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15037-1-2006 Walking aids manipulated by both arm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1 Walking frames《双臂操作步行辅具-要求及测试法-第1部:助行器》.pdf
《CNS 15037-1-2006 Walking aids manipulated by both arm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1 Walking frames《双臂操作步行辅具-要求及测试法-第1部:助行器》.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NS 15037-1-2006 Walking aids manipulated by both arms -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1 Walking frames《双臂操作步行辅具-要求及测试法-第1部:助行器》.pdf(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印月 95 10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號 ICS 11.180.10 T5030-115037-1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5 10 月 31 日 月日 (共 16 頁 )雙臂操作步行輔具要求與測試法 第 1 部:助行器 Walking aids manipulated by both arms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Part 1: Walking frame 1. 適用範圍 本標準規定無配件之助行器 (除非測試步驟中有特別規定 )之疲勞、 靜態負載能力與穩定性之測試方法與要求,本標準亦提
2、供關於安全性、人體工學、性能、產品標示與標籤之要求。 本標準之要求與測試乃基於製造供體重(質量)不低於 35 kg 人員每日使用之助行器。 備考:附錄 A 為助行器要求更進一步建議事項。 2. 用語釋義 下列為本標準所使用之用語釋義(參見圖 1 至圖 3) 。 2.1 折收後尺度 助器用工具折收後之高、寬和長。高調整為最低高,且把手依第 4.1 節定位。 2.2 助行器高度 握套後參考點至 地面 之垂直距離。 見圖 3。 2.3 握套前參考點 握套上表面距握套長度測量點前段 30 mm 處。 見圖 2。 2.4 握套 助行器使用時,一般手持之部位。 2.5 握套長度 手持部位縱向量測之握套尺度
3、。 見圖 2。 備考: 若握套前端或後端不明顯時,握套長度定義為能夠支撐使用者重量的握套之部分的長度。 2.6 握套寬度 水平量測手持握套最寬部位之外部尺度。 見圖 2。 2.7 握把 (handle) 助行器安裝握套之部位。 2.8 最大長度 2 CNS 15037-1, T 5030-1 助行器於正常使用且高度調至最高時,平行於行進方向水平量測之最大 外圍尺度。 見圖 3。 2.9 最大寬度 助行器於正常使用且高度調至最高時,垂直於行進方向水平量測之最大 外圍尺度。 見圖 3。 2.10 握套後參考點 握套上表面距握套長度測量點後段 30 mm 處。 見圖 2。 備考:若握套長度超過握把,
4、則由握把末端量起。 2.11 腳端 (tip) 助行器和地面接觸之部位。 2.12 迴轉直徑 助行器高度調至最高,以本身垂直之中心軸旋轉 360所畫出之最大圓圈直徑。 見圖 3。 2.13 使用者體重 使用此產品作為技術輔具的人之身體質量。 備考:標準使用者體重,成人為 100 kg,小孩為 35 kg。 2.14 助行器 除握把外,無輪子和支撐裝置之步行輔具。 備考: 依 ISO 9999Technical aids for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lassification and terminology: 1998,分類碼為 12 06 03。 3 CNS
5、15037-1, T 5030-1 圖 1 助器範 圖例 1. 前向 2. 前腳管 3. 加強管 4. 握套 5. 後向 6. 後腳管 7. 高度調整機構 8. 腳端 4 CNS 15037-1, T 5030-1 圖 2 握套詳圖 單位: mm 圖例 1. 握套後參考點 2. 握套前參考點 3. 握套長度 4. 握套寬度 5 CNS 15037-1, T 5030-1 圖 3 助行器尺度 圖例 1. 兩握把間寬度 2. 高度 3. 寬度 4. 迴轉直徑 5. 長度 6 CNS 15037-1, T 5030-1 3. 要求 3.1 機械耐久性 第 4.3 節依疲勞測試法測試時,助行器 任何組
6、件均不可產生裂痕或斷裂。 依第 4.4 節靜態負載測試法測試時, 助行器任何組件均不可產生裂痕或斷裂。 依第 4.5 節腳管強度靜態負載測試法測試時, 助行器任一 腳管均不可產生裂痕或斷裂或產生由腳端量測超過 15 mm 之永久變形。 3.2 穩定性 依第 4.6 節前傾穩定性測試法測試時,助行器傾倒時之平面角度不小於 10.0。 依第 4.7 節後傾穩定性測試法測試時,助行器傾倒時之平面角度不小於 7.0。 依第 4.8 節側向穩定性測試法測試時,助行器傾倒時之平面角度不小於 3.5。 往復式助行器無法符合側向穩定性 之要求,因此製造商須對不穩定之風險分析進行評估,並對使用限制提供適當之指引
7、和警語。 3.3 可操作性 居家用助行器之最大寬度須不大於 650 mm。 往復式助行器於往復行走時寬度須不小於最大寬度的 90 %。 3.4 握套 握套寬度介於 20 mm 至 50 mm 間。 備考:此規定適用於手形握套。 握套須可更換或易於清潔。 3.5 腳管和腳端 腳管末端須有腳端之設計,在製造 商預期的使用狀況下此腳端不能被腳管所刺穿。亦參見第 3.1 節。 腳端須可更換。 目視檢查,腳端須不會造成行走地面的變色。 腳端和行走地面接觸部位之直徑至少 35 mm,以目視檢查確定是否符合規定。 3.6 調整裝置 每一高度調整須清楚標記其最大允許伸長量。 經第 4.3 節疲勞測試後,折收
8、/高度調整裝置須仍可以依製造商宣稱之方式操作。 折收式助行器,打開後須鎖定在使用位置。 3.7 材料和最後加工 考慮到助行器之用途,其介護者可能會接觸助行器,或者助行器的輸送與儲存,與人體接觸之材料須依 CNS 14393-1 醫療器材生物性評估 -第 1 部:評估與試驗 標準評估其生物相容性。 在正常使用狀況下,助行器材料不可使皮膚或衣物變色。 助行器任何部位不可有可能會損壞衣物或讓使用者不適之毛邊、銳邊或突出物。 4. 測試方法 4.1 通則 助行器分成 6 種尺寸,如表 A.1 所示。 7 CNS 15037-1, T 5030-1 除非另有規定 ,所有測試須在環境溫度於 21 5 下進
9、行。 除非另有規定,所有測試須在最大高度。相對於其行進方向,握把須置於製造商指定之最大角度。當握把縱軸中心線和前進 方向平行時,此角度為 0。必須記錄此角度。 4.2 取樣和檢驗 應測試一個助行器,須依序進行穩定性、靜態負載、疲勞與靜態腳管強 度測試。 測試開始前, 須檢驗助行器是否符合本標準之要求。 記錄助行器任何外觀上明顯的缺陷,以免此缺陷被誤認為因測試所造成。 4.3 疲勞測試 4.3.1 負載之配置 高度和握把須依第 4.1 節規定調整。助行器之腳端須置於同一水平表面上。施以與助行器垂直之負載(如圖 4 所示),施力線須通過 兩握套後參考點連線之中點。 4.3.2 負載力 須施以反覆力
10、 800 N2 %。若助行器宣稱最大使用者體重與標準最大使用者體重 100 kg 不同時,體重每增減 1 kg 加減 8.0 N2 %的力。負載不可低於280 N2 %。 4.3.3 負載頻率 反覆負載頻率不可超過 1 Hz。 4.3.4 負載次數 負載次數須為 200,000 次。 8 CNS 15037-1, T 5030-1 圖 4 疲勞與靜態負載測試之配置 圖例 1. 負載 2. 握套後參考點 4.4 靜態負載測試 4.4.1 負載之配置 依第 4.3.1 節規定須施加垂直負載力於助行器,如圖 4 所示。 4.4.2 負載力 須施以 1500 N2 %之負載力。若助行器宣稱最大使用者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NS1503712006WALKINGAIDSMANIPULATEDBYBOTHARMSREQUIREMENTSANDTESTMETHODSPART1WALKINGFRAMES 双臂 操作 步行 要求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63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