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试卷]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
《[财经类试卷]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经类试卷]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模拟试卷1及答案与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 7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l 个最符合题意。1 ( )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过程。(A)商品流通 (B)商品生产 (C)商品市场 (D)商品批发2 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购买商品 (B)能否带来剩余价值(C)能否作为支付手段 (D)能否作为流通手段3 劳动力商品最重要的特征是( )。(A)劳动力存在于健康的人体内(B)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C)劳动力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D)劳动力价值的决定受历史因素的影响4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 )。(A)生产使用
2、价值的劳动过程和转移旧价值过程的统一(B)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创造新价值过程的统一(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D)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5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都是依靠( )。(A)延长工人工作日而获得的 (B)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获得的(C)降低工人的工资而获得的 (D)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6 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一个生产部门提高生产率的结果(C)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D)个别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的结果7 剩余价值率为( )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
3、的比率(C)剩余价值与生产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全部资本的比率8 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社会产品价值是由( )构成。(A)c 和 v (B) c 和 m (C) v 和 m (D)c、v 和 m9 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 )。(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价格 (C)剩余价值率 (D)平均利润率10 生产价格形成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价值的形成(B)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D)资本主义商品价值中 c+m 转化为生产成本11 有关生产价格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产价格是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B)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来的,是商
4、品价值的转化形式(C)生产价格的形成是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部分在不同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结果(D)生产价格形成后,生产价值与价格的背离否定了价值规律12 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表现为商品价格随供求变化以( )为中心上下波动。(A)商品的价值 (B)商品的生产价格(C)垄断价格 (D)成本价格13 资本主义商业利润的实质是( )。(A)商品贱买贵卖的差额(B)从事商品销售的劳动创造的价值(C)商品批发价格和零售价格之间的差额(D)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4 利息的本质是( ) 。(A)现时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时差值 (B)保有流动性持有现金而付的代价(C
5、)出借资金的报酬或使用资金的代价 (D)剩余价值的一部分15 资本主义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取决于(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 (D)等外地的生产条件16 有关资本主义地租,说法错误的是( )。(A)体现了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经济关系(B)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形式(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D)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17 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 )。(A)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B)土地经营权的垄断(C)土地的优劣差别(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18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6、 )。(A)土地的优劣差别 (B)土地的有限(C)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19 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产品价格决定于农业生产中的( )。(A)社会平均生产条件 (B)优等地的生产条件(C)中等地的生产条件 (D)劣等地的生产条件20 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有( )。(A)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B)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生产资本(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D)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流通资本21 资本的周转速度与( )。(A)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反比(B)周转时间成正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C)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D)周转时间成反比
7、,与周转次数成反比22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v+m) c(B) I(c+v+m) I c+c (C) (c+v+m) I(v+m)+(v+m)(D) I(v+ v+mc) (c+c)2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A)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绝对过剩(B)生产对于人们的需求相对不足(C)生产对于人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过剩(D)生产对于人们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二、多项选择题共 3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 l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24 从对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
8、析中可以看出( )。(A)任何数量的货币都能转化为资本(B)剩余价值是在流通中产生的(C)货币要转化为资本,必须能带来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只能发生在流通第一阶段购买商品的价值上(E)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25 构成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内容有( )。(A)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B)劳动者维护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C)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D)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E)劳动者社会交往所需要的费用26 剩余价值( ) 。(A)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B)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C)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是被资本家无偿
9、占有的那部分价值(D)是资本家风险投资劳动的报酬(E)体现了投资者与工人的某种经济关系27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会导致( )。(A)生产资料价值下降 (B)劳动力的价值提高(C)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D)剩余劳动时间延长(E)产生相对剩余价值28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它们的区别表现在( )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物质基础不同(C)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不同(D)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E)是否要把工作日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29 不变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 )。
10、(A)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C)价值量不发生增值的资本 (D)价值发生增值的资本(E)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30 相对剩余价值是( ) 。(A)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延长工作日实现的剩余价值(B)在工作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C)个别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D)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E)劳动力价值下降的结果3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包括(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
11、D)绝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E)相对剩余价值是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32 平均利润率是( ) 。(A)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预付资本总额之比(B)一个部门的剩余价值总额与该部门预付资本总额之比(C)社会平均资本利润率(D)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E)各部门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化33 下列有关平均利润的说法正确的有( )。(A)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解决价值理论与现实运动的矛盾的关键(B)其形成足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C)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掩盖了利润来源和本质(D)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与他所雇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在量上一致(E)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
12、门,生产价格低于价值34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背离,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生产价格只是改变了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B)全社会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C)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变化(D)按生产价格交换等同于按等量价值交换(E)从全社会来看,全部平均利润的总和等于全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35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剩余价值可以分割为( )。(A)商业利润 (B)生产成本 (C)利息 (D)资本主义地租(E)劳动力价值36 商业利润( ) 。(A)是在买卖过程中产生的(B)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产业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C)数量上等于平均利润(D)存
13、在的情况下,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产业利润与商业利润之和(E)通过购销价格差额实现37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有( )。(A)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B)土地地理位置的差别(C)土地取得价格不同(D)土地私有权的垄断(E)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部门38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时间的组成部分是( )。(A)劳动时间 (B)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C)正常停工时间 (D)罢工时间(E)自然力独立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39 资本周转时间包括( )。(A)劳动时间(B)资本从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到再危机所要经历的时间(C)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D)正常的停工时间(E)商品的销售时间40 下列关于资本周转表示正确的
14、有( )。(A)速度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 (B)速度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C)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D)是周而复始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E)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必须减少非劳动时间41 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和实现(B)社会生产分为三大产业(C)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I 和(D)社会总产量价值由 c+v+m 构成(E)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经济师初级经济基础知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共 70 题,每题 1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l 个最符合题意。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商品流通形式是以货币为媒介
15、的商品交换过程,即 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知识模块】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资本流通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产生了剩余价值,转化为了资本。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知识模块】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力商品最主要的特点。一般商品在消费或使用后,它的使用价值就会消失,其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一般商品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不仅能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知识模块】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4 【正确答案
16、】 C【试题解析】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知识模块】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不论是延长工作日,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量。【知识模块】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沟通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的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的价值也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财经类 试卷 经济师 初级 经济 基础知识 剩余价值 产生 沟通 模拟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