 年世界史综合真题)26 简述日本平安时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南开大学 2017 年世界历史真题)27 日本历史上的哪个时期与中世纪西欧相似?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结构等方面比较。(厦门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28 简述蒙古西征的具体过程及其对中亚等地区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9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1 年综合卷真题;东北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29 论述 47 世纪中古印度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主要变化。(2017 年历史学统考真题)3
6、0 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 1998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31 欧洲人来到美洲之前。印第安人创造了哪些文明?(北京大学 1998 年世界中古史真题)考研历史学专业基础综合(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4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罗马正教(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大宗派,中古西欧是罗马正教的天下,西欧封建教会也就是罗马正教会,它不仅在文化方面占据特殊地位,而且在政治上、经济上也有很大势力。(1)教阶制和修院。西欧封建教会以古代罗马基督教会的教阶制为组织原则,以大主教和主教为教会高级主管教士,分别管辖大主教区和主教区。教会的基层组织是乡镇的教区,由教区
7、神父负责管理。在各级教区之外,教会组织还有另一种组织形态,即集体隐居修行的修士所组成的修院。529 年,圣本尼狄克在那不勒斯附近的卡西诺山创立一所修院,后又制定了修士守则,即修院院规,主要内容是修士必须放弃个人财产、绝对服从修院院长和坚持集体隐修生活。(2)圣礼与什一税。基督教诸圣礼是教会掌握群众的重要手段。早期基督教的圣礼比较简单,只有洗礼和圣餐礼两种。1215 年,教皇英诺森三世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 ,确定基督教圣礼为洗礼、坚信礼、婚礼、弥撒、忏悔、神职授任礼和临终涂圣油礼七项,要求每个教徒每年至少向神父忏悔一次、做弥撒一次。教会规定俗人应纳什一税,把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教
8、区的神父负责征收什一税,收来后分成四份,分别用来上交主教、救济穷人、维持神父及其助手的生活和修缮本地教堂。(3)格里哥利改革。 910 年,阿奎丹公爵威廉划出他的一块猎场创立克吕尼修院,呼吁世俗封建主尊重教会和修院的自主权力。克吕尼修院的另一特点是要求修士严守经过修订的圣本尼狄克院规,注重提高修士的文化水平和神学修养,以便在宗教上和政治上给世俗统治者以更有力的支持。到 11 世纪前期,服膺克吕尼院规的修院已遍及英、法、德和西欧其他地区,组成了修院的联合组织修会。克吕尼派修士积极推行他们的主张,在教会内部发动了一场改革运动。他们所推行的教会改革,历史上统称为“ 格里哥利改革 ”。1059 年,教
9、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重申教士不得结婚这一教会纪律,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4)教权的加强。教皇的权势在英诺森三世(1198 一 1216 年)任教皇时达到顶峰,这时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质、有利于教皇的教会管理制度。英诺森三世还整顿和扩大了教皇宫廷的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不再委任各地大主教兼任教皇使节,改派枢机主教监督各地教会。各地主教则应负责巡视下属教区和修院,随时撤换不称职的神父和修院院长。这一套制度为教皇干预地方教会事务和主教的任命开了方便之门。1199 年,英诺森三世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
10、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入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并号召和支持封建主镇压南法的阿尔比派异端。【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2 【正确答案】 中世纪西欧同时经历了封建化和基督教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法兰克王国历经几个世纪才最后完成的。其间,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展开了长期斗争,深刻影响了中世纪的西欧政治格局与社会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教会得到世俗王权的庇护。754 年,教皇斯德望二世为丕平加冕。此时罗马教廷受到伦巴底人的武力威胁,为了报答教皇,754 和 756 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
11、巴底人,将夺得的拉温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 赠给教皇。丕平献土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二)教皇权势强硬阶段。843 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查理曼帝国分裂,西欧世俗王权衰落,这为教会权势的加强提供了难得的良机。10 世纪,克吕尼修道院发起教会改革,即“ 格里哥利改革 ”,主张教权高于王权。 1059 年,教皇在拉特兰宫召开会议,规定教皇只能由掌管罗马近郊几个大教堂和教廷各部的枢机主教选举产生,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从俗界接受教会职务。1075 年,格里哥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随后发生的“卡诺莎事件” 显示了教皇对王权的强硬态度。11 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整顿和扩大教皇宫廷的
12、机构,并改进教皇使节制度。1199 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教皇的财政收人因此大有增加。英诺森三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国的皇位继承,教皇的权势达到顶点。(三)教皇权力受到王权压制。14 世纪,随着英法等国王权的逐渐加强,教皇权力开始受到王权的压制。法王腓力四世禁止法国教会和诸侯向教皇纳贡,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法王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1305 年选出的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迁至靠近法国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驻在阿维农,史称“阿维农之囚” 。教皇权力受到王权的强力压制。【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
13、史3 【正确答案】 中世纪欧洲一个最突出的特征是王权是有限的。1222 年的金玺诏书和 1215 年的自由大宪章是当时制约王权的代表性的法律文件。同期的欧洲法学家以契约论作为限制王权的理论依据,提出了法律在国王之上、制约国王而不是相反,反抗暴政具有合法性。中世纪欧洲王权的有限性在一定程度上源自日耳曼的传统,根本原因在于存在世俗和宗教这两重权威,而世俗社会多元化治理方式和民主因素又是对王权的重要牵制。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阐述其特征:(一)教权与王权的斗争。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皇帝不仅控制了德意志教会,而且一度左右了教皇的选举。罗马教会力量自克吕尼改革后也开始增长,教廷为摆脱受制局面,强调教权高
14、于王权。从 11 世纪开始,双方矛盾激化,围绕授职权及争夺基督教世界最高领导权等问题,展开了长期的斗争,至 13 世纪再次达到顶峰,13 世纪以后双方都开始衰落,激烈的政教冲突不再发生,更多的是紧密合作。16 世纪空前规模的宗教改革运动和德意志农民战争后,罗马教皇实力增强,成为各个国家的监管者。由于帝国结构松散、封建诸侯权力大、皇帝的权力相对较小,因此皇帝必须依赖教皇维持精神统治,这种依赖的关系导致教权强大,教皇的权力大于王权。皇帝或者国王等君主登基需要由教皇或者教皇授权的主教来加冕,意思是君权神授。有时教皇甚至能够决定皇帝的任用和罢免。(二)封君封臣的关系。中世纪欧洲王权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
15、:(1)王室领地少,国王不能在贵族领地内直接向人民征税;(2)国王的军队很少,遇有战事需召集贵族带领他们的士兵参战;(3)取得自治权的城市内部管理不受国王干预;(4)“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伴随着基督教的传播,教会神权政治思想也不断发展。世俗社会多元化治理方式和民主因素也是制约王权发展的重要因素。【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4 【正确答案】 (一) 等级制。(1) 封君封臣制度。封君封臣制度是西欧封建国家制度的基石,它由两个要素构成:封君封臣关系和封土制。11 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封臣对封君承担许多义务,如“效忠”“帮助”“劝告”。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主要是“
16、保护” 和“维持”封臣,不得伤害后者的荣誉、财产和生命。“封土 ”与封君封臣关系的结合,是封君封臣制形成的关键。封臣为封君服役,封君赐给封臣以维持生活的土地。10 世纪以后封土制十分盛行,它同封臣制的紧密结合是这一时期封臣制的重要特点。封君封臣关系与重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相联系,一经缔结无论封臣还是封君都不能随意解除。封君封臣任何一方若不履行其义务,就可能导致封君封臣关系破裂,酿成武装冲突。封君为取得更多的封臣,封臣为取得更多的封土,以及封土的世袭,使封君封臣关系日益复杂化。(2)骑士制度。封君封臣所奉行的一整套道德规范和培养后代的制度,出自这些封建主所处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构成所
17、谓“骑士制度” 的主要内容。骑士的品格应是忠诚和勇敢。骑士作为封臣必须严守自己的效忠誓言,不背叛封君,竭尽全力为他服务,甚至不惜为他付出生命。这样一种理想化的封臣品格是维系封君封臣制度所需要的,所以很受封建主重视,成为骑士精神的核心。(二)庄园制。(1)913 世纪是封建庄园兴盛时期。典型的庄园采用劳役地租的剥削方式,庄园的土地划分成领主自营地和农奴份地两部分。领主自营地主要由服劳役的封建依附农民耕种,自营地上的收获全归封建主,农奴靠耕种自己的份地维持生活。农奴份地的所有权也归封建主,农奴子弟继承份地要向封建主交纳继承金。典型的庄园主要集中在法国中部和英格兰,13 世纪成为庄园直接经营的兴盛时
18、期。(2)农奴制。农奴制与庄园制互为表里,构成了西欧农村社会的基石。农奴制是中世纪西欧农业生产中控制和使用奴役劳动的诸多习惯、法律或者制度的总称。经济上农奴和其他封建农民一样,是一个独立的小生产者。农奴的特性在于他须在庄园上耕种领主自营地,受劳役地租剥削,这种封建主与农奴在生产中的统治与服从的关系以法律形式和其他非经济手段(如习惯、道德、舆论)固定下来就体现为封建地主对农奴的超经济强制。从法律地位讲,农奴没有婚姻自由,与所在庄园以外的人结婚要交结婚税;没有财产权,要纳“死手捐”( 即继承税),主人还可按自己的需要临时向农奴勒索钱物。随着社会经济背景的变迁,农奴制度在 1415 世纪逐渐走向消亡
19、。【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5 【正确答案】 中世纪城市亦称古城市,是指世界各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城市,年代大约是从 5 世纪到 16 世纪。中世纪城市的发展以封建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为线索,以其内部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化为条件。在欧洲文明中,城市不仅是人口集中之地,更是时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之处,文明离不开城市生活。中世纪被称为西欧历史上的“信仰时代” ,基督教对中世纪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基督教促进了城市的兴起,而城市的兴起又进一步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与发展。基督教的传播在西欧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意识形态基础和沟通桥梁,这种普世观念有利于形成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消除不同地区、阶层之间的隔阂和争端,基
20、督教所建立的共同道德规范标准为后来的贸易复兴提供了可能,11 世纪后市民城市的发展大多是以宗教建筑为核心展开的。文艺复兴时期,城市可谓是创造了欧洲的灿烂文明,复兴了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对于宗教革命而言,西欧城市在这场欧洲文明的变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城市,便没有宗教革命。正是此时城市中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才使马丁.路德的有关批判罗马教廷的小册子成批地出现,并广为流传。宗教革命中的城市亦推动了市民在法律上取得平等权利的进程。【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6 【正确答案】 (一) 兴起原因。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幸存的罗马城市,二是新兴的日耳曼城市。10 世纪以后,随着农业
21、经济的恢复,手工业和贸易的发展,西欧城市开始勃兴。从产生的时间和地区上来看,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和法国南部,这些地方在 9 世纪或者更早已有城市,其他地区则稍显晚。1011 世纪,法国北部、尼德兰、莱茵河流域以及邻近地中海和北海、波罗的海两大贸易区一带的城市纷纷兴起。1415 世纪以后,一些西欧城市逐步由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其中少数则成为全国性的经济中心或国际大都市。(二)历史意义。从经济方面来看,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冲击着农村的自然经济。从 13 世纪起,西欧许多国家的劳役和实物地租逐渐被货币地租取代,英国的货币地租甚至占了支配地位。从政治方面来看,城市
22、兴起的政治影响是巨大的,市民要求为工商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反对封建割据,支持国家统一和王权强化。13 一 14 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先后形成议会君主制,实现王权的强化,逐渐形成了以强大王权为基础的民族国家。从思想文化方面来看,城市的兴起和繁荣,也引起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动,反映市民利益的世俗文化逐渐发展,唯名论哲学和罗马法开始复兴,并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兴起创造了条件。【知识模块】 世界古代中世纪史7 【正确答案】 (一) 原因:1113 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演进在西欧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就其原因而言,多年来不少学者都研究过这一问题,其中比利时学者亨利.皮朗的观点最具影响力,他认为 11 世纪以
23、来西欧城市的兴起缘于地区间商业联系的建立和长距离贸易的开展。国内学者在部分地接受皮朗的观点外,也进行了深人探讨,认为包括城市人口增长带来的居民生活需求的高涨、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突破和货物运输技术的革新共同构成了西欧 11 一 13 世纪城市兴起的基本动因。(二)表现: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主要体现在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展、城市功能的转变和城市经济的繁荣等方面。(三)影响: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对资本主义首先在西欧产生并取代封建制起过重大作用。(1)中古西欧的城市一产生就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西欧城市的手工业、商业贸易、金融业
24、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使城市成为西欧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工商业经济的充分发展,不仅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为近代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而且为资本原始积累做了准备。(2)城市的兴起还使西欧社会的阶级关系和政体形式发生了变化。城市兴起后,市民阶层产生,他们构成反封建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城市的发展,国王与市民结盟,西欧一些国家的政体在 13 世纪末 14 世纪初由分裂割据的领主君主制过渡为等级君主制,16 世纪以后又过渡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则在王权的庇护下得到迅速发展。(3)西欧封建社会初期,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古代的文学、艺术、哲学、政治、法律和科学消失。城市兴起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历史学 专业 基础 综合 世界 古代 中世纪 历年 汇编 14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