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偏差的策略研究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doc
《小学生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偏差的策略研究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偏差的策略研究 实验研究结题报告.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偏差矫正的策略研究 研究 报告 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宋河镇小学 一、 课题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竞争日益激烈 ,弱势群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面对社会的高速变革 ,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问题逐渐显现 .在社会大变革的潮流面前 ,弱势群体子女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复杂多变的形势 .对弱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子女关爱 ,对这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人们给予更多 公平和社会扶持 ,是当今主流社会 不容辞的责任。 宋河镇是京山县 的经济重镇。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进 步,很多家庭因生意失利、下岗、发生事故等诸多
2、的原因造成家庭的变故,使一部分孩子沦为单亲、贫困子女或留守学生。同时,父母外出打工,将孩子寄养在亲朋好友家中或干脆寄居在学校。 从我校来 情况 看,留守学生 2005 年有 362 人,占学校总人数的21.65%, 2005 年有 346 人,占学校总人数的 19.8%。贫困学生有 180人,占学校总人数的 10.28%,单亲子女 43 人,父母残疾学生有 25人,弱智 26人,学校弱势群体总数为 620 人,占全校总人数的 35.42%。 2、课题研究的 目的与 意义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 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而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常常在社会上、学校里受到众多的歧视,
3、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这些儿童心理偏离正常状态,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此,我校提出了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偏差矫正的策略研究。旨在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学生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勇气和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心理,健全人格,推进素质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 界定 本课题所涉及的“ 弱势群体子女”指:针对目前社会大环境来讲处于弱势地位的,在我校学习的外来务工子女;本地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 ;留守学生。 本 课题所涉及的“心里偏差”指:比较轻微而又
4、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就我校弱势群体子女存在心理偏差问题而言,主要指:自卑心理、孤独心理、排斥心理。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埃里克森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 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 “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2、人本论 人本论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二人为代表,重视主观经验感受及自我抉择潜能,更强调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认为不良适应并非个人没有天赋成长倾向,而是由于环境阻碍或自我防卫,致使不能自由发挥
5、个人潜能,或者由于缺乏环境激励,使个人受制于循规生活的保障与无奈,不能从事挑战性选择,以实现自我,所以个人愈能超脱现实的约束,便愈能勇往直前,成为一个成长导向的人。 3、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由班杜拉等的实验研究,证明观察模仿可有效处理病态 恐惧,强调直接改变行为本身,不必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与人格特质,只要增进个人与环境互动的技巧,不良的适应行为是可以改进的,且由于人类具有强大学习潜能,所以环境变迁恰好足以导致个体成长。 4、认知论 认知论由艾里斯和贝克二人所发展,强调理性与逻辑思考的重要性,认为良好适应的个体不会因不理性的想法而造成生活上的困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用“举证谬误”或“选
6、择性萃取信息”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5、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关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的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关 于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强调教师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在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6、邓小平的教育理论 关于“三个面向”的论述及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转变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 、课题研究的 目标与 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打
7、下“身心俱健”的坚实基础。 2、探索出一套适合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 偏差矫正 的基 本策略。 (二)主要研究内容 1、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研究学校如何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 3、如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 五 、研究的 对象与 方法 1、研究对象 宋河镇小学弱势群体家庭学生 2、研究方法 ( 1)课题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观察法及个案
8、分析 方法,界定“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心理特点,分析现状,为下步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 2)课题研究中期,主要通过观察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访谈法、对比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对子女的影响探索、教育的难点和关键点作用的分析 ,研究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成长危害,提出初步应对策略。 ( 3)课题研究后期,采用个案分析法、对比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办法和教育措施。 六、 研究原则 1、 可行性 原则:在制定方案和实验研究过程中,必须切合本校实际,做到既具体
9、明确又便于操作。 2、灵活性原则:在方案实施过程中,针对出现一些难以预计的情况必须能随机 变化,并可适当修改实验方案。 3、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实事求是,要全面搜集材料,掌握更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开展研究,保证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 七、 课题研究的 过程 (一)课题研究分五个阶段 1、 2005 年 10 月 -11 月 课题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研究组织;邀请专家学者作教育课题研究的专项学术报告;课题组成员收集资料,订购学习课题研究的专著、 期刊、书籍;确定课题并完成总课题及五项子课题研究方案,为课题研究做好全面准备。 2、 2005 年 12 月 -2006 年 7 月 申报课
10、题阶段。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课题已取得荆门市教育科学规划办专业委员会同意并立项的基础上,再次向中央教科规划办提出立项申请,以期望获得中央教科院的支持;同时邀请专家开展课题开题论证。 3、 2006 年 9 月 -2008 年 12 月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各子课题按方案开展研究、记录、整理和分析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构想出各种策略;规划出下阶段的研究方案;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前来指导,纠正完善研究思路 、方案。 4、 2009 年 1 月 -12 月 课题 研究第二阶段。 对构想出来的各种策略在有关研究班级进行验证、比较、再尝试;同时,对前段的研究成果及时组织交流。 5、 2010 年 1 月 -
11、6 月 课题整理、总结阶段。各子课题完成实验报告;完成总课题结题报告,汇编课题研究论文集;邀请上级科研部门教育专家进行课题鉴定。考虑结题后的再研究和推广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的过程 1、研究前的调查与分析 ( 1) 调查的内容 本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解外来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性情况;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自信心状况;了解弱势群 体子女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和交往能力如何;调查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家庭环境;了解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调节能力。 2、 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1)自卑心理 调查结果表明,有 620 位弱势群体中有 389 位认为在学校中几乎处处不如别人,占总数的 62%
12、,有 410 位学生认为自己表现一般,没有出色之处,有 210 位学生自己当众说话会感到紧张,有 98 名学生常感到非常紧张,不想说话。 据任课老师观察,有些外地生尤其是刚转进不久的外地生常有不敢发言或说话时声音小、脸红、不肯抬头等现象。 从客观上来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自卑心 理主要由以下因素引起: a、 生活水平的差异。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特别是中高年级的学生在家庭经济条件良好甚至优越的本地同学面前,感觉到了生活水平上的明显差异,往往在同学面前自惭形秽,抬不起头。 b、知识、能力的差异。不少刚转进 宋河小学 的外地生和绝大部分本地单亲或贫困学生因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等诸多原因,在阅读、写作、计
13、算、绘画能力等方面都和在校的一般学生有着不小的差距,有的二年级外地生的知识水平还不如本地一年级一般学生的水平。在学习上的弱势使得他们产生失败感。 c、语言的差异。外地生多来自外省、市的偏远农村,普 通话不标准,语言差异,影响了他们表达和交往的自信心。客观存在的差异再加上有些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评价自我时主观上夸大自己的缺点,导致他们的自我概念产生偏差,总感觉自己总体上比别人低劣,导致丧失自信,在各方面自我挫败。 ( 2)孤独心理 通过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跟踪观察,发现他们中间不少中高年级的学生很少主动与同学交往或一起做游戏,即使在集体活动时,他们也常常是“旁观者”或“局外人”。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产
14、生孤独心理的主要原因: 、同学的忽视和冷淡。一般学生都有相对稳定的同伴群体,交往需要的满足容易使他们忽视与新 转进的外地生主动交往。也有的同学因语言、习惯等差异,而较少与外地生一起游戏,致使外地生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形成了与人交往的冷漠。 、得不到家长的充分爱抚。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父母大多忙于生计,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没有更多的精力与孩子进行语言和情感交流。也有些家庭教育方式简单,动不动就打骂孩子,孩子缺乏安全感,社会性的欲望受到遏制,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 、一些老师不了解这些孩子的心理特点,认为他们不吵不闹而置之不理,促使这些孩子更加孤独。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自身主动交往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总
15、是等着别人来主动 接近自己,这种画地为牢、守株待兔的惰性心理,是人际交往的一大障碍。 ( 3)排斥心理 具有“排斥心理”的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对同学抱有戒备心理、猜疑心理,经常怀疑别人看不起他,想欺侮他,对他人言行容易产生误会。不肯轻易接受同学的意见和帮助,如同学一旦触犯到他们的利益 (即使是无意的 ),他们也会毫不客气地给予回敬或报复,用侮辱性的话骂同学甚至动手打人,给同学留下的印象是“毫不讲理”甚至“冷酷无情”,几次下来,即使是其他同学也会敬而远之,最终导致同学关系紧张。 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排斥心理”主要是由以下因 素引起: 、错误的认识。有位外地生写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我是外
16、地人,如果不狠一点,凶一点,人家会小看我,欺侮我。”; 、 受到过别人的嘲笑、冷落、歧视,由此而猜疑任何人,不管别人是好意还是恶意,一律排斥在外,久之形成排斥心理; 、 他们从小缺少友好相处的指导,主观上想与人交往,但又因为其人际交往技能差,多次受挫之后,形成我行我素、独来独往的个性。 (二)开展实践研究,促进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健康成长。 1、学校、家庭、社区形成合力,创设强烈“心理场”,寻求合理教育策略。 ( 1)、建全学校心理辅导组织网 络,努力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 、 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机构。 学校建立心理辅导机构,在组织落实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管理。组织机构的职责范围包括研究、指导
17、、协调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的各项工作,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全盘掌握,及时研究并制定施治办法。机构成员(班主任及部分学科教师)具体负责各班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 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个性心理记录档案 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心理偏差记录建档,并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心理偏差的特征。熟悉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学习习 惯、思维、方式和感情需要,尤其对他们比较稳定的、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要慎重地对待和妥善引导,为他们发挥和实现自己的潜能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条件。 、 开设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课。 根据弱势群体子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偏差的共性,由专任心理辅导老
18、师,利用每周一次的晨会课和隔周 一 次的健康课,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讨论分析、游戏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慢慢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 ,让他们学会倾诉, 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 建立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辅导室 为了能针对性的 对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助自教,学校设立 “心理辅导室”。每星期一、三、五中午,三名辅导员轮流坐班,接受学生的咨询,进行个别辅导。 、 规范教师言行,以自身的心理健康感染学生。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这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于服饰都为学生所观察
19、、注意,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田留下深深的烙印,或留下创伤,或产生巨大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师的个人爱好、热情所向及着迷之处恰恰就是那颗点燃学生智慧的心灵之火的炽热火花。” 我们要求教师做到:无论是境遇顺利还是遭受挫折,在学生面前都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对待学生总是要满面笑容,以乐观的精神感染学生;通过自己的言语、表情、动作,流露出对每个学生都寄予希望,真诚的信任,殷切地期望他们不断进步。 、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 a 优化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指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
20、围 ,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和教育情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情 绪波动、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对教与学的态度以及对周围事件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心理背景。众多研究表明,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占优势的群体情绪,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我们要求全体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 b 改革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完整而复杂的过程,是学生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相互作用的过程。我们认为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最主要的是改革教学模式。为此,我校在学科教学中开展了 “情知教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弱势群体 学生 心理 偏差 策略 研究 实验 报告 DOC
